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樛木詩歌鑑賞

  《樛木》是《詩經》裡面《國風》中的一首古詩。這首詩的意思比較明顯,採用比興手法,描寫在婚禮上對新郎的祝福。這首詩歌三章疊詠,其實只有兩句,只有兩種植物反覆出現:樛木和葛藟。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詩經樛木【白話翻譯】

  南山有樛木,葛藤爬上樹。和樂君子啊,福祿安撫你。

  南山有樛木,葛藤覆上樹。和樂君子啊,福祿扶助你。

  南山有樛木,葛藤纏上樹。和樂君子啊,福祿成全你。

  詩經樛木【鑑賞】

  這樣一首詩怎麼會流傳千年?

  三千年前的《詩》里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開滿了千姿百態的奇花。孔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蟲魚草木。回味孔子這句話,很驚訝於一生執著於禮樂的老先生,何以要強調通過讀詩去認識很多的鳥曾蟲魚草木呢?這裡面到底有多大的意義?老先生這樣說,究竟有多大的深意在裡面?倘若僅僅是老先生隨口而言,他的弟子何以永遠記得這句話呢?

  這答案也許最終只能從《詩經》裡面去找。《詩經》裡面的鳥曾蟲魚草木如此豐富,究竟有何作用?如果說生活中那麼多的動植物,可以滿足和豐富先民口腹之慾的話,那麼,《詩經》裡的這些鳥獸草木蟲魚可不是用來吃的。

  比如這首《樛木》,三章疊詠,其實只有兩句,只有兩種植物反覆出現:樛木和葛藟。它們怎麼和君子的福祿、快樂聯絡在一起呢?毛詩序告訴我們,這就是《詩經》的比興手法。所謂比興,就是一種聯想思維。以此物比彼物,先言他物,來引起所要歌詠的事物。南山有樛木,葛藤爬滿了它的枝條。《詩經》中常見以花草、藤曼、雌鳥等來比喻女性,以喬木、日月等來比喻男子,所以這首《樛木》就有多種讀法。

  讀法之一,認為這是三千年前的一場婚禮上的歌唱,金秋時節,賓客齊集,轆轆車鳴,兒童喧譁,歡樂的鼓樂伴著熱鬧的鞭炮聲,迎來了新娘的花車,幸福的“君子”上前把新娘扶下車來,這時賓客們大聲為之祝福:“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婚禮的氣氛一下子濃烈而高漲起來。

  讀法之二,認為這是夫妻之間妻子祝福丈夫的祝辭。南山上的那些樛木,身上纏滿了葛藤,就好像妻子依附著心愛的丈夫,丈夫滿心喜悅,享受著這一快樂幸福的時光。

  讀法之三,就是毛詩序所說,《樛木》詠的還是“后妃逮下也”。后妃逮下而無嫉妒之心,君子就能安居而樂。

  相比上面幾種讀法,今天的人們自然不喜歡毛詩的讀法。毛詩幹嘛這麼矯情嘛,什麼都往後妃身上扯,真有點令人討厭的味道在。

  現代人出於多年的階級教育,口裡對后妃的不滿自在情理之中。然而,在現代人的潛意識底下,每一個男女其實都是嚮往古代后妃們的那種雍容華貴之氣,看當今的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其實都是古代后妃們的影子。這種心口不一,其實更是一種現代的矯情。現代人不喜歡毛詩,習慣於以自己的角度來解讀《詩經》,殊不知,毛詩正是傾向於把詩的寫作背景具體化,歷史化,才有了現代人回到《詩經》的可能。

  我們還可以來看看孔老先生的讀法。在上博竹簡的《孔子詩論》裡也記載有孔子對這首《樛木》的解讀。他說:“《樛木》之時,則以其祿也。”什麼是“《樛木》之時”?我的理解是,樛木牽手葛藟之時。如果樛木孤獨地立在那裡,他有什麼快樂幸福可言?孔老先生既不從后妃著眼,也不從民俗立說,而是從一種人生出發。這種人生就是牽手人生。

  “因為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這首《牽手》是現代人的情感流露,直白的歌詞,伴隨著現代人焦慮的呼喚。而這首《樛木》,則是含而不露,隱而未發。它沒有詩經裡另一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樣的直率,卻有著更透徹的人生經驗。

  南山葛藟茂盛,君子遺世獨立。詩中的君子不管是誰,只要他是君子,就應該彎下自己的腰來,牽手人世間熒熒眾生,一起走向更高更美的人生。這就是君子,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就是福澤他人的君子人格,這就是因為牽手,所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