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養生的一些技巧方法

  處暑養生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多,從飲食到生活起居都需要注意正確的方式。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處暑節氣養生,希望對你有用!

  處暑節氣養生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乾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的煮些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此時期,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進入秋季後,人體也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陰虛可見咽乾、口乾、鼻子幹。“處暑”期間,南方暑溼較重,暑溼最易傷脾,中醫稱暑溼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體肌肉四肢的,當脾被溼困後,就容易感到疲乏。

  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因此,可從幾個方面進行調整。睡眠以比平時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加強鍛鍊在此時也很適宜,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而在飲食調理方面,應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西紅柿、辣椒、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克服疲倦。少吃油膩的肉食,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鹼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處暑節氣飲食養生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裡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蔘、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蔘、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當然,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潤燥、消熱通便的功效,能補充人體的津液。應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秋燥的症狀。

  總得來說需要滋陰潤燥,但根據不同人的不同情況,處暑期間飲食方面,又有不同具體的建議。

  疏肝理氣,健脾生津潤燥,如豬肉、雞肉、白芍、百合、銀耳、木耳、梨等。

  疏肝健脾、益氣生津,如太子參、山藥、甘蔗、蜂蜜、芝麻等。

  清熱健脾益氣,如豬瘦肉、雞肉、百合、太子參、淮山、白朮、茯苓、粉葛、沙葛、荸薺、薏苡仁等。

  清熱潤燥、健脾益氣功效的食物,如山藥、甘蔗、山楂、荸薺、玉米、蜂蜜、太子參、玉竹、石斛、豬肉、魚肉、雞肉等。

  處暑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1:早睡早起

  起居應當早睡早起,保養秋收之氣。根據陽氣收斂的特點,在起居方面氣候由熱轉涼,注意及時增添衣物 。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就是大概晚上9、10點就可以入睡了,以順應陰精之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就是大概早上6、7點起床,以順應陽氣舒展,使肺氣得舒。

  2:西瓜不能多吃

  處暑時節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或不吃了。“少辛”是因為味辛的東西具有發散的作用,會導致人體出汗,隨後身體變涼了,所以處暑後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熱食物,更不宜吃燒烤食物。

  3: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如銀耳、藕、菠菜、鴨蛋、蜂蜜等,防止燥邪傷害人體陰液。另外,秋季裡有一個著名的養陰法則,叫“少辛增酸”。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望梅止渴”的故事說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強的滋陰效果,甚至還沒吃到嘴裡,潤燥的效果就已經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