烹飪油使用技巧

  經常遊走於廚房重地的親們,烹飪油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廚房用品,烹飪油很常見,使用方法也非常簡單,但是如果使用不當,會給你的家人健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所以,小編根據日常經驗,總結出了一些,和大家分享。

  

  1.注意控制油溫

  經常做菜的親們一定有這樣的經歷,每次炒菜的時候,都等著鍋裡冒煙以後才放菜,然後高溫爆炒。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這樣嚴重破壞了食物的營養物質,甚至還會產生一些致癌物質。炒菜的時候,不需要等著鍋裡的油冒煙,在烹飪過程中,也要放小火烹飪,尤其是蔬菜,這樣才能有效地保留食物的營養物質。

  2不要購買密封性不好的食用油

  平時我們在超市買的油,大部分都是塑料桶的,其實這樣是很不妥當的。食用油很容易氧化變質,塑料桶的油桶密封性不好,這樣就加劇了油的氧化;同時,塑料桶的避光性很差,如果把油放在視窗或者見光的地方,容易加速油的分解。建議大家購買密封性較好的食用油,例如鐵桶包裝等。這樣既可以保證食用油的營養價值,儲存起來也方便。

  3不要是油即炸

  很多人為了節省食用油,炸過食物的食用油反覆使用。經過反覆油炸的食用油,會產生對血管不利的飽和脂肪酸。這些對身體不利的飽和脂肪酸,在油炸過程中,浸入到食物中。

  4 不要用油過量

  正常人每日油攝入量不能超過25g, 如果油攝入量長期超過25g,不僅會導致體重增加,而且會引發多種疾病,比如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高血糖等。做菜時,我們最好把25克食用油放到喝湯用的白瓷勺裡,剛好是兩勺半。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居民都是憑藉感覺用油,只要稍不注意,就會用油過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居民把大油壺換成小油壺,或者使用有龍大新一代省油壺,時刻提醒自己注意食用油的攝入量。家庭用油小貼士

  除了會選油,還得會用油。不正確的用油習慣不僅會破壞油脂中的營養成分,日積月累甚至可能引發癌症。

  熱鍋冷油炒菜最健康。很多人炒菜時習慣等到鍋裡的油冒煙了才炒菜,這是不科學的。高溫油不但會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會產生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建議先把鍋燒熱,再倒油,這時就可以炒菜了。

  每天吃油別超25克。在我們日常飲食中,看得到的油只佔40%,而60%是來自食物中隱藏的油脂如肉類、堅果類。因此,在烹呼叫油上,應當注意減少用量。根據世衛組織推薦的量,每人每天不應超過25克。而老年人、血脂異常的人、肥胖人群、肥胖相關疾病的人群或有肥胖家史的人,每天每人的用油量甚至要降到20克。

  烹飪油注意事項

  1.不同的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涼拌或熟食拌油可用橄欖油、麻油、花生油、山茶籽油等,一般的煎炒可用豆油或玉米油、葵花籽油等。只有在大量煎炸食品時,考慮烤酥油、棕櫚油、豬油等油脂。

  2.改善烹飪工具,如使用不粘鍋、微波爐,這樣可少用一些潤鍋油,從而減少用油量。

  3.用過的油,不要倒入新油中,炸過的油最好儘快用完,勿反覆使用。

  4.儲藏食用油應選擇陰涼、乾燥、無日光直射的地方,用小油瓶裝少量油供做菜使用,用完再從油桶裡裝盛。小油瓶、油桶使用後應擰緊蓋子,避免油麵與空氣接觸,避免將盛油的容器置於爐邊過熱處,避免油中摻入水分。

  烹飪油種類多 不同食用油烹飪溫度不同

  我們經常吃的油有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橄欖油等,由於它們的脂肪酸構成不同,營養特點也就各不相同,且其中很多油不耐高溫。

  橄欖油、茶籽油中含有較多的單不飽和脂肪酸;玉米油、葵花子油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大豆油含有兩種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和α-亞麻酸,具有降低血脂、膽固醇及促進孕期胎兒大腦生長髮育的作用。

  大豆油、葵花子油、玉米油不適合用來進行高溫煎炸,到冒油煙的溫度***將近200℃甚至更高***會發生氧化聚合,分解出有毒物質。

  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棕櫚油,因為穩定性好,一直被認為在高溫條件下產生的有害物質較少,但歐洲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棕櫚油在較高的烹飪溫度下也可能存在健康風險。

  所以專家建議,做飯時儘量不要選擇高溫煎炸的烹調方式,最好以蒸、煮、燉、燜、熘、拌、急火快炒等方式為主,且多種油輪換吃更有利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