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七個良好的政治學習習慣

  有一位心理家說過:“習慣是一個人的道德資本。一個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享受不盡的利息;一個壞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償還不完的債務。”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學習高中政治課需要“利息”,而不要“債務”。

  對於高中政治課的學習而言,始終存在著學習習慣的再培養再塑造的問題。具體地講,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特點,因而應當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和不同的學習方法。

  一、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

  在老師的大計劃下有自己的小計劃小安排,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強,能根據每個階段學習情況進行調整,做到每個階段的學習很充實,學習成績整體推進。

  二、積累課外知識的習慣

  “題在書外,理在書中”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根深才能葉茂”,這些話都說明了掌握豐富的時政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重要性。

  三、持之以恆地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經常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鬥志。

  四、聽課習慣:聽、讀、想、記、講。

  聽,就是認真聽老師的講解分析,聽同學的發言、爭論、辯論、質疑等。

  讀,包括粗讀和精讀,粗讀是快速把握課文結構、分析思路,找出理論論據和事實論據。精讀是細讀重點段落,把握其中的標點符號、關聯詞、關鍵詞等,劃層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論述方式、論證方法,是歸納還是演繹,是怎麼分析的,又怎麼綜合的。

  想,即思考。在聽、讀的過程中,認真思考,並有意識地聯想。

  記,即用好“必記本”和“錯題本”。記老師、同學講的,並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記受他人啟發而產生的思想火花,記自己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

  講,就是積極發言、質疑。

  如果平時每一節課都這麼做了,課堂的思維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學科的能力和素質就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和提高。這比課堂利用不充分,課外去大量做題的效果要好的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把政治課學好,考好。

  五、理論聯絡實際的習慣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識和習慣,看到身邊的經濟現象、政治現象、社會現象、人際人事關係,要有意識地自覺地用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和思考。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習慣,有了這個習慣,你高考受益,你終身都將受益無窮。

  六、科學的訓練習慣

  有些同學平時做作業和測驗抱無所謂的態度,漫不經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個人都覺得無所謂,因為那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試,如期中期末考試乃至高考時,他很當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過多過細,往往把問題想複雜了,自然做錯的多,或者反覆思考後把第一遍做對的又改錯了,分數不高。究其原因,還是平時沒有養成嚴謹、認真的習慣和考試態度、考試風格。

  應當把平時當考時,把考時當平時,熟題生做,生題熟做,訓練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平時練習和測驗,要把它當作大考,認真嚴肅,心情適度緊張;大考或高考時,把它當作平時的測驗或期中期末考試,心情不要太緊張,調整到適度緊張的程度,遇到難題把它當做熟題來看待,別怕,遇到熟題,別掉以輕心,粗心大意。心理學家說,考試時心情適度緊張,大腦細胞處於最佳活動狀態,最有利於我們發揮最高水平。

  考場上的大家風範不是一日之功能培養起來的,需要平時用心訓練才能積累、形成。

  七、歸納總結,構建知識樹的習慣

  平時注意歸納整理知識網路,組織知識專題,總結思維方法和解題技巧,發現思維規律和解題規律。更重要的是將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並恰當的呈現出來,這恰恰是高考命題人特別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