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反思是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根據學生學習效果調整教學計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頤和園》教學反思

  《頤和園》是一篇說明文,按照總述、分述、總結的順序連段成篇。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是總的介紹了頤和園的規模和地位,中間部分分別介紹了頤和園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建築物,其中較詳細地介紹了六處,簡略介紹了四處。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就使學生對課文的敘述順序和大致內容有所瞭解了,並且對頤和園有了一個總的印象,那就是頤和園既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巨集偉的博物館。

  第二課時就具體來感受頤和園怎樣是一座美麗的大公園,又是一座巨集偉的博物館了。課前做好了簡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圖文結合,每學習一處景物都出示相應的圖片***幻燈片***。在瞭解仁壽殿這一處建築時,先出示了殿內部精美豪華擺設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們默讀描寫仁壽殿的這一部分內容,看看仁壽殿給你留下什麼印象,在旁邊做出簡單批註,為什麼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用筆畫下來。對這一處建築的瞭解是由老師帶著學習和體會,也就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另外幾處建築的瞭解是採取自學的形式,自己喜歡哪處就學習哪處,方法與學習仁壽殿的一樣,給出學生自學的時間,學完後同桌互相交流,最後在全班彙報,同時把課前查到的有關資料向同學們加以補充介紹。

  由於學生們已具備批註的能力,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此對每一處建築的特點能夠找出來,並能體會出課文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語文實踐活動2的習作就是選擇一處自己印象深的景點進行描寫,學生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掌握了總、分、總的敘述順序;詳寫和略寫;用數字說明及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等,這些對這次習作都是很有幫助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原以為學生答不出來的問題,卻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壽殿的特點應是充滿皇家氣派,我事先覺得學生說不出來皇家氣派這個詞,然而卻說出來了。在學習長廊這一部分時,有個學生在沒有老師提示的情況下居然說出了由點到面的寫作方法。

  另外,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如:每瞭解一處建築時,都應該聯絡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巨集偉的博物館”這個總體印象。又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巨集偉的博物館,我找了很多圖片來輔助教學,教法上比較陳舊,這一課可以採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每組學習一處建築,由學生們自己查資料、查圖片,自己動手做簡報,介紹那一處建築的特點,老師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即可。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可真長,內容可真多,這是我對這篇課文的最初印象,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篇比較棘手的課文,上下來的感覺不是很好,學生學習氣氛很是沉悶,他們居然對它不感興趣!

  第一課時,幾乎把所有的時間放在了字詞的教學上,全文生詞、二類詞以及四字片語多達六十多個,整篇課文幾乎由四字片語構成的。這麼多的詞語,顯然是學習課文的最大障礙!好不容易學完了這些詞語,發現學生還是不能夠很好地讀通課文內容,因此,對課文中一些難讀的句子又進行了梳理,經過訓練以後,基本上讀通了課文。發現就要下課了,但學生對整篇課文的脈絡層次還是不夠清晰,整體感知還需要訓練!這倒並不難,緊緊抓住課文第3節這一句過渡句,以前也曾經進行過關於過渡句的訓練,因此很快的課文層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第一課時上得比較吃力,第二課時也並不輕鬆!主要原因還是課文內容太多,無法很好地提綱挈領,化繁為簡。應該說如何體會感受兵馬俑“規模巨集大”的特點還是比較順手,僅僅舉“坑內有兵馬俑近7000個”這一句為例:我問學生,我們學校有學生多少人?然後,我又問,假如現在我們學校近2000個學生全部是兵馬俑,全部坐到室外去,那麼,一個學校這麼多學生夠嗎?再放一個學校的學生夠嗎?學生笑了,又一次搖了搖頭。我又問,那麼放3個學校的學生夠嗎?學生都笑了起來,他們說還不夠呀,得再放。在說說笑笑中,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了兵馬俑的“規模巨集大”這一特點!因此,這一段學得還可以,學生也比較感興趣!

  但,接下來,如何感悟“個性鮮明”呢?問題就來了!首先,課文介紹了“型別眾多”的兵馬俑,內容這麼多,又都是緊密聯絡無法分割的,因此很難確定教學重點,無法採用省時省力的“由扶到放”重點講一節其他段落自學的教學方法!個性鮮明在哪裡?段落之間每種傭需要對照起來講解,就遇到了矛盾,要麼每個段落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要麼所有段落仔仔細細串講一遍!這個問題我沒有處理好,最後,我只好抓住“一看就知道”、“好象”、“隨時準備”等詞語讓學生感悟兵馬俑“鮮活”的個性,從而理解什麼是“惟妙惟肖”,最後再回到“絕無僅有”這一中心上!

  印象中課文最後第二小節有一個小小的生成性的亮點,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神態各異”的特點時舉了四種例子,我請學生以組為單位逐一朗讀,但學生朗讀時每組的感覺都是一樣的平平淡淡,沒有“各異”“鮮明”的感覺。於是,我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每一小句兵馬俑的不同特點,讀出不同的感受,如“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問學生:“你們準備好了嗎?”學生回答得很輕,我又一次大聲問他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這時顯然有大多數學生領悟了,他們大聲地迴應我:“準備好了!”但語氣上還不夠堅決,於是我緊接著又一次問他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這時,他們的情緒開始高昂起來,精神振奮起來了!於是,在這樣的情境創設下,他們這一句讀得很精彩,讀出了士兵們發誓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課文在這裡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總算給了我一點點小小的安慰!

