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鑑賞題解題技巧

  根據平時的訓練和學生高考資訊反饋,由於考生文化底蘊薄弱等原因,詩歌鑑賞題的得分率偏低。為此,我們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分析研究高考試題,認為古詩鑑賞有規律可循,有一定的解題技巧。
  一、緊扣原詩標題。詩文標題都是對詩文內容的概括。從1994年以來,高考古詩文鑑賞都有標題。《春夜洛城聞笛》(2002年)、《過香積詩》(2003年)、《徵人怨》(04年江蘇卷)、《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05江蘇卷)、《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06江蘇卷)。從詩歌的標題可以大致分析出所詠內容類別和常見的表現手法。是山水田園詩還是詠物詩,是寫景抒情詩還是詠史懷古詩,這些都是標題暗示的資訊。如山水田園詩***寫景詩***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是寄情山水,抒發閒適恬靜的情懷或書寫政治失意的孤寂傷感情懷;表現手法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借景抒情。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就是一首寫景詩。景中的情懷是什麼呢?在瞭解這首詩的背景之後,便不難發現,該詩是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借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寄託自己孤傲不羈的情感,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憤恨,所以它既是寫景詩,也是深沉而含蓄的政治抒情詩。
  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鑑賞這類詩詞,首先要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事,然後體味作者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懷。這類作品如果擴而大之的話,幾乎可以涵蓋所有的抒情詩。其內容包括懷親、送友、思鄉、贈人、人生感悟、閒情逸致等,我們要重視思鄉詩和送別詩,這類詩往往因一點事由而發感慨。如2002年高考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詩人的故園情思是由一曲《折楊柳》引發的,先寫笛聲滿城的悠揚,再寫故園之思的深濃,“事”和“懷”結合緊密,自然熨帖。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詞、曲一般有詞(曲)牌和題目,但有時可以無標題,只有詞牌或曲牌,而詞(曲)牌與詩歌內容不一定有聯絡。如我們在訓練中,有這樣一道題: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後面的問題。
  昭君怨(鄭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這首詞下闋,用了什麼手法?表現了什麼思想?
  在回答表達詩人思想情感時學生總是往昭君上胡扯,有的甚至懷疑老師所授方法,“怎麼跟昭君聯絡不上的?”殊不知“昭君怨”是詞牌名作標題。
  二、充分利用註釋。一般來說,註釋為考生提供詩(詞)人的有關生平,寫作背景,以降低難度,幫助考生理解古詩。不過,歷屆高考試題很少有提供註解的。“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鑑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所謂初步鑑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無需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鑑賞。當然,如果詩句用到的典故是我們在課文中學過的,我們應該知道,並能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張偉明《2002年高考語文命題展望》)與現代文閱讀考查一樣,“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我們的古詩鑑賞答案不是遊離於詩歌之外,任你想像,而是要在詩歌本身尋找答題依據。如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回答問題:(8分)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遠的部將,平叛中立過功;後居功自傲,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
  (1)前兩句描寫音樂很受稱道,試作簡要評析。(5分)
  (2)有人說此詩意在讚美,也有人說此詩旨在諷刺。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說明。(3分)
  回答第(2)題此詩旨在諷刺,就必須要藉助註解“花卿居功自傲,目無朝廷,僭用天子音樂”。說意在諷刺是就其隱含意味而言,“只應天上有”是說花卿僭用天音,不當受之;說“人間能得幾回聞”隱含警示之意:這種享受難於久長。
  大凡提供“此詩作於貶官或流放之間”這樣的註解,肯定與詩人仕途失意,對現實不滿,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憤懣孤寂有關。如柳宗元的山水詩大都是寄情山水的同時抒發超然世外,政治失意的孤憤。中國古典詩歌的形象,是藉助客觀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我姑且稱之為‘意象’。鑑賞這類作品,不僅要著眼於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兩個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詩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體現的情調,意象的社會意義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鑑賞中國古典詩歌。”(《感受、聯想、修養----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鑑賞》袁行霈)意象是意境的組成部分,通過對意象的分析,有助於我們領悟詩人的情感主旨和寫作技巧。如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的問題。
