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課外散文閱讀題

  在初二階段,做好每一個語文課外知識點的練習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一***

  從熱帶雨林到寒帶針葉林,從潮溼的海灘到乾燥的高山草句,到處都能發現蘭花的蹤影。

  蘭花的種子十分細小,很多比人的頭髮絲還細。種子的外種皮內部還具有許多充滿空氣的腔室,進一步減輕了重量。憑藉輕巧的身子,種子一出果莢就可以隨風飄蕩到離母株很遠的地方。種子的外圍包裹了一層緻密的細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滲透。這樣,種子還可以藉助水流、動物皮毛等“走”到更遠的地方。

  蘭花為了生存,使出渾身解數,真可謂“詭計多端”。

  蘭花種子雖然練就了上乘輕功,卻沒有獲得足夠的內功。它們太細小,以至於沒有空間來容納胚乳或子葉這類儲藏營養的結構。於是它們跟真茵拉上了關係,在種子萌發時依靠消化真菌的茵絲為自身生長提供營養。蘭花大多生長在巖壁、樹幹以及貧瘠的土壤上,這樣便可以減少與其他植物競爭,為自身發展爭得更大的空間。

  絕大多數蘭花是典型的蟲媒花,它們的花粉被打包成塊狀,不給傳粉者取食的機會。花粉塊同粘盤、花粉塊柄一起組成了蘭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結構,這種結構會整個地粘在傳粉者身上,通過它們傳遞到下一朵的柱頭,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產生的浪費。

  蘭花家族裡有三分之一的成員更是不折不扣的“鐵公雞”。有的蘭花將自己裝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樣,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鑽進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為蘭花無償傳粉了;有的蘭花還會發出長距離傳播的香甜氣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會主動上門來充當“信使”;有的蘭花將自己偽裝成雌性昆蟲,當雄性昆蟲試圖與這些“雌蟲”交配時,傳粉工作就開始了。高超的“騙術”,使蘭花在享受傳粉服務的同時卻不給傳粉者任何好處。

  還有些蘭花,沒有昆蟲傳粉照樣可以開花結果繁殖後代。如大根槽舌蘭,它的花粉塊柄會向內彎曲360°,並最終將頂端的花粉精確地送入柱頭腔中完成受精。緣毛鳥足蘭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發育成種子。這些蘭花可以在缺少傳粉者的條件下順利繁殖,並且還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蟲的“費用”節省下來,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種子生產中去,可謂一舉兩得。

  還可以列舉更多的例子來證明蘭花的智慧。與此同時,人們是否也應從蘭花能夠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長久生存中得到些許啟迪呢?

  1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2分***

  ①蘭花種子雖然練就了上乘輕功,卻沒有獲得足夠的內功。

  ②蘭花家族裡有三分之一的成員更是不折不扣的“鐵公雞”。

  16.根據第2段文字,簡要寫出蘭花種子能夠廣泛傳播的兩個原因。***4分***

  17.“蘭花的智慧”表現在哪些方面?請根據第4段至第7段文意,分點簡要回答。***6分***

  18.從蘭花的生存中,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2分***

  答案:

  15.①胚乳或子葉這類儲藏營養的結構②在享受傳粉服務的同時卻不給傳粉者任何好處

  16.種子輕巧,能隨風飄蕩到很遠的地方;種子的外圍包裹了一層可以防止水分滲透的細胞,因此可藉助水流、動物皮毛等傳播到更遠的地方。***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7.依靠消化真菌的菌絲為自身生長提供營養;避開其他植物的生長環境,為自身發展爭得更大的空間;引誘昆蟲來無償為自己傳播花粉;能自我開花結果繁殖後代。

  18.自覺地適應自然環境;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取生存的條件。***2分。寫出一點即可,要求符合文意***

  ***二***

  成語裡的歌聲

  ①翻閱成語大詞典,你能找到許多形容歌唱的詞彙,你會聽到許多成語裡飛揚的歌聲。這歌聲喚出了歷史,展現著我們祖國民族音樂五千年的文明底蘊和獨特的迷人的風采。

  ②相傳,古人唱起歌來,格外投入,常常放開嗓門,大聲歌唱。於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來描述其情狀。歌聲亮傳播遠,又有人用“響遏行雲”形容讚美這嘹亮的歌聲。“響遏行雲”這個成語出自《列子·湯問》篇,是說秦國有個叫薛譚的人,拜秦青為師學習歌唱。不久他以為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要告辭回家。老師知其想法,未作勸阻,並擺酒為他送行。臨別時老師在郊外大路旁,滿懷惜別之情高歌一曲,其聲音洪亮,震得樹林瑟瑟作響,行雲駐足不前。薛譚見此大吃一驚,深感自己無知和盲目,於是請求老師留下他繼續學習。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聲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暢,發聲自然圓潤,以達到表意之目的。於是,便產生了“字正腔圓”、“珠圓玉潤”這兩個成語。唱歌既要唱聲,又要唱情。“聲情並茂”這個成語,就反映了古人對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聲情並茂的歌聲,恰當表現歌曲的情感內蘊,才能產生極大的藝術感染力,使聽者為之動容,為之共鳴。這就要用上“迴腸蕩氣”、“哀感頑豔”這兩個成語。

