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石刻是怎樣的

  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這些巋然長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統稱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蘇省境,就目前所能見到的石刻來講,共有33處。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南朝石刻:樑安成康王蕭秀墓石

  蕭秀墓石刻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甘家巷小學內。蕭秀***475年-518年***,字彥遠,樑文帝蕭順之的第七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齊時官至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後,齊和帝封之為南徐州刺史。樑大監元年***502年***,封安成郡王、徵虜。天監六年,為江州刺史。次年,遷荊州刺史、安西,加都督。任期內立學校,招隱逸。天監十三年,為鄂州刺史、安西,加都督。天監十六年,遷鎮北、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天監十七年春,死於赴任途中,時年44歲。

  蕭秀性格寬和,禮賢下土,精意學術,他曾招集學士劉孝標編《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蕭秀墓前現存石刻3種8件,其中石辟邪兩隻,均為雄獸,東西相對,間距18米。東辟邪身長3.35米,高2.95米,體圍 3.60米;西辟邪身長3.07米,高3.02米,體圍3.07米。兩辟邪基座高度均為0.10米。昂首張口,長舌垂胸,頭部有鬣毛,腹側飾雙翼,翼作3翎,通體長毛卷曲如蔓,體態肥壯。這兩隻石辟邪儲存得較為完好。石柱一對,東西各一,東柱僅存柱座,上圓下方,高0.70米,上為銜珠雙璃,下為方形基座,邊長1.45米,四側飾有神獸紋。西柱柱頭圓蓋及小辟邪已失,柱身、柱座儲存較好,通高4.70米。柱身雕刻隱陷直刳稜紋20道,高3.86米,柱額上題刻“樑故散騎常待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歷個字,依稀可辨;柱額下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高0.84米,上為環伏成圓形的銜珠雙螭,下為長方形基座,長1.45米,寬1.40米,造型紋飾與東柱柱座相似。

  蕭秀墓神道石刻較一般陵墓多一對石碑,其排列秩序依次為石辟邪1對、前石碑1對、神道石柱1對、後石碑1對。前石碑1對僅存龜趺座。西龜趺座頭部殘缺,全長2.70米,寬l.49米,高1米。東龜趺座長3.54米,寬1.43米,高1.02米,原來頭部斷落於地,195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用鋼筋、水泥將其修復。在東龜躍座旁邊,1953年曾發現一塊南宋石碑傾倒在地,損失左側一角,高4.35米,厚0.32米,碑文漫漶不清,這通殘碑如今已不知去向。後石碑1對至今仍東西相對而立,但已是千瘡百孔,斑駁陸離,給人以強烈的滄桑感。兩碑皆圓首,碑首部中間有一個圓形穿孔。碑脊兩邊分別裝飾著交結成辮狀的高浮雕雙龍。兩碑身側面原來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兩碑正文全泐,僅碑額可識。碑額正書“樑故散騎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14個字,共5行,每行3字,本行2字。後互對石碑中,西碑高4.10米,寬1.44米,厚0.32米;龜趺座長3.07米,寬1.46米,高1.02米。碑陰***背面***刻正書對行,每行最多不超過64個字,字多漫漶,尚可辨認的有“吏周宗之”、“吏邵道寬”等官吏姓名。史稱該碑 為彭城劉孝綽撰文,吳興貝義淵書寫。該碑在1953年曾進行過維修加固。東碑高4.1米,寬1.46米,厚0.31米;龜趺座長3.37米,寬1.50米,高1.01米;碑陰刻正書題名6行,多不可辨。

  蕭秀墓神道石刻中設定4通石碑,這一現象在南朝陵墓中是較為罕見的。據文獻資料記載,樑天監十七年***518年***蕭秀死後,通直散騎常待、太子有衛率夏侯在***?-529年***等人上表梁武帝,請為立碑,得到許可。於是由當時的著名文人王僧孺***465年-522年***、陸垂***470年-526年***、劉孝綽***481年-539年***、裴子野***469年-530年***4人分別撰寫一篇碑文,“欲擇而用之”。由於這4位文人所寫碑文都相當精彩,難分伯仲,令人難以取捨,最後決定“四碑並建”,形成空前絕後的奇觀。在神道石刻北側約1公里處,為蕭秀及其家族的墓地,已經過考古發掘,墓中隨葬品因早年被盜,所剩無幾。