  可是,總體來說,今天的課,覺得上得太吃力了,真有點力不從心啊!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普羅米修斯盜火》教學反思

  讓學生生動活潑的探究

  ——創設情境,引導探究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學科教學中急需探討的話題。如何圍繞文字組織學生探究,這一直成為語文教學方式轉變的難點,經過一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以情境創設為突破口,找到了一條學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徑。現以蘇教版第七冊《普羅米修斯盜火》為例,來談談促進學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既蘊藏著學習的主動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變心理。只有維持兒童的這種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對文字的探究深入下去,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文字,採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積極的探究心理。這種探究心理的形成,對具有好奇心、求知慾的兒童來講,本身就是一種滿足,一種樂趣。所以在匯入新課時教師要設法將學生帶入情境,這就保證兒童在接觸新課時,帶著熱烈的情緒,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究中去。

  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文字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伊始我給學生描述了這樣一個情境:在遠古時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飯,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動物來充飢,只能以樹葉來遮擋風雨。***電腦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場景***,許多人被子餓死,許多人被凍死。望著這樣的悲慘的景象,大家紛紛出謀劃策。是誰為人類取來第一粒火種呢?

  課前的這一富有兒童色彩的童話情境敘述,猶如一塊磁鐵緊緊吸引了學生的心,學生們紛紛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探究的激情,從而激烈地想知道人類第一粒火種的由來,為下面探究文字內容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優化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探究文字意境。

  學習動機激發起來後,兒童會興致勃勃地學習文字。文字是語言符號的堆積,如果單純的依靠學生自己是無法體會出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師要根據文字提供的豐富形象的語言描繪,將它創設成為一種具體可感的情境,並對一些情境優化、篩選出最適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境,並將他們引入情境,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到樂趣,從而保持思維的敏捷,使他們對文字的探究能不斷進行。

  《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探究的主題是普羅米修斯是怎樣盜取火種?為什麼要盜取火種?雖然文字中有許多適合學生體驗的文字情境,如角**境、多媒體情境等都能將學生帶入到文字所描述的畫面當中,但是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字的主旨,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獲得探究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多種手段,將它組合成一個整體情境,並將學生引入情境中自主進行體驗、探究。

  我根據文字內容,整合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多媒體課件。課件中包括阿波羅駕著太陽車從天空中以駛過的畫面,也包括那凶惡的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動態場面以及當時的場景圖,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學時,我用製作好的服飾讓學生穿上,分別扮演普羅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與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強烈的正義感。為了使電腦媒體與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處,我讓他們自己分別設計人物的語言,以便表演時增強效果。下面觀看錶演的同學,充當當時的古人,讓他們想一想,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後,以及看著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時自己的表情。這樣表演者、被表演者與多媒體融為一體,增強了情境的感染力,為學生體會普羅米修斯的堅強無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給他們留下了寬闊的想象餘地,使他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到文字描寫的廣遠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於情感的作用,他們的抽象思維也由難變易,對文字的理解,不僅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體驗,而且由表及裡對文字內在內容也有了很深的體會。

  三、憑藉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促進思維發散。

  學生們通過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字,但語文教學絕不能以此為終點,還要在此過程上,竭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才能,促進他們的思維興奮點的提升。教師要從文字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換角度,或引導質疑,或抒發情感,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在此情此境中,兒童的創造性才易於突發表現出來。

  學生在獲得情境體驗後思維被激活了,對文字內容的探究一發不可收拾。現將教學中的一個片斷記錄如下:

  生:“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去盜火,他怎麼不向宙斯要火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想大家剛才在情境體驗中就想問這個問題,是不是?

  生:***齊說***是的。

  師:哪位同學已經思考出答案了。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課文裡,同學們只要細心再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讀一讀。

  生:***開始認真讀課文,一會兒,不少學生抬起頭***

  師:誰知道了,先來回答。

  生:我認為宙斯是不會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的,宙斯那樣凶殘,說明他缺乏同情心。這從他懲罰普羅米修斯可以看出來。

  師:說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種給普羅米修斯,他看到人間煙火嫋嫋,怎麼會立刻追查盜火者呢?他那樣生氣,肯定不會把火種給人間的。

  生:其實,課文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要是宙斯肯給的話,人類就不會在無邊的黑暗中度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夜晚了。

  生:課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訴我們要火種宙斯是不會給的。

  師:***驚喜的***真的嗎?具體說說看。

  生:這一段說普羅米修斯“決心”為人們盜取天火,“決心”就說明有困難要克服,如果要給的話,就不用“決心”了。

  師:太好了。同學們,你們從課文的情境體驗中感受這麼多的東西,你們真會學習。

  ……

  學生剛從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創造性的問題,而且,他們對問題的回答也是那麼富有創造性,是基於文字,又高於文字的創造。這是教師憑藉文字情境,恰當的引導所產生的結果。

  巧設情境,給學生的探究活動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改變了探究就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新問題”的單一形式,針對了學生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文”為手段,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終於獲得探究的樂趣、創造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