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學習主要是來源課堂的知識,很少有人自學課本的知識大於課堂來源,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時候是從課堂學習知識的,所以課堂的效率也直接影響我們平時的學習,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希望給同學們帶來幫助。

  要想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習的效率,記住課堂上所講的內容,那麼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有必要了解一些記憶的規律和特點,把一些記憶技巧和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課堂的教學當中。

  我們是如何記憶的?

  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一臺電腦,人的大腦在記憶時,和電腦儲存資訊的道理非常的相似,記憶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資訊的輸入——記憶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這幾個過程。

  但人的記憶和計算機的儲存系統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人的記憶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顧名思義,資訊儲存的時間有點短,記住之後非常容易遺忘,而長期記憶就是記憶的時間比較長,不容易遺忘。

  腦科學家曾經利用核磁成像共振技術,對人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現,我們在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資訊之後,資訊首先是儲存在大腦中有個叫海馬區的地方,這個區域的結構有點像我們平時吃的洋蔥。

  這個區域的功能有點像我們平時用的U盤,U盤攜帶比較方便,可以用來臨時儲存資訊,但它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記憶體比較小,並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比如當感染病毒時,U盤所有的資訊就會丟失。

  為了讓資訊能夠長久的儲存,海馬區在接收到資訊之後,會對資訊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處理,這些資訊會進一步的儲存到大腦的新皮層當中,會形成一個新的神經迴路。

  那麼這些資訊是如何被儲存到長期記憶中呢?答案是記憶組塊。

  當你接觸到一個資訊之後,這些資訊大多是碎片化的,排列方式也是雜亂無章的,如果沒有按時複習,那麼大腦就會認為這些資訊不太重要,很多就會遺忘掉。

  當你反覆不斷的複習時,大腦會認為這個資訊比較重要,那麼這個資訊就會被儲存到長期記憶當中。再或者你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之後,經過理解、練習,這些資訊會和其他資訊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網狀化的結構,腦科學家,把這種結構稱為記憶組塊,而長期記憶中的資訊大部分是以竹筷的形式儲存的。

  關於記憶的三個重要規律。

  第一,要想提高短期記憶的效率,那麼就要讓自己保持專注。

  對於學生來說,聽課是獲取知識和資訊的關鍵環節。

  所有的資訊必須要經過短期記憶之後,才能夠儲存到長期記憶當中。而短期記憶,典型的特點是記憶體比較小,儲存的資訊非常有限,這就要求在聽課的過程中要保持專注。

  而所謂的專注,就是要保證上課時候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不能讓注意力轉向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因為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會佔用大腦儲存資訊的記憶體,將我們原本應該關注的資訊和影象從大腦中趕走。

  這也是為什麼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在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時,都會強調要提高聽課的效率,在課堂上要保持專注,緊跟老師的思路。

  第二,反覆不斷的提取,有助於加深記憶。

  大腦為了提高記憶的效率,節省資訊儲存的空間,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對於接收到的資訊,並不是事無鉅細的保留下來,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有遺忘。

  而按時複習,反覆不斷的對資訊進行提取,會讓大腦認為這些資訊比較重要,有必要儲存到長期記憶當中。

  還用U盤打個比方,如果你覺得,某個檔案比較重要,那就不應該把它放到U盤當中,而是應該把它重新的進行歸檔分類,放到電腦的硬碟當中,以備不時之需。

  第三,大腦更容易儲存結構化的資訊,而不太擅長長期儲存雜亂無章的資訊。

  在很多領域,高手和普通人之間主要的差距並不是智力水平和方法上的差距,而是大腦中資訊足夠數量的不同。

  就拿國際象棋來說,在一個班有20多個棋子的棋盤上,初學者看到的是20個資訊組成的無數的排列組合,而象棋大師才會把整個棋盤分成很多的區域,然後在每一個區域形成固定的“大塊頭”資訊。

  腦科學家曾經測算,一個棋手想要成為大師,在大腦中至少要儲存5~10萬個這樣的大塊頭資訊。當他們在下棋時,只需要看到一個點的資訊,就能夠隨時調動一個整塊的資訊,這樣的話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提高思考的效率。

  在平時的學習中也是這樣的,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並不是單純的知識數量的差別。而是這些知識能否形成完整的結構。

  也就是說高手是在用系統解決問題,而普通人是在用套路解決問題。

  因此,要想幫助學生記住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儘可能的提高效率,節省時間,那麼可以嘗試下面幾種方法。

  第一,注重隨堂小測驗。

  大部分老師都知道,隨堂小測驗有助於學生評估自己的學習情況,也方便老師瞭解學生哪個地方掌握的比較好?哪個地方掌握的不太好?

  隨堂測驗,除了能給老師和學生提供反饋之外,另外一方面有助於資訊的提取,增強對於知識的記憶。

  腦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課堂上的小測驗,要比單純的劃重點、複習教材,更能幫助學生增強記憶效果。

  這主要是因為資訊提取的過程,也是記憶的過程,資訊提取的次數越多,大腦會認為這個資訊越重要,那麼下次在提取的過程中,就反而越簡單。

  第二,提高學生聽課的專注力。

  有些老師非常注重知識的單向傳授,45分鐘的課堂會全部用來,講解課本上的重點和難點,但是這樣高資訊密度的課堂,並有利於學生的成績提高。

  想要學生保持專注不難,難的是長時間的保持專注,成年人一般可以連續35分鐘保持專注,而中學生和小學生保持高度專注的時間會更短。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借鑑時間管理的方法---番茄工作法。

  把四十五分鐘的課堂設定成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用來講解新的知識,分析課本上的重難點;第二個時間段,當學生有些疲憊,注意力不能集中時,來個隨堂小測驗;第三個時間段,對這節課的易錯點、重難點進行總結回顧。

  當然,也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穿插點故事或者段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第三,合理的設定課堂中新舊知識的比例。

  結構化的資訊要比碎片化的資訊,更有利於記憶。那麼,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絡,讓所有的知識能過形成完整的框架體系。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一個知名的公式:喜歡=熟悉+意外。就是說要想讓別人喜歡你的小說、電影等藝術作品,一定要讓讀者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降低他們進入的門檻,但同時又要讓讀者和觀眾,在看完之後,有收穫感。

  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平時的教學中,課程先從學生熟悉的內容講起,然後再議延伸到學生不太熟悉的知識上。具體的新舊知識比例,如果想要提高課堂的效率,可以按照5:5的結構,如果是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差,可以按照7:3的結構比例,而後隨著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再逐步提高新舊知識的比例。

  總結一下,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提高記憶的效率,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要把記憶技巧和記憶規律,運用到平時的教學中。比如講課的過程中,穿插一些隨堂小測驗,根據學生的注意力特點來設計教學流程,以及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