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治療的副作用

   胰島素是由人體胰島β細胞分泌的,是體內惟一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激素,你們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

  

  1、水腫

  患者用胰島素使血糖控制後4~6日可能發生水腫,多見於面部,也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在四肢等部位,這大概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有關,稱為胰島素性水腫,這種水腫大多並不嚴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會在一個月內漸漸自行消退。

  2、區域性瘀青

  某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島素後發現,注射部位區域性面板會出現瘀青。其實這不止會在胰島素注射後出現,其他藥物注射也可能出現這一現象。原來,注射後區域性瘀青並不是由藥物或胰島素引起的,而是與注射時導致的毛細血管損傷有關,一般這種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處理。

  3、脂肪萎縮

  脂肪萎縮臨床上較為少見,可分為先天性及獲得性兩種,注射胰島素導致的脂肪萎縮屬於後者。患者注射胰島素的部位可出現皮下脂肪萎縮,形成不易察覺的小凹陷,這種情況的真正成因還不十分清楚。

  胰島素治療的作用

  1、調節脂肪代謝

  胰島素能促進脂肪的合成與貯存,使血中游離脂肪酸減少,同時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島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謝紊亂,脂肪貯存減少,分解加強,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動脈硬化,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的嚴重疾患;與此同時,由於脂肪分解加強,生成大量酮體,出現酮症酸中毒。

  2、調節蛋白質代謝

  胰島素一方面促進細胞對氨基酸的攝取和蛋白質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質的分解,因而有利於生長。腺垂體生長激素的促蛋白質合成作用,必須有胰島素的存在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對於生長來說,胰島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胰島素治療的須知

  胰島素治療有適用人群

  糖尿病有多種,主要分為1型和2型以及其他特殊型別的糖尿病,其治療的共同特點之一是降低血糖,但胰島素治療並非適用於所有糖尿病患者。

  除了喪失胰島素分泌功能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靠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外,早期和久病的2型糖尿病也可用胰島素治療。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為期兩週的強化胰島素治療,部分可在3年內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維持理想的血糖水平,暫時擺脫藥物治療;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8-10年左右,僅靠降糖藥來控制血糖不足以阻止併發症的發生,需要與胰島素配合使用。

  另外,降糖藥的副作用對患妊娠糖尿病的孕婦、2型糖尿病併發症患者有較大傷害,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這類人群也應該選擇胰島素控糖。

  胰島素注射部位有講究

  合適的注射部位不僅能減少注射的危險,還有助於胰島素的吸收。可以選擇的注射部位有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吸收速度依次遞減。因此,從吸收效果來看,腹部是優先選擇的部位,而且腹部的皮下脂肪較厚,捏起容易,可減少注射到肌肉層的危險。

  注射時應避開毛細血管、瘢痕和面板破損處,要有計劃的選左右對稱的部位輪換注射,這樣可避免因不同部位胰島素吸收不同而造成的血糖波動。

  胰島素注射有技巧

  1、一般在餐前30分鐘注射胰島素,注射前一定要洗手,並對注射部位進行酒精消毒,待酒精揮發且胰島素恢復至室溫後再注射。

  2、使用超短的針頭時,垂直進針即可,而用長針頭注射時,需捏起面板,30°-40°角進針。推注結束後,停留拔針,切忌按摩注射區。

  3. 胰島素注射器及胰島素筆的針頭需要一次性更換,多次反覆使用會對患者造成很大危害,如感染、疼痛、皮下硬結、肌肉萎縮等,最終影響血糖控制。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