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父母交朋友教學設計

  “我與父母交朋友”是八年級政治的一個章節,本節涉及到的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和態度。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我與父母交朋友》教學設計

  ***一***本課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與父母產生矛盾的原因。產生代溝的直接原因和實質。逆反心理的具體表現。對逆反心理的具體分析。逆反心理造成的實際危害。與父母溝通的程式。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與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寬大胸懷和積極的態度與父母交往,不必非爭高下輸贏不可。

  2. 能力目標

  正確認識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確理解家長心情的知人能力。對代溝產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對逆反心理的辯證分析能力。認識逆反心理危害的透視能力。會與父母溝通商量的行為能力。對多種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選擇的能力。把握與父母交往的諸多策略的思考和應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權衡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對父母親人的愛。對自己正確行為的讚賞,對錯誤行為的後悔和恥辱。對父母的尊重、對自己人格的維護。崇尚與父母平等,與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準則。體會父母對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確對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堅持正確的看法和行為,丟掉不良思想行為的態度。

  ***二***本課安排的依據

  1. 學生面臨的問題

  社會的急劇變化、社會上的種種不良誘惑,家長對子女的高期待、嚴要求,學生面臨的複雜環境、面對的競爭壓力,使得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這不可避免地表現於家庭生活親子交往之中。代溝及學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導致家庭中的矛盾和衝突。這既有處於青春期學生正常發育所帶來的共性問題,也有每

  個學生面對的個性問題。

  學生在不斷擴充套件的生活中,要學會與人交往,這是他們立足社會的基本功,而與父母的交往是學生練習交往的第一課堂。所以,思想品德課針對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要求安排這一教育內容。

  2. 課標的具體要求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中,善於合理宣洩情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體驗行為後果、對自己負責,分辨是非善惡等內容,儘管不是本課著重講解的重點,但都與本課內容有關。課程標準中“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以及可能產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則是本課內容設計的主要依據。課標“活動建議”中“`以我是如何化解與父母的衝突'為題,交流各自解決矛盾的方法,討論分享成功解決矛盾的經驗”的內容,是本課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

  ***三***重點難點

  1、關於“代溝”是本課的難點

  “代溝”,指年輕的子女與父母輩在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上存在的距離、鴻溝,並由此導致兩代人彼此不理解、產生隔閡。

  2、關於“逆反心理”是本課的又一難點

  逆反心理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萌發獨立意識的一種表現。

  3、關於“與父母的交往”既是本課的難點有時本課的重。

  ***四***教學方法

  本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閱讀法、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法和集體討論法,輔之以老師必要的點撥。課後要求主要是踐行,即把課上所學的內容,運用到與父母交往的實踐中。

  教學安排:

  ***一***情景預設

  1、匯入:***見教材引言***

  有戶人家,……我們就能為和睦的家庭增添溫暖。

  怎樣才能走近父母、和父母溝通、超越代溝,為家庭增添溫暖呢?當我們學完第二課後就清楚了!

  2、板書課題: 第二課 我與父母交朋友

  ***二***教學活動過程

  板書: ***一*** 嚴也是一種愛

  一、成長也會有煩惱

  1、產生煩惱的原因

  活動一:

  指名學生朗讀教材P19頁“我的煩惱”,其他同學思考問題:

  ①為什麼原來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現在變得格格不入了?

  ***因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必要的瞭解和理解。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漸漸老了,我們需要加強溝通,互相體諒,才能保持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

  ① 怎樣做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

  ***我們應該加強與父母的溝通,讓父母瞭解我們的興趣、愛好,同時,我們也要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正確對待父母的教育。***

  學生髮言後,教師總結:

  教師講述:

  這是一個初中女生的日記,也是她的自我感受。學生的喜好,與同學交往的興奮,不注意考慮家長的憂慮和感受,對於服裝的偏愛,以及家長對男女生交往的戒備等,都是初中學生普遍遇到的現實中的問題,這些是基於青春期學生生理心理髮展必然會遇到的帶有共性的問題。

  從學生角度講:小時候由於對父母的崇拜而認為他們無所不能;到青春期,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長;過了青春期,又客觀地看到父母的價值。

  從家長角度講:對孩子的關愛之心沒有變,只是要求更加嚴格,免不了多叮囑幾句。孩子聽不進時,就覺得家長特別嘮叨、羅嗦。於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就產生了矛盾。這說明兩代人之間有代溝。

  設問:為什麼兩代人會出現隔閡產生代溝哪?