  ④歌唱含情,歌聲美妙,迴盪耳畔,久久難忘。這便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心理效果。“餘音繞樑”這個成語也出自《列子·湯問》篇。說的是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美麗歌女,一次來到齊國臨淄城,因帶的口糧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門賣唱謀生。她的歌聲哀婉悅耳,使人們張大嘴,聽得出神。直到韓娥走了很久時間,聽者的嘴巴還未閉上。她那優美的歌聲,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過了三天,人們還感覺到歌聲的餘音仍在屋樑周圍迴旋盪漾。古人唱歌還十分講究節拍韻律。“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這三條成語即是。板、眼是民族音樂和戲曲中的節拍。每小節中最強的拍子叫板,其餘的拍子叫眼。

  ⑤從成話中,人們還能聽到一種結構複雜,音域寬廣,演唱中還要改變調性的歌曲,這便是“移宮換羽”和“引商刻羽”兩成語播出的音響。“移宮換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宮調,後再轉換唱羽調,相當於現在的“1”大調轉為“6”小調,這顯然是難度較大的藝術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樂造詣。而且,從這些文獻中,還知道在戰國時就已經有了通俗音樂和高雅音樂兩大流派。當時楚國的歌曲中有兩首很有名氣,那就是《陽春》和《白雪》。相傳為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均屬於較高階的音樂。於是,便產生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兩個成語,後泛指高雅的文藝作品難以得到大眾的理解和應和。

  ⑥古人不僅能歌通曲,而且有著純熟的演奏技藝和驚人的欣賞水平。成語“高山流水”***見於《列子·湯問》***記載此事,傳為美談:春秋時,晉國大夫俞伯牙善於彈琴。一個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興彈起琴來,意境表現高山。曲猶未盡,只聽有人讚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頭一看,見迎面走來一人,相貌平常。伯牙未加理會,又彈一曲,意境表現流水。曲音未絕,來人朗聲讚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驚,起身施禮,得知此人叫鍾子期。伯牙與子期憑音樂的共鳴結成“知音”。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幾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彈《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並沒有因伯牙不彈而失去知音,它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民族音樂中的珍品。

  ⑦古人還悟出了音樂在戰爭中的積極作用,以歌聲迷惑敵人、渙散敵方軍心。成語“四面楚歌”的聲波將真情傳遞:楚漢相爭時,楚軍被圍垓下。一天夜裡,項羽聽到漢軍中的楚歌從四面八方傳來,覺得楚地全被漢軍佔領,十分驚恐。“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它為劉邦打敗項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⑧從摘引的部分有關歌唱的成語裡,我們可以知曉古人與音樂的美麗傳說,證實祖先創造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9.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讀音是 意思是 ***2分***

  20.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 ***2分***

  21.以下從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結構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古人不但喜好歌聲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暢,發聲自然圓潤,以達到表意之目的。

  B.從成語中,人們還能聽到一種結構複雜,音域寬廣,演唱中還要改變調性的歌曲。

  C.古人不僅能歌通曲,而且有著純熟的演奏技藝和驚人的欣賞水平。

  22.第⑤段“相傳為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所作”這句話中的“相傳”能否去掉?為什麼?***3分***

  23.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有些語言十分生動、傳神,請把第⑥段中對《高山流水》高度讚賞的兩個句子,認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2分***

  24.A.詳細介紹“晌遏行雲”是為了說明古人唱歌時歌聲亮傳播遠。

  B.詳細介紹“餘音繞樑”是為了說明歌唱含情,歌聲美妙,迴盪耳畔,久久難忘。

  C.詳細介紹“高山流水”是為了印證俞伯牙與鍾子期憑音樂的共鳴結成了“知音”。

  對詳細介紹三個成語在說明語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 改正:詳細介紹“高山流水”是為了說明古人有著純熟的演奏技藝和驚人的欣賞水平。 ***3分***

  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應,使文章的結構完整。讀了這兩段文字,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4分***

  答案:

  19. hè 應和***和諧地跟著唱*** ***2分***

  20. 舉例子 ***2分***

  21. B ***2分***

  22.不能去掉。***1分***示例:如果去掉“相傳”,就肯定《陽春》和《白雪》是師曠所作,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這個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意思對即可*** ***3分***

  23.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分***

  24. C 改正:詳細介紹“高山流水”是為了說明古人有著純熟的演奏技藝和驚人的欣賞水平。 ***3分***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