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績的資料簡介

  李績,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績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忠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跟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滅高句麗,功勳卓著。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績的生平簡介

  李勣本為曹州離狐人。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李勣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僕,積慄數千鍾”,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

  隋煬帝大業末年,李勣才十七歲,見天下大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軍隊。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隋朝遣名將張須陀討伐,翟讓嚇得要跑,李勣止之,與隋軍兩萬多人交戰,竟於陣中斬張須陀,大敗官軍。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李勣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隋朝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世勣多次拒戰,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李勣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李勣帶五千人自願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一年多後,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越王楊侗即位於東京洛陽,赦免李密諸人,封魏國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勣右武侯大,命他們一同討伐宇文化及。李勣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勣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大敗宇文化及,解圍而去。

  歸順李唐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聚集餘兵歸順唐朝。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勣佔據,沒有具體歸屬,李勣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於是派使者報告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李勣沒有奏表,只有信給李密,非常奇怪。使者把李勣的本意上奏給李淵,李淵非常高興地說“:徐世勣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封他的父親李蓋為濟陰王,李蓋堅決辭去王爵,於是改封為舒國公,授散騎常侍、陵州刺史。命令李勣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抵抗王世充。等到李密反叛朝廷被殺,李淵因為李勣過去曾經侍奉李密,派遣使者告訴李勣李密反叛朝廷的情況。李勣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淵下詔許可他的請求。李勣披麻帶孝,和李密原來的僚屬將士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墳高五丈,喪期過了才散去,朝廷民間都認為李勣有義氣。

  不久,竇建德在魏縣捉住了宇文化及,又進軍攻打李勣,李勣力竭投降了竇建德。建德逮捕了他的父親,放在軍中當作人質,仍讓李勣鎮守黎陽。

  在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李勣自己抽身回到京師長安。

  李績的性格特點

  知人之明

  李勣前後戰勝所得到的黃金、絲帛,都分發給將士。剛到黎陽倉時,去領糧的人有數十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都到黎陽倉做客,他們一出現在眾人之中,李勣就恭敬地以禮相待,把他們引到臥室裡,談笑而忘記了疲倦,到平定虎牢關,抓獲偽鄭州長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才能,很快就釋放了,這些人一一受到李勣的推薦,都做到了顯貴的高官,當時人們稱李勣有知人之明。

  重情重義

  平定王世充後,李勣的結拜兄弟單雄信被俘虜,依例叛處死刑,李勣上表稱讚單雄信武藝絕倫,如果從處死的人中收留他,一定會感恩戴德,能為國家效命,請求用自己的官爵贖雄信的死罪,李淵不准許。臨到就要受刑的時候,李勣對著雄訊號啕痛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雄信吃,說:“生死永別,這肉和你一起入土吧。”於是收養了雄信的兒子。李勣每次指揮行軍作戰,很能籌劃,臨敵應變,行動都合乎機宜。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別它的好壞,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就握住手腕高興地聽從,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因此人都願意為他效力,指揮軍隊所到的地方,多能破敵取勝。到李勣去世,聽到訊息的人沒有不悲痛傷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