  2、產生代溝的原因

  相關連結:“我眼中的爸爸”***詳見教材P20頁***

  想一想:“我眼中的爸爸”說明了什麼?***學生談談看法後教師總結歸納***

  ***說明人們在不同年齡階段,對家長的看法是不同的:在人們小時候,由於對父母的崇拜而認為他們無所不能;到青春期,對父母有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長;過了青春期,又客觀地看到父母的價值。這多少帶有規律性。***

  做一做:比較我們與父母的差異,探討造成兩代人隔閡的原因。

  教師小結:通過填表我們可以發現:

  父母 我們

  生 理 上 父母是成人,正值中年、壯年 我們正值青春期,身高迅速增長、體重增加,第二性徵明顯,但是我們的身體並未發育成熟

  心 理 上 父母心理成熟,有主見,老於世故,經受過多種考驗 我們有長大的感覺,有獨立的願望,受異性的吸引,思維有時偏執,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閱 歷 上 父母飽經風霜,經受過多種挫折,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同各種人打過交道 我們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未真正走上大千社會

  知 識 上 有的父母受過良好教育,有的父母未必受過良好教育,即有的父母比我們掌握更多的知識,有的父母還不一定有我們知道得多,他們即使受過良好教育,但由於知識更新快,許多知識已經顯得陳舊 我們正接受義務教育,對比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家長來說,我們是“有學問”的人;可我們掌握的知識有限,對於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說,我們不如他們;我們與家長在現代資訊科技方面,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在生活知識方面、實踐經驗方面,比家長要少得多

  思想方法上 父母思想上求穩,容易傾向於保守 我們年輕人思想開放,勇於創新,也易於偏激

  行為方式上 父母處事冷靜,謹慎,恪守準則 我們喜歡冒險,行為變化快,講效率,不拘傳統

  社會角色上 父母承擔家長、監護人、職業人員等複雜的多種角色色,能把自己融入社會 我們主要是子女、學生、被監護人等角色角色定位模糊,目空一切

  產生隔閡、代溝的直接原因:年齡差異。

  代溝的實質:是反映在年齡差異背後的多種代際差異。

  子女與父母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社會地位不相同,對社會規範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難免產生較大差異。由此產生的需要及滿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

  3、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是一種愛

  望子成龍,自古以來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大多基於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苛刻的“嚴”,反映出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我們要理解、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

  二、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現

  逆反心理——對父母的思想觀念、教育方法、嚴格要求產生反感。

  活動二: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想一想:逆反心理都有哪些表現呢?

  具體表現為:要我這樣,我非那樣;你說這好,我非說那好;讓我信這,我非信那。這些是青春期學生普遍性的反映。

  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在你身上逆反心理都有哪些表現?

  相關連結: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幾種具體情景和心理原因。

  ──獨立意識受到阻礙。我們要獨立,家長不讓我們獨立

  ──自主性被忽視或受到妨礙。我們要做主,家長不讓我們做主

  ──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我們要出點兒圈,家長制止我們

  ──強迫我們接受某種觀點。我們要趕新潮,家長非要我們接受老觀念

  從學生的角度看,產生逆反心理有其心理原因:為了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學生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即自制能力弱;學生的獨立意識比小時候明顯增強,有了不同於家長的興趣和追求。

  2、辯證地看待逆反心理

  對於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要具體分析,逆反未必都錯,有的反抗不無道理。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代際不同,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大趨勢。具體地來分析就會發現,學生中的好多道德問題和心理問題是家長有意無意造成的。當然,家長不是聖人,他們的觀念有時滯後,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們也難免有誤區。這些都是導致學生逆反的因素。有調查表明,問題多的學生常常與家教誤區相關,極端的問題中往往有家長教育不當的責任。

  下面列舉幾種家教誤區:

  棍棒之下出孝子──粗暴型──粗暴的方法易於引起子女的不滿,而且家長以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容易讓子女消極模仿,助長其暴力傾向。

  可憐天下父母心──溺愛型──過分否認子女獨立性的行為並不高明,常常喪失孩子自主磨鍊的機會,併產生心理依賴性。當子女不如意時也會逆反。

  孩子總是自家好──袒護型──這種不公平對孩子有負面影響,讓子女產生唯我獨尊的心理,在家裡容易表現為不如意時就發脾氣。

  樹長大了自然直──放縱型──這種做法是不懂教育、放棄教育,如果不結合學生的表現及時管教,則會失去教育的良機,放縱的結果是子女放蕩不羈,脾氣暴躁,頂頂撞撞。

  冷熱無常──情緒型──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方式。當家長情緒與子女吻合時還好,不吻合則子女不答應並引起逆反。

  濫施獎勵──物慾型──在人慾橫流、物質誘惑性很大的今天,物慾型家教的負面影響更大。它有誘導學生不擇手段攫取錢財的傾向,當子女的物慾不能得到滿足時也會反抗。

  眾星捧月──至尊型──學生不是完人,過分寵愛易於助長學生的虛榮心。當子女的虛榮心不能滿足時也會反抗。

  教師總結:

  辯證看待逆反心理,就是要肯定反得對的,否定反得錯的。從學生的角度看,就是要作出正確的與父母交往的行為選擇。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幫助父母更新觀念、走出家教的誤區,也有助於學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

  3、逆反心理存在的危害

  活動三:想一想,說一說:

  結合自己的經歷,討論逆反心理造成親子隔閡、導致種種不快等危害。

  ***如情感傷害、經濟損失、阻礙家庭和個人發展等惡果。***

  教師講述:

  學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現於以強硬的態度頂撞、以粗暴的舉止反抗;有的表現於對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對;有的由對某事的分歧遷怒到對父母本人的惡感,用極端的辦法來處理,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如離家出走甚至非法越軌、傷害父母。

  從結果上看,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 ***板書***。

  為了不傷害自己和自己最親近的人,我們就要努力克服消極的逆反心理,在情緒衝動時,要努力剋制自己。怎樣剋制自己呢?

  相關連結:***見教材P22頁***

  自制力源於修養的境界,理智,是自制的前提。只要我們能理智地處理問題,就能減少或消除逆反心理所帶來的危害,我們就能為和睦的家庭增添溫暖。

  ***三***課堂小結:

  我們相信父母是愛我們的,有時他們的做法我們可能難以接受,但他們的出發點是為我們好。不要與自己的父母產生對立,不要有逆反心理,多與父母勾通、交流,相信父母是天下最愛你的人。

  ***四***本課知識點:

  ***1***產生代溝的原因:我們與父母的年齡差距,是產生代溝的直接原因,代溝的實質是反映在年齡差異背後的多重代際差異。我們與父母的人生經理、生活經驗、社會地位不相同,對社會規範的熟悉程度也不相同,在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難免產生較大差異。

  ***2***正確理解與父母之間產生的矛盾:子女與父母的衝突,大多基於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苛刻的“嚴”,反映出父母對我們的愛。我們應該理解、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

  ***3***逆反心理的危害:逆反心理導致的對父母的反抗,其結果都是懲罰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這種結果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傷害:不是拿自己的錯誤傷害父母,就是拿家長的錯誤傷害父母。

  《我與父母交朋友》知識點歸納

  第一框 嚴也是一種愛

  1.我們與父母發生矛盾的原因

  ***1***進入青春期後,我們的自我意識增強,開始獨立行事,渴望父母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我們,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從而產生了親子矛盾,這些矛盾困擾著我們,帶來煩惱。***2***在父母眼裡,我們總是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和豐富閱歷,卻有自己的主意。父母責怪我們不服管教、不懂事。***3***父母要求更加嚴格,叮囑多了,我們覺得家長嘮叨、羅嗦,聽不進去。

  2.為什麼說父母的高期待、嚴要求是一種愛?

  我們與父母的衝突,往往基於父母對我們的高期待、嚴要求。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苛刻的“嚴”,反映出父母對於我們的愛。我們要理解、體諒父母的一片苦心。

  3.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A獨立意識受阻礙B自主性被忽略C個性伸展受妨礙D被強迫接受某種觀點。

  ***2***逆反心理的表現

  要我這樣,我偏那樣;你說這好,我偏說那好;讓我信這,我偏信那。以強硬的態度頂撞、以粗暴的舉止反抗;對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對;用極端的辦法處理矛盾;等等。

  ***3***對逆反心理的辨證分析 ***如何看待逆反心理?***P21

  對於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說是錯的,有的反抗不無道理。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也難免有誤區。與父母平等交往,有助於幫助父母更新觀念、走出家教的誤區,也有助於我們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與父母發生衝突,如果以強硬態度、粗暴行為反抗,或冷淡父母,甚至採用極端方法來處理,都是錯誤的,會造成極大危害。

  ***4***逆反心理導致的危害:①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往往導致家庭中的矛盾和衝突;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發展,甚至釀成悲劇。②結果上看,傷害自己,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

  3、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1***為了不傷害自己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極的逆反心理,在情緒衝動時要努力剋制自己。

  ***2***學會與父母正確交往:①對父母的態度要溫和,不採取偏激的行為方式。②要表現出一定的獨立能力,讓父母放心。③與父母交流和溝通。

  第二框 兩代人的對話

  1.怎樣與父母架起理解的橋樑?

  ***1***要親近父母,跨越代溝: 溝通是雙方的事,我們做子女的要走近父母,親近父母,努力跨越代溝,與父母攜手同行。

  ***2***學會遇事與父母商量:商量就是溝通的過程。通過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這樣看似衝突的事情就有了迴旋的餘地。

  ***3***要掌握與父母溝通的基本要領:彼此瞭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最關鍵。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換位思考,溝通的結果要求同存異。

  ***4***掌握技巧技巧:讚賞父母,認真聆聽,幫助父母,在家庭交往中,與父母不必太計較,要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