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

  語文在六年級的學習內容很多,你知道有哪些知識點需要複習嗎?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六年級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青海高原一株柳***

  1、《青海高原——株柳》這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過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卻頑強地生活了下來,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個壯觀而獨立的風景,讚揚了柳樹偉大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的敬畏和讚頌之情。

  2、本文作者陳忠實,現任陝西省作協主席,作品有《信任》、《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百鹿原》。

  3、積累有關“柳”的詩句。

  4、由這株柳你由想到哪些人物:霍金、桑蘭、張海迪、夏洛蒂……

  5、背誦邊塞詩:《涼州詞》、《從軍行》、《夜上受降城聞笛》等。

  6、“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樹,它佇立在青海高原上。”句中“神奇”是因為:這株柳樹挺立在高原之上,並形成了一方壯麗的風景,它生命力及其頑強,不僅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而且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望而生畏”是因為柳樹不抱怨、不畏怯,堅持抗爭,頑強生存使作者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9、“命運給予它的幾乎是九十九條死亡之路,它卻在一線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綠陰。”這句話不僅僅寫的柳樹,也在寫人,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藉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能創造奇蹟。

  10、課題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卻又用了許多筆墨寫到家鄉灞河邊的柳,目的是以家鄉灞河邊的柳樹來襯托、對比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更加突出了青海高原這株柳讓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六年級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草原***

  1、《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動地描寫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

  2、老舍: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作品有話劇《龍鬚溝》、《茶館》,小說《貓城記》、《離婚》、《四世同堂》。

  3、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何:哪裡;“忍”是忍心;天涯碧草:指大草原;話:傾訴;斜陽:傍晚時西斜的太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就這樣分別?夕陽西下,大家站在蒙古包外,面對著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依依不捨地話別。

  4、“嗯,剛吃過。***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這句中的“回味”指吃過東西以後,留在口腔中的餘味。“在這種境界裡,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支,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這句中的“回味”指對經歷或接觸過的事情重體味。

  5、蒙古族習俗:蒙古族以肉食、奶食為主,傳統吃法有“手扒肉”、“烤全羊”。每年七八月間,草原上都要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摔跤”是“那大慕”的主要內容。

  六年級上語文第五單元複習***麋鹿***

  1、《麝鹿》是一篇記敘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麝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2、最大的麝鹿保護區:江蘇省鹽城市大豐縣。

  3、珍貴的國家保護動物還有:大熊貓、金絲猴、東北虎、丹頂鶴、中華鱘、白鰭豚等。

  4、麋鹿是鹿的一種,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所以又被稱作“四不像”。我國古代小說《封神榜》中把它當作姜子牙的坐騎。麋鹿是一種草食性性哺乳動物。它站著的時候,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後方,它的尾巴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蹄子寬大,可以在沼澤中行動敏捷,毛色夏季是棕紅色的,冬季為棕灰色。

  5、“……是麋鹿野生放養的理想場所。”中的“放養”側重於自然生態環境下的自由生長。“只有……烏邦寺動物園裡飼養的18頭麋鹿生長良好……”中的“飼養”是講麋鹿在英國的一個私人莊園裡接受人工餵養。

  “數十頭麋鹿被陸續盜往歐洲”中的“陸續”在文中指麋鹿不斷地被人盜往歐洲。“流落在國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繼死去”在的“相繼”指“麋鹿一個跟著一個死去”。

  6、悄無聲息:沒有一點聲音、動靜。

  銷聲匿跡:形容隱藏或不公開出現。課文中指麋鹿極少,幾乎絕跡。

  漂泊不定:比喻職業生活不固定,東奔西走。

  顛沛流離:生活困苦,流落他鄉。

  練習5

  《練習》背誦風速歌及《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