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會考知識點

  會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試,你做好備戰的準備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這些文字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區域聯絡與區域協調發展

  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東中西良性互動,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趨向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① 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② 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汙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和酸雨***③ 今後,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

  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四大氣區:新疆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的鄂爾多斯。

  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產業轉移

  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 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

  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 市場因素:20世紀90年代以前,西歐、北美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20世紀末,東亞和東南亞因經濟增長強勁、市場需求大而成為日本產品的主要銷售市場,併成為日本企業主要投資地區。

  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① 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②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③ 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④ 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佈

  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大量向國外轉移,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常常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大量吸收國際產業轉移有助於減緩就業壓力。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regionaleconomy***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以一定地域為範圍,並與經濟要素及其分佈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係。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氣候條件: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絡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三山脈三平原:三江平原、鬆嫩平原、遼河平原小興安嶺、大興安嶺、長白山

  農業佈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地區。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蔘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鬆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鬆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東北商品糧基地生產特點

  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珠江三角洲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條件

  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②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③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問題與對策

  ①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產業結構調整

  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

  ②城市建設相對落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構建以香港、廣州、深圳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加強規劃與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先天脆弱性。國土的自然基礎構成與地理特點;人口眾多、相對貧乏的人均資源和很高的人類活動強度;經濟發展的速度、經濟結構的特徵與環境治理的艱鉅性;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長期負面積累等,共同造成了中國生態環境更易遭到損害,區域開發成本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礎建設資本和維修成本。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我國西北地區

  我國西北地區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②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為因素:在荒漠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人類活動常常起決定性作用。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緣,由戰爭、瘟疫、過度墾耕導致。

  近代:清——內蒙古東南部,因為移民增多,農業對土壤的破壞力強於牧業

  現代:20世紀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誤

  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森林分佈

  現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佈在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它們或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儲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熱帶雨林的分佈

  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相逢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

  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佈區。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儲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雨林生態的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佈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

  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雨林的保護

  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