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育行動研究論文

  教育教學領域中的行動研究是從教育教學實踐出發,為解決直觀的教育問題,從而開展的和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研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教育行動研究》

  摘要:教育教學領域中的行動研究是從教育教學實踐出發,為解決直觀的教育問題,從而開展的和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研究。本文從教育行動研究的定義、特點兩個方面做了闡述,探索了教育行動研究的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教育行動研究;教學實踐;教師

  一、教育行動研究的定義

  教育行動研究最早是在歐美,一批研究者將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應用到課程領域的研究發展;後來,又將行政學、政治學應用到教育方案與政策評價;最後,再引導一批實際應用理論的教育工作者從事驗證與研究。教育行動研究強調研究從事者與研究結果的應用者是同一批教育實際工作者,是教育專業人員在教育領域中所進行的情境研究,其研究成果可直接應用到特定的工作、場所當中,這是教育行動研究的本質特徵之一,所以有所謂的“教師即研究者”的說法。教育行動研究的過程一般包括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歸因、措施與行動、評價與反思四個迴圈往復的階段。

  二、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

  教育行動研究作為一種應用研究,所研究的問題來自教育實踐,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通過研究過程中採取行動和反思來解決問題,是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

  首先,教育行動研究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所以,一線教師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結果的應用者。教育行動研究在西方發達國家被直接稱為“教師的研究”,成為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成長的一種主要方式。從本質上來說,教育行動研究,就是要求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用研究的方式對待自己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其次,教育行動研究的起點來自教師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出於解決自己實踐工作中的問題和困惑。在以往的一些傳統研究中,一些理論往往在研究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在教育行動研究中,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可以指導和改進實踐的理論,整個研究過程也就是改善問題的過程。最終,研究的結果能切實地改變現狀和解決問題,所以研究的成果是基於教學實踐的,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它提供了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樑。最後,教育行動研究有區別於傳統教育研究的最大特點。Hopkins指出,傳統的教育研究通常採用心理統計的研究方法,要求有嚴格的實驗設計和假設的驗證,通過測試的方式檢驗隨機抽選的被試者,檢驗他們在經過特定的“處理”方式下的變化和結果。他認為,這種建立在農業量產研究基礎上的研究,如果運用於教育環境下的研究,以檢驗課程大綱或教學程式的變化在同等條件下對學生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是有很大侷限性的。因為教育的物件有其獨特性,強呼叫不同的教學方法適應不同的物件,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因此,傳統的教育研究對於真實環境下的教學的研究意義是非常有限的。

  教學過程是真實而複雜的,教師的教育物件數量眾多且各有特點,教師要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需要對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為教師很難從現成的理論和研究中找到現成的答案。而行動研究區別於其他研究的關鍵是它的不斷地追求和直接地推進實踐的特徵。教師通過收集的資料分析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在客觀的環境中分析和解釋原因,對深層的支撐觀念提出質疑,從而促使教師提出假設,設計行動計劃,驗證假設,最終爭取實現變革。

  三、開展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和要求

  教師參與行動研究是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教師教育基本還是定義為大學階段的學習。但是事實上,教師的成長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教師職前的學習固然不可缺少,職後的專業發展也尤其重要,雖然有進修和培訓,但是最有效的途徑無疑是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和促成專業成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對教師思維的研究表明,抽象的教育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很難產生實際的作用,一種有實際價值的教學理論往往是與教師的實踐與個人經歷聯絡在一起的。行動研究能給實際問題帶來變化,是因為它能把“行動”和“研究”二者結合起來,不斷地改進和改善自己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效果。教育行動研究是用一種更加人文的方式,充分考慮研究環境和條件,採用最符合客觀實際和教育規律的方法,把人的發展和教學要求以及教育價值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重視教育者和教育物件在教學和學習中的感受、體驗,最終使得雙方都能獲得成長和進步。

  教師參與行動研究有利於教育理論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理論的研究逐漸轉向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論研究,因為現成的科研成果和理論無法給教師提供解決日常的教學問題的直接和有效的辦法,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依靠自己去探索,去歸納,去尋找真正的答案。教學過程不可預測,具有隨機性,教師無法保證課程教學完全按照課前制定的教案進行。教學過程中會隨時出現各種問題,而問題的解決取決於教師本人對教學過程和學生的瞭解,對實際的教學環境和條件的把握,以此來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措施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和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

  教師參與行動研究是發展職業判斷能力和教學評價能力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自主性的需要。教師要以探討和研究的態度,參與到教學改革中去,對教學不斷做出評價,找出需要改進的問題,通過評價發現問題,通過問題找到研究基礎,從而實現改善和進步。因此,參與行動研究可以幫助教師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中尋找自我解放,逐步實現自己的提升,以及實現精神和思維上的昇華。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開展行動研究可能會面臨很多的困難與問題。首先,時間和資源問題。教師通常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甚至教學工作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責任;就研究資源而言,很多學校的研究參考資料很少,教師往往不知如何確定研究課題、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難以得出研究結論和撰寫研究報告。儘管面臨如此多的困難和問題,教師還是非常有必要開展教學研究。行動研究是教師對於自己教學的研究,可以說教學工作的情境就是展開研究的問題情境,所以在時間和場所上來說,並不需要額外去找研究時間和實驗物件,整個研究過程就是針對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是教學的一部分。同時,參加行動研究的教師必須要有改進教學現狀和解決教育問題的熱情,樂於把教學工作本身當成研究物件,以獨特的參與者的視角發現教育問題,並勇於探索改革方案。要能夠根據自己的教學情境、教學條件、學生需要,對這些理論和方法進行綜合和取捨,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學,要樹立為教學服務的研究目的,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學會觀察和記錄資料,並掌握分析方法,在反思中進步和發展。

  教育行動研究是由教育實踐者基於改進實踐而做出的自我反思的科學探究,它彌合了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也彌合了傳統研究中研究者與實踐者的分離,使得研究與實踐達到統一,從而保證教學行為得到改善,實踐得到改進和提高。這種把研究過程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研究方式,採用的是切合實際的研究方法,具有很高的實踐指導意義,因而值得在教育領域中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汪利兵.教育行動研究:意義、制度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2.

  [2]Hopkins,D.A 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5:38-39.

  [3]汪利兵.教育行動研究:意義、制度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26.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