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的記憶方法

  古羅馬人雖然在記憶理論上的建樹不如古希臘人,但他們更注重於實踐應用。古羅馬人發明了很多記憶方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羅馬家居法"。

  古羅馬時代,元老院的長老們為了演說和辯論就需要引經據典,記住大量資料,而那時既沒有紙筆,不方便記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即使方便記錄,一個拿著稿子的演講者和一個不用稿子就能滔滔不絕地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講者相比,顯然後者更有魅力。所以,一個雄辯者必須要出口成章,要記住大量的法典、資料等內容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於是,他們便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能準確地、大量地記憶資料的記憶方法。

  那麼,他們是怎樣記憶的呢?羅馬人注意到自己家裡的物品擺設、傢俱還有許多器皿一般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的,如果以它們為媒介,把需要記憶的內容與每樣物品進行想象,那麼只要想起物件不就可以想起所記憶的內容了嗎?另外,因為是自己的家,物品擺放自己很熟悉,順序不會搞亂,那麼只要按照順序回想,記憶內容的順序同樣也不會搞亂。這樣即解決了能"記",而且還解決了能"按順序記"的雙重問題,一舉兩得!

  比如,一個演說家第二天要與3個人同時辯論,那麼他要針對每個人準備不同的材料,怎樣才能把材料記住又能不按錯物件呢?他想到了自己家的情況,一進門,有張桌子,再後面有張床….這樣,他把門、桌子、床這三樣東西與那三個人分別進行想象。第一個是個瘦子、第二個是個胖子,第三個個子很高。他開始想象,門和瘦子:某某某,人很瘦,瘦的從我家的門縫就能擠進來,他來我家時從不用我開門;桌子與胖子:某某某,太胖了,剛坐在我家桌子上,就把桌子壓碎了,還想象了"喀嚓"聲和胖子的叫疼聲;第三個高個子與床:某某某很高,躺在我家床上腳都還露在外邊。

  這樣一來,三個人與自家的門、桌子、床都構成了聯想,接下來再把要記憶的材料分別再與門、桌子、床進行聯想。於是第二天論辯時,看著瘦子就想到了床,通過床又想起了昨夜已經準備好的內容;看著胖子想起了桌子,通過桌子想起了材料……,於是對每個人要說什麼都有條不紊地說出來了,不會搞亂。

  再例如,一個羅馬人家裡的佈局是這樣的:門口有兩根大柱子,大門上有個大獅子圖案。走進屋裡,左邊有個雕塑,緊挨著的是一盆花,花的左邊有個沙發,沙發前面擺著桌子,上面放著酒杯、碗等。

  主人要出去買如下的東西:買一雙拖鞋、去磨劍、買個奴隸、修剪葡萄藤、擦頭盔、找孩子談話等。怎麼記住呢?就按照家居擺放的順序與要購買的物品一一進行聯想即可。

  門口的兩根柱子與拖鞋、磨劍:想象一個柱子上掛滿了拖鞋,五顏六色的什麼樣式都有,想穿時,來拿一雙就行;另一根柱子是專門用來磨劍的,劍不快了就來磨,所以一看到柱子就想到該磨劍了。

  獅子和奴隸:新買的奴隸很有力量能馴服獅子,還想象了觀看他們搏鬥時的驚險場面。

  雕塑與修剪葡萄藤:我家的雕塑上要用葡萄葉裝飾,所以看到光禿禿的雕塑想起該修剪些葡萄葉來了。

  花與擦頭盔:拿花擦頭盔,擦出來很亮,所以我喜歡用花擦頭盔,養花就是用來擦頭盔用的。

  沙發與孩子談話:一般與孩子談話都在沙發上進行。

  這樣他就可以按照家居的順序想起要辦的事情了。

  羅馬家居法的好處是既可以記住要記住的內容,還可以按順序記憶。我們今天好多書上講的編碼法、信箱法、場所編碼法就是羅馬家居法的延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