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人生寓言讀後感4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人生寓言讀後感一:

  文章中的兔子本有一顆獨具審美的慧心,它懂得如何欣賞自然,但在它擁有月亮後便無心欣賞,總是害怕月亮的消失,它沒能力保護月亮,只能在旁邊關注它,由於月亮已是它的東西,所以它變得患得患失,慧心以不知到哪去了。還好它慧心為泯,拜見諸神之王,撤消那個慷慨的決定,它及時會了自己的慧心,又向以前一樣懂得欣賞美好了。我覺得有時,擁有一樣東西並不一定很好,如果自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擁有的東西就會產生得失之患,再也無心去欣賞了。所以我覺得人應該不要過於追求稍縱即逝的東西,不如保持一個平常心去欣賞,就會發現欣賞它比擁有它更好。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人生寓言讀後感二:

  我想,學了課本中的《人生寓言》以後,我懂得怎樣面對生活了。

  《白兔與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隻白兔賞月這才舉世無雙,每天夜晚都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地賞月。後來,諸神之王把月亮賜給了她,但,她擁有月亮以後,卻整天緊張不安,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最後,白兔請求撤銷那個慷慨的恩賜,恢復了以前的快樂生活。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白兔擁有月亮以後應該歡天喜地才對啊,怎麼反而變得緊張不安呢?在老師的講解下,才明白,是白兔無法擔然的面對屬於自己的財富——月亮,無端的怕失去財富,心理承受不了這麼大的財富,因而引起了得失之患,整天都沉浸在擔憂之中,自然就無心賞月了。也就是說,白兔不配擁有月亮。

  想想,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許多樂趣。但並不一定是指一貧如洗就十全十美。財富,人人需要它,所以,人人都必須追求它。但追求財富需要一種豁達寬闊的心境。那什麼是豁達寬闊的心境呢?如果你有李白麵對財富“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心境就不會陷於如白兔一樣的得失之患中。

  《落難的王子》講了一個貴族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每聽到天災人禍總流著眼吧息:“天啊,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但,當厄運真的降臨在他的身上時,他卻受過了那個厄運。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他父母雙亡,自己做了他國奴隸,受盡折磨;逃出虎口時,已成殘廢,流落他鄉,行乞度日。他始終沒放棄過生命,放棄過生活,放棄過希望。他戰勝了脆弱,而且還教育另一個人說:“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於死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是啊,一個人,中要不放棄自己,不放棄生命,不放棄生活,懷有希望,充滿信心,挑戰厄運,又怎會在厄運之中倒下?話雖如此,我卻有一問:那個王子就算頑強不息地活下來,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已失去親人,而且只能行乞度日。老師說:“一個人不僅為別人而活,亦為自己而活。落難的王子堅強不屈地活下來,意義可多了:戰勝了脆弱,這是一個意義;教育了他人,使他人勇敢面對厄運,這又是一個意義……”哦!我恍然大悟。嗯,面對厄運,不僅要堅強地活下來,更來用樂觀的心看麼人生的意義!

  《白兔與月亮》告訴我們:好事不一定都好;《落難的王子》告訴我們:壞事不一定都壞。要用豁達、樂觀的心面對人生的財富和不幸。這時,我想起老師曾在班上說過的話:“日出東山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身也舒暢,心也舒暢。”是啊,生活悲喜其實是由自己選擇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人生寓言讀後感三:

  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後,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並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後來雙目失明瞭,這對於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麼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

  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於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裡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麼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於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蹟,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的動力.

  2.今天上週國平的《人生寓言》,有兩則小的寓言故事:《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

  《白兔和月亮》的寓意“巨大的利益會個人帶來得失之患”。學生在理解的時候會認為“財富”或者“獲缺都會使人患得患失,這就失之偏頗。為此,我問學生,如果只給白兔幾個胡蘿蔔,白兔會不會“緊張不安”,或者一片青草地的榮枯,白兔會不會“心如刀割”,答案都是否定的。

  這樣學生就會理解莊子的那句話: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莊子·達生篇》”

