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育師資對學前兒童引導發展論文

  學前兒童教育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學前兒童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兒童將來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對學前兒童發展年齡特徵的研究表明,學前教育是人的教育“社會化”的起始階段,是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基礎道德素質、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步形成的最佳時期。抓緊和抓好學前兒童教育工作,夯實學前兒童的知識基礎,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對兒童的一生將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做好學前兒童教育工作並不是個容易的工作,需要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耐心細緻,因材施教,結合學前兒童心理特徵,巧妙利用教育技術來做好學前兒童的教育工作。

  蘇聯心理學家安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法造成一個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由於學前兒童年齡較小,在課堂上隨意性強,自律性較低,所以沒有符合學前兒童心裡特徵的教學手段很難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其造成的結果往往是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學習效果不佳。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等高科技的教學手段正不斷的被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採用,並不斷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發展。

  一、教育技術的發展有利於課堂教學手段的革新

  由於廣大學前兒童的知識基礎淺薄,所以學前兒童教育,屬於啟蒙教育階段,其主要目的是讓學前兒童明白善與惡,對與錯、美與醜等基本道德理念和基本的科學知識,為學前兒童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打下基礎。以前老師們對學前兒童的教學手段主要是通過在課堂上講一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來將學生的注意力帶入課堂,或者通過一些音樂、掛圖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學前兒童的智力和見識大為提升,傳統的故事、掛圖等手段已經吊不起學生的胃口,所以傳統的教學手段必須與時俱進,進行革新。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生及應用,促進了教育思想的飛躍和教育觀念的更新

  從資訊傳播以及教育傳播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教育內容的傳遞要依賴一定的傳播技術,而傳播技術水平對教育的效率和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教育技術的進步,無疑對教育的發展有著直接正向作用。

  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知識的總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識爆炸的出現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要在有限的學習時間裡提高學習效率,只能靠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隨著人口的增漲,需要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多,而傳統的教育方式又適應不了人口爆炸所代來的普及教育和擴大教育規模的要求,因此,必須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來達到目的。為了解決傳統教學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較抽象、受時間空間的侷限較大、施教範圍小和表現手法少等許多弊端,人們將新技術引進教育領域,研製出新的教學工具。廣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和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而是運用現代科技成果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逐步構建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組織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公務員之家

  隨著以通訊技術、視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資訊科技的迅猛興起、凝聚著現代傳播技術的各種現代教學媒體的不斷湧現,人們開始藉助資訊理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等理論來共同探討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利用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教育理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以實現擴大教育規模、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和促進教育改革為目標。現代教學傳播媒體的應用促成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人們對於許多教育教學問題的新思考。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現代教育技術有其自身的優勢。

  現代教育技術教材具有多媒體的特點:這些教材有幻燈片、投影片、無聲電影片等視覺教材;有錄音帶、唱片、CD片等聽覺教材;有電視片、有聲電影片、鐳射視盤、計算機教學軟體等視聽結合教材。同文字教材相比,這些教材主要是用影象和聲音來表現教育教學內容,並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觀其形、感之色、聞其聲,使教學生動活潑,提高廣大學前兒童認識與記憶的效率,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師角色的影響

  過去,人們對教師的角色有各種各樣的說法,諸如“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科學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傳播者”等等,甚至還有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教師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在傳統教學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正如韓愈所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相對學生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播者,也是權威的象徵。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一個優秀的教師常常是學生學習的偶像,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的角色從其特徵、職能等方面將發生變化。教師不在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資訊源,教師的權威意識也將逐漸失落。教師的職業將變得普通而平凡。

  教師角色的變化,並不是說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師失去了“主人”的地位致使角色退化,而是對教師角色的要求更高了。這個新的角色,使教師的職能更趨向多元化。首先,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管理者以及言傳身教、作為學生榜樣的角色沒有變化,而且應發揮得更好。其次,教師應逐漸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引導者。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和知識資訊總量的增加,要求學生有更高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逐漸由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積極的知識的探索者和能力的進取者。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判斷學生的需要,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成為教學軟體的設計者、製作者,成為教學工作的研究者,成為終身不斷學習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