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怎樣治理蜀國

  諸葛亮***181年9月17日—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那麼呢?

  劉備在時,常外出征戰,諸葛亮鎮守成都,代行政事。備死後,劉禪繼立,更“事無鉅細,亮皆專之”。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因此,蜀漢的政治,實以諸葛亮的措施為依歸。我們現把諸葛亮治蜀的政策與措施敘述於下:

  益州在劉焉劉璋父子統治時期,不但外來地主與土著地主之間的矛盾未能得到解決;就是劉璋本人和他的高階官員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劉璋既沒有充分的力量節制驕恣的諸將,也沒有能力選拔或重用優秀人才。因此他手下有才幹的官員如張鬆、法正等便策劃迎接劉備入蜀。這種情況,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所說:“益州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劉備既利用劉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奪取了益州,他對於劉璋的舊部,便不能不有一個較好的安排。《三國志》卷32《先主偉》稱:

  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這樣,益州地主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緩和了,劉備的統治得到了鞏固。諸葛亮執政後,對益州土著地主更注意籠絡和擺用。如《三國志》卷42《杜微傳》言:

  建興二年***224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樑為功曹,微為主簿。

  這三個人是書生儒士,其中秦宓比較有才學口辯。杜微則是一個老而且聾的人,劉備定蜀以後,他閉門不出。等到諸葛亮執政,則非把他羅致來不可。因他耳聾,兩次給他做書面談話;因他年老多病,不能做官,仍給他加上諫議大夫的名義。這是為什麼?無非是以他做一個樣子,以表示向益州地主開放政權罷了。

  《華陽國志》卷9《李壽志》言“豫州入蜀,荊楚人貴”,誠然是事實。但蜀漢既在益州建國,諸葛亮便不能不從土著地主中選拔一些人才。如《三國志》卷41《楊洪傳》:始洪為李嚴功曹,嚴未至犍為,而洪已為蜀郡。洪迎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策功幹,舉郡吏,數年,為廣漢太守。時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我們如果把《蜀志》各傳翻看一下,即可看出益州土著地主如張裔、楊洪、馬忠、王平、句扶、張翼、張嶷、李恢等都做到重要的職位,只是比丞相、大低些罷了。蜀漢以益州一隅之地,而能與曹魏相抗衡,其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較少,當為重要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用人,還是以其本人及蜀漢政權為中心,而不容許部下有結黨成派之事。土著地主在本地總是容易養成黨派勢力,因此,諸葛亮對土著地主雖注意擢用,但對他本人的繼承者始終只從外來地主中培養。不僅籍隸荊楚的蔣琬、費禕因他的授意而相繼輔政,就是降將涼州人姜維,也因為受到他的培植而成為蜀漢政權的最後支撐者。這雖因他們有相當的才幹,同時也因他們是外來人,在益州沒有什麼親黨關係的緣故。不過,諸葛亮對益州土著地主的團結和重用,還是超過了以前的統治者。從兩漢以來,在政治上一直受著歧視的益州人,對於諸葛亮之向他們開放政權,是樂於擁護的。諸葛亮連年北伐,向益州徵兵要糧,未見有土著地主的反對,在軍事前線,還得到他們的積極參加,這是與諸葛亮籠絡土著地主、緩和客主矛盾政策的成功分不開的。

  劉璋時代,對益州地方豪強無法控制,只得縱容。諸葛亮輔政,則厲行法治,他說:

  劉璋闇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思,文法羈摩,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今吾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並濟,上下有節。為治之要,於斯而著。

  諸葛亮對待豪強的政策,主要是賞罰分明,用罰以限制他們的為惡,用賞來給他們開闢政治上的出路。只要他們肯忠實地為蜀漢政權服務,便可以獲得官爵祿位。因此諸葛亮的法治政策,不但收到了限制豪強的效果,也取得了利用豪強的成績。同時也使蜀漢在政治上呈現了某種程度的清明。陳壽稱亮之治蜀: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其他人也有類似的說法,實際上都未免形容過甚。因為在地主階級統治的封建時代,要想把政治搞得這樣公平合理,是不可能的事,如法正隨意殺人,李嚴所在營私,諸葛亮都曾加以縱容。不過,諸葛亮對於官吏豪強的控制總是比較嚴格,為政也比較公平一些,這對人民來說,自然是有好處的。

  另外,諸葛亮所施行的裁減官職、簡化機構的措施,對於減輕人民的負擔來說,也有些好處。

  諸葛亮治蜀是刑法和德化並用。他能夠以身作則。他的品質作風同他的能力一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景仰。第一,亮工作勤謹,如《亮傳》注引《魏氏春秋》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又《三國志》卷45《楊戲傳》注引《襄陽記》載亮主簿楊顒稱亮“自校簿書,流汗終日”。諸葛亮處理政務這樣勤謹細緻,一則可以使部屬不易作弊和玩忽職守;二則可以瞭解下情,及時而較好地處理政務。第二,持身廉潔,如《亮傳》言:“亮自表後主曰……‘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第三,作風公正,《三國志》卷43《張裔傳》:“裔常稱曰:‘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又《亮傳》注引《亮集》:“亮與兄謹書日:‘喬***瑾次子,出繼於亮***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第四,不受諂諛,如《三國志》卷40《李嚴傳》注引《亮集》:

  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寵秦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

  第五,虛心納諫,如《三國志》卷39《董和傳》載:

  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復,曠闕損矣。違復而得中,猶棄弊?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諸葛亮諸如以上的品質作風,無疑在政治上產生了極其良好的作用和影響。

  蜀漢的政治,在諸葛亮的統治下,不但較劉璋時代大有起色,就是與同時的魏、吳兩國相比較,也要好一些。正因為如此,所以吳臣張溫使蜀回去以後,曾讚美蜀政,以致引起了孫權的忌恨。當時魏國有才智的大臣劉曄、賈詡也說諸葛亮善治國。陳壽在《亮傳》反覆稱頌諸葛亮治蜀的政績,說得好似盡善盡妥,而陳壽對魏、吳兩國的統治者則未有若此稱述。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民思念他,幾十年不曾稍減,陳壽、袁準都說如西周人民之思念召公,可見諸葛亮之受人歌頌,在當時已經達到如是高度,若不是亮的政治措施能夠符合人們的某些願望和利益,豈能如此?至於諸葛亮在經濟方面,也有很多重要成績,此將在論述蜀國經濟時再談。

  總之,諸葛亮德才兼備,其治蜀政績是歷史上罕見的。他的為政行事,固然也是代表地主階級的利益,但對蜀國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益處,有些地方還可供後世借鑑。所以我們說:諸葛亮確實是我國古代一位卓越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