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換位思考隨筆

  學會換位思考,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大悲大喜。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你知道10減1等於幾嗎?9。對,可也不完全對。

  生活的智慧不同於簡單的數學思維。“10減1”現象告訴我們:如果你要到羅馬去,你可以找到很多條大路,只要換一個角度就行了。

  要擁有“10減1”的智慧,需要有開闊的視野,需要一個觀察事物的多角度。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看事物不僅需要看到它的一面,還要看到另一面。就如前面那道看似簡單的數學題,如果宥於純數學領域,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答案;但如果跳出這個圈子,賦於“10”不同的具體事物,那麼答案就五花八門了。如果我們有探索的興趣,就會發現,蘋果換一種切法,裡面會有五角星。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還有什麼是我們辦不到的呢?

  一位名人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都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後,就都擁有了兩種思想。”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都能有這樣的思維,那麼我們的生活肯定會變得豐富多彩了。尤其對學生來說,在這個人生的重要階段,一定要多換位思考,多與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樣既能取長補短,又能使自己心情舒暢,變得充實,又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要走出自我,看到別人。如果你換位思考,你就會想到別人也有不亞於你的美麗,別人也有不亞於你的獨特與快樂,別人更有令你驚歎的震撼的心靈歷程。走出個人的小圈子,讓你的情操在大氣磅礴的人海大潮中淬洗,讓你的性情在豪放博愛的人海大潮中鑄就,拂去你心靈的塵垢,照亮你生命的暗角。到別人那裡尋找生命的金子和高尚的品質,補充你與生俱來的生命貧乏;到別人那裡探尋生命的奧妙,讓你感動,讓你心潮澎湃。

  生命的完整應該是和大家共同來創造的。換位思考了,別人就會看到你的魅力和價值,別人同樣會看清你。只有大家一起相知相惜,生命才會更精彩。

  篇二

  有時候生活讓你不得不換換角色,你會體味出心的平和嗎?你會覺得這樣做很有意義。當我們以這樣的平常心去面對生活所給予的一切時,以一種謙遜的態度去感受一切時,我們總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感覺、新體驗。我們的心態,讓我們敏銳的心更懂得生活。生活在快樂的情緒裡。

  然而,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的。現實中總有那麼些人,自視甚高,習慣拿著放大鏡去看自己胸前佩戴的鮮花和勳章,回想自己曾經的榮耀和自豪而沾沾自喜,一旦鮮花枯萎,勳章黯淡,往日的榮光不再,優勢蕩然無存時,他們便無所適從,整天像掉了魂。我的一位鄰居,曾是政府機構負責人事的官員,前些日子剛從任上退了下來,往日裡頤指氣使,別人見他是惟惟諾諾的,家裡門庭若市,往來高朋顯貴,可現在一下子門可羅雀,冷冷清清的,出門連賣菜的小販都不太把他當回事***其實人家一直就是把他當作普通顧客中的一員,他自己沒感覺到而已***,他便覺得受不了了。於是整日裡長吁短嘆,本是“夕陽無限好”的幸福時光,卻在這一聲聲的唉嘆聲中耗費,這到底為了哪般?

  我想遇到這樣的事,不妨看開一點,做一次換位思考,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命中的一切變化,你便會有意外的收穫。古人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其實只要我們心胸開闊一點,襟懷坦蕩,那就會覺得海闊天高,什麼事情都能看開,心情自然也就樂觀開朗了。所謂看開,不是那種世故,那種超然一切之外的隱者的做法,而是一種對生活的領悟,以闊廣的胸懷去容納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以納百川的心胸去面對世界。如果這樣,我們還會有那些無端的煩惱嗎?

  換位思考,不是讓你妄自菲薄,不是讓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讓你瞧不起自己。恰恰相反,是讓你對自己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認識,這樣你便會更好的相信自己,從而去挑戰一切,追求生命過程中的卓越和夢想,迎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

  學會換位思考,以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大悲大喜吧。現實的一切都要學會適應,這樣你會天天快樂!

  篇三

  生活在世界上,要學會轉換方式解決問題,不能死腦筋。從多種角度看待問題,也許是一種絕處逢生的方法。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清澈的水可以用來洗我的衣服,渾濁的水則用來洗腳。這是漁翁的觀點,他覺得自己遠大的志向得不到施展,覺得生活不如意。他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果清澈的水用來洗衣服,而渾濁的水也用來洗衣服,那麼衣服還能穿嗎?所以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屈原,一位傑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有一身的抱負理想,卻得不到楚王的認可,多次被貶職,他很憤懣。最終選擇了投江明志。如果不選擇死,而選擇棄忠,那麼又會怎麼樣呢?因為他愛祖國,不想遭後人辱罵,罵他奸臣,只能選擇以死明志。

  他的遠大理想,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使我們由衷敬佩。他有自己的使命,在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死;在愛國與棄忠之間,他選擇了愛國;在與世俗同汙與以死明志之間,他選擇了以死明志。他從不同的方面,思考著不同的問題,最終選擇了正確的目標。

  有人選擇以死明志,同樣,也有人選擇以生完成使命。

  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為李陵辯護,最終入獄。他慘遭折磨,臨死之際卻選擇宮刑,苟活下來,因為他還有父親的遺願沒有完成。儘管慘遭折磨,卻忍辱完成了偉大鉅著《史記》。

  生與死之間,他選擇了忍辱苟活,用先賢發憤的事例鼓勵自己活下去,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完成偉大鉅著《史記》。如果他不選擇忍辱負重完成偉大理想,那麼我們再也看不到《史記》,瞭解不了古代發生的種種事蹟,更不會知道司馬遷的存在,他的忍辱負重對我們而言顯得多麼重要。

  上述兩位偉人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選擇了自己認為的最好方式。同樣,我們也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