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改進的方法

  持續改進也稱為管理迴圈——整個管理活動可以用PDCA迴圈表示。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是什麼

  1、選擇工作任務

  首先要闡明選擇這個專案或工作任務的理由。這些任務通常是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確定的,但有時企業的現狀也會影響這種選擇—依據其重要性、緊迫性或經濟性。

  2、弄清當前的情況

  在專案開始前必須要弄清專案當前情況的本質,並予以分析。這需要人們去現場瞭解情況,運用KAIZEN的五個“金”原則,或收集資料。

  3、應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深入分析,以便能弄清事情的真正背景及原因。

  4、在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對策。

  5、匯入、執行對策。

  6、觀察並記錄採用對策後的影響。

  7、修改或重新制訂標準,以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

  8、檢查從步驟1到7的整個過程,據以引入下一步的行動。

  持續改進的特徵

  1、長遠的和持續的,平和的,但不顯著

  2、許多的小幅度

  3、連續的和增量的

  4、逐步的和穩定的

  5、涉及每一個人

  6、集體主義、團隊奮鬥和系統方法

  7、傳統的訣竅和達到最新的技術發展水平的目標

  8、維護和改進

  9、強調較小的投資,但非常努力維持

  10、向人員傾斜

  11、爭取更好結果***能力***的過程

  12、對慢速增長的經濟有效。

  持續改進的技巧

  一是全員參與的改善提案制度。各位一看可能比較熟悉,說我們有啊,我們有提案制度。但這裡的改善提案不同於提案改善,改善提案是先改善後提案,就是說先去做,先去改善,然後再提案,這個我們原來的提案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改善提案制度是全員參與持續改進的基礎。從全員的削減浪費開始。

  二是中高層的課題改善制度。每一位領導,每一位幹部都需要引領一個課題,這個課題叫做大課題、焦點課題,多涉及到流程改善等較大方面的改善。

  三是全員的發表會制度。不管是改善提案,還是改善大課題,都要以成果的釋出作為鑑定成績的結果。這個發表或者說這個結果,不單單只是在會議室裡,而且要體現在現場實際的改善,比如說工裝改善比原來好用了,節省了多少時間,多少金錢;某個製造的流程或者是業務的流程改善了,節省了多少時間,多少金錢;等等

  四是專家診斷、總經理/董事長的診斷制度。目前還有哪些問題?下一步需要往哪裡走?這需要外部專家,總經理/董事長給出指引。同時,診斷的過程也是檢驗前段改善效果的過程。

  五是相關改善工具的全員培訓,這是基礎。不掌握改善工具就無法去改善,即使去改善也是無從下手。因此改善工具的訓練是必修課。這裡包含從新人到老員工,從基層到領導各個層面的培訓,學習。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