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體會白楊樹的可貴品質

  我校一位青年教師上一節市級公開課《白楊》,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士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如何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白楊的可貴品質呢?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位教師試教時是這樣教的: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這一段。***生自由讀***

  師:白楊有什麼可貴的品質?***生思考,舉手者不多。***

  生:白楊樹非常直。

  師:這一點照應了前文的“挺秀”。

  生: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師:這說明它適應性強。

  生: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這說明它性格堅強。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生齊讀,但感情不夠***

  師:同學們自由練習讀兩遍。***生再讀,感情有了但仍不夠味***

  試教的效果不太理想,後經評議、修改,正式教學時效果非常好,教者是這樣教的: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這段話,想一想,白楊樹有哪些可貴的品質?***生邊讀邊思,但教師不要求立即回答。***

  師:第二句中的“哪兒”可以是哪些地方?換成地方說一說。

  生:河邊需要它,它就在河邊秀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高山需要它,它就在高山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草原需要它,它就在草原熱愛快地生根地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草原需要它,它應草原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師:在這樣的環境中,白楊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出示填空題:風沙四起,白楊________;大雪紛飛,白楊________;數月乾旱,白楊____________;洪水浸泡,白楊________。***

  生:風沙四起,白楊挺起堅實的胸膛,擋住飛來的風沙。

  生:大雪紛飛,白楊挺直腰桿,承受生生的雪壓。

  生:數月乾旱,白楊的根深深地扎進泥土裡,頑強地生長。

  生:洪水浸泡,白楊任憑風吹浪打,毫不動搖。

  師:你體會白楊有哪些可貴的品質?

  生:我體會到白楊能適應各種環境,哪裡需要它,它就出現在哪裡。

  生:我體會到白楊生命力強,無論條件多惡劣,都能頑強地生長。

  師:白楊的品質值得我們讚美!現在,請同學們把文中的“它”換成“您”讀一讀,來讚一讚可愛的白楊吧!

  ***生聲情並茂地讀***

  兩次教學,方法不同,效果迥異。白楊的品質,是一個理性、抽象的問題,而小學生以感性、形象思維為主,試教時,教師直接提出這一問題並要求學生回答,不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因此學生只能簡單重複課文的一些語句。學生對白楊的特點缺少真切的體驗和感悟,怎能讀出深情呢?修改後,教師從感性入手,讓學生把“哪兒”換成“河邊”、“高山”、“草原”、“沙漠”、“戈壁”練說,這些地方在其腦海裡便不由自主地浮現出來,使他們對白楊生長的環境有了具體的感受。教師又讓學生填空補說,學生對白楊的認識就可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它”換成“您”來練讀,使本來由父親對白楊的間接讚美變成了學生自己對白楊的直接讚美。由於變換了角色,他們讀得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技能得到有效的訓練,同時由於有理性認識的指導,在讀的過程中又深化了對白楊品性、父親情懷的感悟。

  理性問題,應從感性入手,這是此教學片段給我們最主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