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萆薢的功效與作用介紹

  綿萆薢,藥用部分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或福州薯蕷的乾燥根莖。具有利溼去濁,祛風通痺功效。下面給大家介紹綿萆薢的功效與作用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綿萆薢的功效與作用

  利溼去濁,祛風通痺。用於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溼熱瘡毒,腰膝痺痛。

  《本草綱目》:萆薢之功,長於袪風溼,所以能治緩弱頑痺、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溼者。

  綿萆薢的藥用價值

  1、用於治療小便頻數,小便失禁***尤其小兒***:配益智仁、烏藥。

  2、用於治療膏淋***尿液混濁如膏,或如米湯,小便短澀,欲出未盡***,有溼熱證候者***可見於急性尿道炎、膀胱炎***:配車前子、黃柏等以加強祛溼清熱作用,方如程氏薢分清飲;有陽虛腎虛證候者***可見於慢性前列腺炎、各種原因引起的乳糜尿等***,配烏藥、益智仁等,方如萆薢分清飲。

  3、用於治療溼熱痺痛,尤其腰背冷痛、下肢活動不利、麻木***可見於周圍神經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前人的經驗說萆薢“治溼最長,治風次之,治寒則尤其次”。對於溼熱和風溼所致的肌痛,本品確有緩解功效、常配桑枝、絡石藤、牛膝等藥。

  4、用於治療面板溼疹、慢性皮炎,或膿皰瘡等屬溼熱症者,配黃柏、苡仁等,方如萆薢祛溼湯。

  綿萆薢的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9-2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綿萆薢的副作用

  腎虛陰虧者忌服。

  綿萆薢的臨床應用

  用於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溼熱瘡毒,腰膝痺痛。

  綿萆薢的相關資訊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莖。

  炮製方法

  除去鬚根,洗淨,切片,晒乾。

  性 味

  味苦,性平。

  歸 經

  腎、胃經。

  功 能

  有利溼去濁,祛風除***功效。

  主 治

  用於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溼痺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

  相關配伍

  《丹溪心法》: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治小便時下白,凝而如油,澄下如膏。

  用法用量

  煎服,9~15g。

  禁 忌

  腎陰虧虛、遺精滑精者慎用。

  相關論述

  《本草綱目》:萆薢之功,長於袪風溼,所以能治緩弱頑痺、遺濁、惡瘡諸病之屬風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