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的成語典故

  成語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與文化價值,所以掌握好漢語成語也成為外國學習者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要點和難點。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裡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篇二:以鄰為壑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匯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篇三:蠶食鯨吞

  這個紀曉嵐鬼精,傳說他打小就“讀書目數行下,夜坐暗室,目閃閃如電光”,真可說是天賦異稟,靈穎卓然,記憶力超強。他遍讀天下書,竟能過目不忘,那個腦袋瓜兒,好像幾千年的玩意兒怎麼裝都裝不滿它,裡頭老是咣噹咣噹的,似乎空當兒還大著呢!

  尤其叫人佩服的是紀曉嵐的辯才,時人誇他是鐵嘴銅牙,曾辯倒天下名流學士無數。就連真龍天子乾隆皇上跟他掰扯,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常弄得灰頭土腦的,不得不容讓他三分。其實真格兒講,乾隆皇上也是個滿腹珠璣、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的能耐梗。照說他一個至尊天子,能不想著駁倒每見自己必得磕頭下拜的臣下紀曉嵐,看他出回子醜嗎?只是每每交鋒總佔不到啥便宜,弄個燒雞大窩脖,您說氣人不?

  這一天,君臣一眾進了西郊富麗堂皇的寶剎萬壽寺,香菸繚繞中,乾隆在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塑像前站住,靈機一動,盯住紀曉嵐突然問道:“紀愛卿,你說,這佛為何見朕發笑?”紀曉嵐也不含糊,脫口而出:“回皇上,此乃佛見佛笑。”乾隆一愣,隨即又問:“為何見你也笑呢?”紀曉嵐眼睛一眨,躬身欲拜;乾隆揮手止住,一臉得意;紀曉嵐風趣地笑道:“皇上是當今的活佛,臣哪能比呀!這是佛笑臣不能成佛,自然要伴隨聖上左右。”乾隆沒脾氣,不僅服了,還被摩挲得挺舒坦,這一舒坦,又搭上了一件黃馬褂。

  篇四:白虹貫日

  太子丹的太傅鞠武,認為太子丹的設想並不可行,但又無法勸阻,便向他推薦了燕國一位智謀深遠的處士田光,建議太子同田光祥細討論之後再決定是否採取行動。

  誰知田光年老昏聵,聽完太子丹敘述的行動計劃後,表示首肯,還向他推薦了勇士荊軻。

  太子丹便向荊軻坦陳了自己的設想:

  “我準備派一位勇士出使秦國,給秦王獻上豐厚的禮物。秦王貪利,一定會接見使者。這時,就可伺機挾持秦王,迫使他答應把侵佔各國的土地全數歸還,撤退軍隊。如能有這樣的結果,再好不過了。如果秦王不答應,就馬上殺了他。望壯士為我出力。”

  荊軻同意了。他帶著秦王追捕的逃亡秦將樊於期的首級匣和裹有鋒利匕首的燕國督亢的地圖匣上路了。

  荊軻走後,太子丹命人觀看天象,天上有一道白虹,但沒有貫穿太陽。***古人認為虹象徵臣,日象徵君,白虹貫日,預示臣行剌君得以成功。***太子丹憂心如焚,喪氣地說:“看來我的事***計劃***不能成功了。”

  在秦國的朝堂之上,荊軻獻上地圖,趁秦王展開地圖之時,奪過已露出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結果沒能刺中秦王,反被亂劍斬死。

  後來,“白虹貫日”這一典故,用來形容義士抗擊暴君的壯舉。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