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障兒童教育對策

  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於大腦受到器質性的損害或是由於腦發育不完全從而造成認識活動的持續障礙以及整個心理活動的障礙。 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正確認識智障兒童。魯賓斯坦研究認定:“不管兒童智力落後的原因是什麼,也不管兒童神經系統疾病的嚴重程度如何,他的發展如何落後,但總是在發展”。他還指出在組織得好的教育和教養條件下,“就能消除或減少這些神經過程的機能障礙”。作為家長或教師必須認識到智障兒童有極大的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克服消極的態度,積極地去推動這種發展。

  1、重點抓好生活技能和行為習慣的培養。智障兒童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們認識活動與個性的發展,只有結合他們的日常生活,授之以正確的行為方式,使之知道什麼可以做,應該怎樣做,經過反覆實踐訓練,形成習慣,才能初步適應社會生活。

  2、必須從小訓練他們多種多樣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從事簡單勞動的能力,社交技能等。泰爾福特和紹裡指出:“很多工作非常簡單,使它們很容易被掌握。如果他們懂得敏捷、態度大方、良好的儀表和可信賴的價值,就能沒有困難地做好很多工作”。他們強調指出:“發展這些特徵所需要付出的社會訓練應儘早開始,以便發展那些到成年時將變成自己能應付環境的社會形式”。

  3、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差異性是進行智障兒童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思想性是指教育時要注意提高智障兒童的思想認識水平,讓他們逐步建立起是非、善惡、好壞的道德觀念,遵循社會的行為規範,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好公民。

  實用性指教育內容要選取與智障兒童關係密切,並與將來社會生活、從事簡單的生活勞動有關的內容,在矯正和補償他們的智力和適應行為缺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差異性是指智障兒童各自的身心特點差異很大,形成智力落後的原因不一。因此,教育時要特別強調根據個體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加強教育的針對性。

  4、喚起學習興趣,幫助智障學生取得成功。智障兒童認知積極性差,抱負水平低,但渴望得到表揚。作為老師,對他們要給予特別的關心與幫助,要看到他們的點滴進步。智障兒童自己沒有判斷進步大小的標準,對他們來說,走了一步似乎就跨了一大步,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為了使他們對自己的進步結果有真切的感受,對於競賽優勝者除了出光榮榜,發獎狀外,還應發給適當獎品。哪怕是一塊橡皮、一支鉛筆,價值雖然微薄,但對智障兒童卻能其到很大的增力作用。同時,還應提倡把智障兒童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增加他們的經歷,擴大他們的視野,從而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引導他們去觀察和認識自然和社會,激發他們產生了解周圍事物的願望與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智障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有可能幫助他更好地走向成功。

  培養智障兒童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行為習慣策略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曾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老師工作之後,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因素”。通常情況下我們發現,只要教師重視意志教育和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學生才能做得很好。

  營造家庭和社會教育環境,共同維護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國內外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家長的積極參與,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工作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絡、溝通工作,為學生健康發展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一方面,我們調查發現,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兒童要低得多,比如父母離婚、“爺爺奶奶”託管、多人殘疾、過於貧困等不利於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普遍存在。所以,學校要儘量把這些不利因素補充完整,比如成立家長學校開展活動、要求家長常常到校看望子女、扶貧助學等等。另一方面,向家長傳授智障兒童教育的基本知識和缺陷補償矯正方法,佈置教育任務,讓他們切實承擔教育的責任。智力障礙兒童對親情的依賴與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家長更多的關心能使他們獲得情感的豐富和情緒的穩定,起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