  倦夜[唐]杜甫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裡,空悲清夜徂。
  ***1***從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後兩句的抒情方式有什麼不同?“萬事干戈裡,空悲清夜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詩歌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體現“倦”意的?***2分***
  我們可以抓住“月”、“竹”、“稀星”、“暗飛螢”、“水宿鳥”等意象,揣摩、品味詩人從夜晚到天亮,為國事徹夜無眠,憂國憂時報國無門的傷感之情。06年江蘇卷《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殘照”、“歸鴉”,寓情於景寫出作者也希望像烏鴉那樣早早歸家的情感。
  是意中之境,境中之意。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意境清新、高遠,充滿生機。“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意境幽靜(悠遠)、空靈。“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意境平淡中見深沉,生機無限。蘇軾的詩詞豪邁開闊的意境,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在他的豪邁中又流露出功業未成的傷感。辛棄疾詩詞中的意境顯得慷慨悲涼。而李清照詩詞的意境則是哀婉纏綿。柳永詩詞的意境則是纏綿情切。
  四、把握情感主旨。古詩的每一個作者,都想通過詩作來表達自己的意趣、主張、觀點、看法的,只不過有的表達含蓄,有的表達直白,有的表達隱晦,有的表達張揚而已。特別是抒情寫景的詩作,其觀點與態度也是不易把握的,這隻能從詩作的本身去領悟與思考了。任何一首詩,它都是詩人內心的感受,人生經歷和時代變化的形象的反映,我們在分析時,只有較全面瞭解詩人的經歷以及時代的變化,方能準確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調。如:杜甫與安史之亂、辛棄疾與北伐、陸游與抗金、李煜與亡國、蘇軾與被貶、李清照與亡國破家等,李白與政治失意,每個人的思想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但都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我們可以從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的特點。即使是不熟悉的作家,也可以藉助註解和詩詞本身的語言資訊來了解。“兩個黃鸝鳴翠柳”豐富的色彩,活潑的詩情,飛動的意象,除了體會到作者對山河的熱愛之外,如果瞭解到是寫於安史之亂平定之後,那麼更容易體會到這首即景之作,還包含了一種永珍更新的期盼和買舟東下的歡悅。
  五、咀嚼體味語言。詩歌是用準確、凝練、生動、概括的語言,藉助想像和聯想,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主觀情感的。鑑賞語言技巧,我們可以聯絡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留心比喻、借代、反襯、動靜結合、繪形繪色等。2003年高考題對“咽”、“冷”這兩個詩眼的賞析,考生只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回答即可:一是此二字可以說運用了擬人通感的修辭,使詩文更為生動;二是繪寫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謂意境;三是此二字襯寫出了作者本身禪寂的心境。“煉字”技巧包括修辭手法、創造的意境和詩人的主觀情感三個方面。這道題從煉字角度出發,難度適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詩言志三個角度考察學生,是一道可以列為經典的考題。只是參考答案有些簡單,可能是考慮試題難度吧。其實,這兩個字的用法,在語文教材中也有例子。課文《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難”;《揚州慢》中“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只是我們可能忽略了教材而已。經過一定的鑑賞訓練之後,我們對於一首詩歌,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往往大打折扣,寫出的鑑賞文字就可能缺乏邏輯性、條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當語言表達成為思想的瓶頸時,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見解,也只能用“茶壺裡煮餃子”來掩飾自己的窘迫而已。有好多考生總是說“老師,你講的這些,我都考慮到了的,可就是寫下來時,得不到理想的分數”,語言表達不過關,導致失分,甚是可惜。因此,在進行詩歌鑑賞訓練時,應注意加強學生詩歌鑑賞的書面表達訓練。雖然這種訓練雖有“程式化”、“套路化”之嫌,但是,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我們在行文中要注意表述的嚴密性,前後照應,不顧此失彼;條理清晰,“有問必答”,踩得分點,並做到自圓其說。回答問題時一定要從寫了哪些景(意象),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什麼感情等方面回答,大凡結合原詩句分析的,一定要複述(不同於翻譯,不需字字落實,只要說出大意)相關語句的內容。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在命題上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設問,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2003、2004高考古詩鑑賞題都是藉助前人的評論來考查考生的,在一定的圈子中給考生髮揮的餘地。2006年江蘇古詩鑑賞題已經改換文字,考查的是元人的詩歌,理解思想感情、鑑賞關鍵詞和表現手法還有一道開放性的理解題,給考生更多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