  南朝石刻:樑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

  蕭景墓石刻位於南京棲霞鎮十月村農田中。蕭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蕭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少好學,長於辭令。齊時曾任永寧令,政績顯著,史稱“政為百城最”***《南史·樑宗室傳》***。齊永元二年***500年***,封步兵校尉。蕭衍代齊建樑後,封吳平縣侯、南兗州刺史,加都督。後歷官領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郢州刺史等職。他勤於政事,頗負盛名。梁武帝對他極為器重,“軍國大事告與議決”。普通四年*** 523年***卒於郢州治所江夏郡城***今湖北武昌西南黃鶴山上***,時年47歲。梁武帝詔贈侍中。中撫、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忠。蕭景死後,初葬於江夏,後遷葬建康***今南京***。

  蕭景墓前現存石刻2種3件,其中石辟邪兩隻,東西相對,間距約21米。西辟邪於1956年曾掘出地面,因破碎無法修復,於是又埋入原來地下。東辟邪為雄獸,原來從腰部斷為兩段,左前腿、底座也斷,1957年5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重修。現臀部略殘,身長 3.80米,高3.50米,體圍3.98米。昂首張口,長舌垂胸,右腿前邁。頭有鬣毛,腹側雙翼,翼前部飾6根翎毛。胸前幾縷勾雲紋,彷彿長髯飄拂。整個辟邪體態肥碩,雄俊壯美。蕭景墓神道僅存一石柱,現存石柱為神道西側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儲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

  石柱於1957年由南京市文保會進行了提升維修。通高6.50米,往圍2.48米。柱頭為一飾有覆蓮紋的圓蓋,圓蓋之上仁立著一隻仰天長嘯的小辟邪。小辟邪長0.84米,高0.5l米。柱身高4.20米,雕刻隱陷直刳稜紋24道。柱身上方接近圓蓋處,有一長方形柱額,其上反刻“樑故侍中中撫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23字,字跡清晰,令人耳目一新。這種別有意趣的特殊書體在南朝陵墓神道石柱上僅存兩例:一例是丹陽樑文帝蕭順之建陵神道東側石柱;另一例便是蕭景墓神道西側石柱。這種特殊的書體,歷史上稱作“反左書”。據南朝梁時書法家庾元威在《論書》裡介紹:“反 左書者,大同中***534年-546年***東宮學士孔敬通所創。餘見而達之,於是座上酬答諸君無不識者,遂呼為眾中清閒法,今學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寶刻叢編》的南宋陳思在《書小史》中注:孔敬通“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風流,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當時座上酬答,無有識者,應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眾中清閒法”。庾元威說“反左書”是樑朝大同年間孔敬通始創,然而蕭順之、蕭景均葬於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時間當不會相隔太久,因此,“反左書”始於孔敬通的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實際情況是,樑朝初年“反左書”出現,大同年間盛行,其後便銷聲匿跡,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響。

  在柱額的側面線刻有披衣擔肩、赤腳手持蓮花的“禮佛童子”圖案。柱額之下浮雕有3個怒髮衝冠、袒胸露腹、類似鬼形的負重力士像,可能與佛教有關。再下面依次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高0.98米,上圓下方,上為銜珠雙螭,下為方形基座,基座四例刻有張口、吐舌的神怪紋飾。整個石柱造型精巧,裝飾華美,是馳名中外的雕刻藝術品。蕭景墓至今仍未發現。

  南朝石刻:樑鄱陽忠烈王蕭恢墓石刻

  該石辟邪位於南京市棲霞鎮新合村甘家巷四隊農田中,與蕭譫墓神道石刻相鄰。蕭恢***476年-526年***,字弘達,樑文帝蕭順之的第九子***一說第十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幼聰穎,7歲時便能通曉《孝經》、《論語》之義。他擅談笑,愛文酒,涉獵史籍,輕財好施,頗有士大夫風範。齊時官至北中郎外兵參軍、前軍主簿。樑天監元年***502年***封鄱陽王、侍中、前,領石頭戍軍事。後累遷南徐州刺史、鄂州刺史、荊州刺史、益州刺史等職。普通七年***526年***九月卒於荊州刺史任所,時年51歲。梁武帝詔贈待中、司徒,諡曰忠烈。次年二月甘五日葬於建康。

  蕭恢墓前現存石辟邪兩隻,均為雄獸,東西相對,間距19.6米。東辟邪原來從頭至尾,縱斷為兩塊,縫寬0.14米,4足及尾部均斷,1955年11月修復。身長3.35米,高3.15米,體圍4米。西辟邪身長3.46米,高3.17米,體圍4.20米。兩辟邪造型相似,昂首張口,長舌垂胸,胸部凸出,頭有鬣毛,東辟邪翼飾6翎,西辟邪翼飾5翎,胸部飾勾雲紋,一腿前邁,長尾垂地,體態肥碩健壯。蕭恢墓至今仍未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