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三課三個兒子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三課《三個兒子》淺顯的文字中卻包含著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小編在此整理了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三課《三個兒子》教學反思,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三課《三個兒子》教學反思1

  這個星期五是我上教研課的日子。一早起床,推開窗戶,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久違的太陽也出來了。啊,一個大晴天!我的心情也隨著這好天氣開朗起來。第一節課是語文課,我踏著輕鬆的腳步走進教室,和小朋友一起學習23、三個兒子,引導他們探討、交流,短短的四十分鐘很快就結束了。在這堂課上,通過研讀文字,讓學生感受到了怎麼樣的兒子才算是真正的兒子,給學生以深刻的教育意義。

  一堂課下來,感覺研讀第八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腰也酸了。”還可以。從你感受到了什麼?哪些地方能看出這桶水很重?及通過教師的範讀,帶學生進入情境,進行想象說話,學生對這段文字的感悟能通過有感情地讀很好地表現出來。通過研讀文字,水到渠成地解決本課的中心問題“老爺爺為什麼說只看到一個兒子?”

  但還是有很多處理得不好的地方:

  1、你平時拎東西有腰痠胳膊疼的經歷嗎?在上課時把問題也問錯了,導致範圍太大,感受媽媽此時心裡會怎麼想?有偏差。

  2、想從課文插圖入手,體會兒子對媽媽的愛,但由於事先沒有仔細觀察圖上小孩子的表情***臉上笑眯眯的***,導致學生感覺這桶水不太重,還是改成想象說話:這個兒子在拎水時表情、動作、語言是怎樣的?可以說一說,也可以演一演。

  3、在拓展延伸,深化主題環節,放的時間還可以多一些,在四人小組裡交流,讓討論更充分些。

  4、教師說的比較多,評價語不夠到位。

  在認真鑽研教材,多次修改教案的過程中,我已經感受到付出的快樂,上課後反思一下,也是一個快樂的過程。當然,好課是磨出來的,希望我的課能給後面上這課的老師一點啟發。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三課《三個兒子》教學反思2

  《三個兒子》是新課程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節課教學是讓新課程理念迴歸課堂的一個嘗試。新課程強調的是對人的尊重,主要體現在尊重學生的基礎,尊重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感受和生活經驗。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語文學習規律,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

  在實踐中學語文,在閱讀中學習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本課教學設計圍繞學生讀書的主線來安排教學活動。通過示範讀書,自主讀書,合作讀書,欣賞讀書,探究讀書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落實字詞基礎知識,幫助學生走進文字世界。示範讀書,幫助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激發讀書興趣;自主讀書,展示學生的成功,增強自信;合作讀書,互幫互學,紮實基礎,體現真實的學習生活;欣賞讀書,注重同伴引領,深化理解;探究讀書,促進學生的感悟與體驗,提高語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學生的基礎,落實識字和寫字教學,提高語文學習的實效:

  識字和寫字是第一學段語文的教學重點,多識、寫好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真實的基礎,設計了輕聲字讀音和漢字的書寫。教師通過範讀和範寫來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詞語時,給學生提供了學生熟悉的語言環境,落實詞語的學習和生字的鞏固。教學把識字、寫字、朗讀和理解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效益。

  3、尊重學生的真實感受,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一切出發點是學生。關注學生的感受,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一個原則。教學前和課堂上教師始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鼓勵學生大膽參與。於是,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爭論:第三個媽媽不誇自己的兒子心情是難過,還是平靜?明明是三個兒子,老爺爺為什麼說是一個兒子呢?這一個兒子是哪一個呢?這些問題的生成是學生思考的結果,這是學生最好的閱讀探究。教師不給學生設計問題,而是充分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讀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讀出自己的問題,讓學生和文字開展真實的對話,在閱讀中提升自己,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4、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實現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當學生的思維聚焦在“老爺爺為什麼說只看見一個兒子?老爺爺的說法是不對的?”這一問題時,教師利用這個問題資源,沒有急於得出結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前兩個兒子也是很愛自己的媽媽,他們用自己的特長來表達的,也是媽媽的好兒子。”“第三個兒子是用實際行動來幫助媽媽,是最好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了爭論,教師不做評判,只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充分展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實現了對文字的多元理解。

  這節課的結尾能出現學生的質疑和爭論,是教師對學生尊重的結果。是尊重,學生有了學習和思考的空間;是尊重,課堂上有了學生自己真實的聲音;是尊重,學生對文字有了個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師有了循循的誘導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為本,還學生自己的、真實的課堂生活。新課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華麗的包裝、精彩的表現和轟動的效果,而是教師用真誠和愛心給每一個學生營造自由成長的時空,讓學生敢說自己的心聲。真實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是新課程課堂的品質和生命。讓新的理念回到我們的課堂,春風化雨,侵潤教師和學生的心靈。

  由於是低年級的學生在一個學生陌生的環境中上的第一課時的語文課,學生的探究行為和合作學習還顯單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張力不夠,有待於繼續努力。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十三課《三個兒子》教學反思3

  閱讀,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不必給二年級的孩子講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細摳文章的思想內容,只要在引導孩子們讀書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在眼前,為什麼老爺爺說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問題,來引導孩子們去讀書,讀出神,讀出味:

  1、閱讀教學生活化: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把自己對文字的感受、理解、體驗傳授給學生是不行的,教學應該是一種“導體”,讓文字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從這個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閱讀教學生活化要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並磨礪人生。比如:在開始引入課題時,讓孩子們回憶“你的媽媽是怎麼樣誇獎你的”,從而匯入課文。這樣的閱讀教學貼近生活,並營造了一個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力,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使學生對文字有了獨特的理解。

  2、閱讀教學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角色的模擬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地朗讀,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達。學生有了自由,就有了靈性,就會冒出創造的火花,課堂上就會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愛探索、喜嘗試是孩子的一大特點。於是,我設計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讀課文這一環節,讓同桌學生之間一個扮演媽媽,一個扮演老爺爺,幫助孩子“嘗試”各種角色的模擬。在角色的完成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華,從而促使學生真正地走入了課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能對課文產生更深的理解。

  3、閱讀教學的昇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確立新的閱讀教學價值觀──尊重差異,張揚個性,多元解讀。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許多老師往往“走過了頭”,把尊重等同於“放縱”,把張揚等同於“隨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於“想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學生的理解與文字的價值取向相去甚遠,而老師沒有主觀意見,沒有核心理解,學生說什麼都對,都給予肯定,從絕對的“書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絕對的“學生中心”。因此,我設計昇華主題這一環節,讓學生展開討論:你認為文中老爺爺看到的應該是哪個兒子,為什麼?難道其他兩個兒子就不優秀了嗎?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們理解正確的價值取向,理解三個兒子其實都很優秀,但是隻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兒子”,在學生心裡激起思維的火花。同時也做到了正確處理“多元解讀”與“尊重文字正確價值取向”的辨證關係。最後,為了聯絡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孝順父母的心願,我佈置課後作業讓學生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使文字轉化成一個基於真實的環境,在還原後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給的任務,在生活中、在體驗中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為課文的學習提供生活的保證。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聽、說、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獲得閱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