  《落難的王子》這一則主要是講磨難困頓會使人堅強。我先是補充一點,不是所有的困苦都會給人帶來好處:對於成功者而言,磨難會成為幸福的回憶;對於失敗者而言,磨難永遠只是痛苦的傷痕。

  再接著學習“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這則小故事中,“王子”並沒有姓名,事件也並不具體,其實,這種模糊性和非特指性就是寓言的普遍性的體現。

  我笑著對孩子們說:“有一個叫作段譽的王子,他離開行走江湖,學武無成,最佳功夫‘凌波微步’用於逃命,‘六脈神劍’時而失靈,追求愛情卻苦求不得,伸張正義卻常被生擒;不過,歷經磨難,最後依靠義兄義弟成就了大業……”學生聽得入神時,我頓了一頓,“從主題上看,與本文有幾分相似,但人物具體,情節曲折,這就不再是“寓言”了,它的題目是——”“《天龍八部》!”教室裡爆出一陣歡笑聲。

  最後總結的時候,是談這兩則文章在教材裡為什麼組合在一起了。其實,這兩篇寓言在周國平的作品中並不是放在一起的。而在第二單元第八課中,這兩篇寓言冠以“人生”之名組合在一起,是編者的匠心獨運。第一則講的是“得”帶來“失”,第二則講的是“失”亦可“得”。而第一則的寓意“巨大利益會有得失之患”恰好為第二則做了註解,王子失去巨大的財富與崇高地位之後反而堅強了;而第二則也可以成為第一則的佐證。這兩則文字起到了很好的互證的作用,成為了有益的臨時性“互文字”。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人生寓言讀後感四:

  我想,學了課本中的《人生寓言》以後,我懂得怎樣面對生活了。

  《白兔與月亮》這則寓言講了一隻白兔賞月這才舉世無雙,每天夜晚都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地賞月。後來,諸神之王把月亮賜給了她,但,她擁有月亮以後,卻整天緊張不安,勾起了無窮的得失之患,最後,白兔請求撤銷那個慷慨的恩賜,恢復了以前的快樂生活。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白兔擁有月亮以後應該歡天喜地才對啊,怎麼反而變得緊張不安呢?在老師的講解下,才明白,是白兔無法擔然的面對屬於自己的財富——月亮,無端的怕失去財富,心理承受不了這麼大的財富,因而引起了得失之患,整天都沉浸在擔憂之中,自然就無心賞月了。也就是說,白兔不配擁有月亮。想想,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許多樂趣。但並不一定是指一貧如洗就十全十美。財富,人人需要它,所以,人人都必須追求它。但追求財富需要一種豁達寬闊的心境。那什麼是豁達寬闊的心境呢?如果你有李白麵對財富“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樂觀心境就不會陷於如白兔一樣的得失之患中。

  《落難的王子》講了一個貴族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每聽到天災人禍總流著眼吧息:“天啊,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但,當厄運真的降臨在他的身上時,他卻受過了那個厄運。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中,他父母雙亡,自己做了他國奴隸,受盡折磨;逃出虎口時,已成殘廢,流落他鄉,行乞度日。他始終沒放棄過生命,放棄過生活,放棄過希望。他戰勝了脆弱,而且還教育另一個人說:“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於死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是啊,一個人,中要不放棄自己,不放棄生命,不放棄生活,懷有希望,充滿信心,挑戰厄運,又怎會在厄運之中倒下?話雖如此,我卻有一問:那個王子就算頑強不息地活下來,又有什麼意義呢?他已失去親人,而且只能行乞度日。老師說:“一個人不僅為別人而活,亦為自己而活。落難的王子堅強不屈地活下來,意義可多了:戰勝了脆弱,這是一個意義;教育了他人,使他人勇敢面對厄運,這又是一個意義……”哦!我恍然大悟。嗯,面對厄運,不僅要堅強地活下來,更來用樂觀的心看麼人生的意義!

  《白兔與月亮》告訴我們:好事不一定都好;《落難的王子》告訴我們:壞事不一定都壞。要用豁達、樂觀的心面對人生的財富和不幸。這時,我想起老師曾在班上說過的話:“日出東山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身也舒暢,心也舒暢。”是啊,生活悲喜其實是由自己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