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過年有什麼風俗禮儀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習俗以及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服飾,有些少數民族還有專屬於自己民族語言。壯族***Bouxraeuz***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你知道這個民族的民族習俗嗎?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壯族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習俗中待農曆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樑,製作肉粽、餈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後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瀰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穀豐登來年有餘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壯族人民除過春節外,壯族春節習俗中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日同樣隆重。節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臺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取回新水後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青年男女在節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製,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穀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壯族春節習俗中初一是不訪親友的,忌拿刀,不得砍東西。據說這一天拿刀砍東西,就會把新年的好運都砍掉了。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山歌賽、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初一至十五,豐盛的菜餚,無盡溫暖,全靠灶膛裡的火。因此,年間壯家的火是不能熄滅的,火旺象徵著家旺,子孫綿延。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壯族春節習俗中,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壯族春節習俗中的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春節想去壯族的朋友們注意咯!小編友情提示哦!在壯族春節習俗中的禁忌是:給老人端茶飯,忌用單手。農曆正月初一不得殺生。有的地方青年婦女忌吃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小孩頭三天或頭七天,外人不得進入其房間;婦女生小孩未滿月,不能到別人家串門。

  壯年“壯年即壯族新年

  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閤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週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曆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採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餈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春節從月初一凌晨開始,一直延續到十五日的元宵節才告結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為熱鬧。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壯家賀年並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的傳統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迴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