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政治課教學設計

  編寫高質量的初二政治教學設計對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初二上冊政治教學設計

  網路上的人際交往

  一、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1、網路交往的優越性

  2、網路交往的兩面性

  教學難點:清楚意識網路是一種工具,要具備看清網路某些陷阱的分辨能力。

  課時安排:2課時

  二、學生分析

  針對的問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成為新的網民。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網際網路對中學生的吸引都是強烈的。其中,部分學生不能正確處理網下生活和網路生活的區別,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網路上;而目前網際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缺乏自制力的中學生由於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導致各種違紀違法現象頻繁發生,造成很多家庭和社會問題。

  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感受網路交往的優越性,同時,學生又需認清網路交往的虛擬性、間接性和隱蔽性。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科學合理分析網路,幫助現代學生健康成長。

  三、教學過程

  課題:網路溝通無極限***第一課時***

  一、神奇的網路作用:

  你說我說大家說:學生各抒己見***提示學生可舉例項來說明***,來談談網路的神奇作用。

  二、網路作用暢想曲:

  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網路還會給我們以後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進一步感受網路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三、現場採訪調查:讓學生充當小記者,對本班同學進行關於網路交往的採訪,主要問題有:***1***你在網上要關注的內容是什麼?

  ***2***你心目中的網友是什麼樣子?

  ***3***與你保持固定聯絡的網友在幾個:你知道他們的國籍、地區、年齡、性別、職業等真實情況嗎?

  ***4***能否談談你與網友交往的有趣故事。

  這一環節旨在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共同分享網路的溝通無極限。

  四、為網路寫一首讚美詩:

  讓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力,運用詞語文字的表達,表述對網路的讚美。教師可出示自己準備好的詩句,與學生一起共賞。

  五、課後實踐:製作電腦制報

  課題:網路交往---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第二課時***

  匯入:設定情景:在上節課的教學中,我要求大家編寫一份電腦制報,但很多同學卻未能及時編好。原因是家裡沒有電腦,這位同學已向父母提出了要求,但這位同學的父母一直沒有答覆,就在昨天晚上,這位同學的家長打電話到我家,詢問我的意見,請同學們幫我解答一下,作為這位同學的家長要不要給這位同學買電腦?你們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一、我來出主意

  學生各抒己見,並初步來談談為什麼要購買電腦,進一步體會網路的優勢。

  二、辯論“上網衝浪利與弊”:

  讓學生通過辯論的形式,辯一辯,就比較明瞭上網衝浪的兩面性,既瞭解上網衝浪的優勢,又瞭解上網衝浪的弊病。

  三、小品《網蟲》

  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請同學們來談談自己從小品中得到的感悟。

  四、你說我說大家說:網路帶來的危害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平時在報紙、雜誌、電視新聞或平時接觸中的所見所聞,來談談網路帶來的危害。儘量能舉例說明。

  五、相關連結,出示案例,出謀劃策:

  上述幾種情況後,你有何感想,你認為應如何避免上述這種情況的發生。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案例一:2004年3月31日上午9時33分,重慶市某中學三名初一學生,年齡均在14歲左右,在一家尚未辦理網咖營業執照的非法經營的網咖連續上網打遊戲兩、三個通宵後,由於極度疲勞,在返校時竟坐在鐵軌上熟睡,其中兩名男生被疾馳而過的火車軋死,另一名男生被火車驚醒僥倖逃命。

  案例二:江西修水縣某鎮一初一13歲學生邱林,因迷戀網咖而輟學,整天泡在網咖裡。2004年3月13日,邱林因上網缺錢從家裡偷拿了140元錢被家長髮現後遭打罵。第二天上午不能去上網的邱林用繩索在自家樓上懸樑自盡。

  六、總結:網路是工具,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代表著世界科技潮流,擁有無可比擬的資訊量,上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健康的人,青春是美好的,也是寶貴的,初中時的選擇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認識網路的兩面性,上網內容健康,有選擇,自覺控制上網的時間,網路會成為我們的好幫手。

  中學力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短期行為

  短期行為,就是指人們在做某一件事情時,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這樣做所帶來的最終的不良影響或後果。短期行為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教育戰線也不乏其例,尤其是在部分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更為常見。有的教師對學生的違規違紀及其它不良行為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動輒運用教師的權威,嚴加訓斥甚至採取體罰的極端措施。採取這些方法,雖可收一時之效***比如,學生懾於教師的權威,馬上就變得“服服貼貼”***,然而,學生口服心不服。他們暫時的“馴服”只是因教師濫用其權威而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應急措施,而不是折服於道理的表現。這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典型的短期行為,收效快則快矣,卻難以持久,甚至還可能造成這樣一種惡果,學生屢受教師短期行為的作用而產生了“抗生素”,任何措施都奈何他不得,這就是短期行為的悲哀了。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更要力戒短期行為。

  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它是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下形成的。在人的思想品德不具備獨立性特點以前,其接受各方面的影響有明顯的不同:年齡越小,家庭影響作用越大;年齡越大,社會影響作用越大。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應起主導作用,而學校教育影響作用的大小,關鍵在於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能不能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只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學校教育的影響才能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多方面影響中起主導作用。

  因此,應根據思想品德形成的特點,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長期而又艱辛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初中學生而言,在教育過程中,他們較易於接受正面意見和出自關心的個別交談。不負責任,歪曲事實,甚至懷有惡意的言論,是不會起到好的反饋作用的。有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時,如學生不聽他的規勸或未按其意願行事則視之為叛逆者,覺得朽木不可雕也!於是進行“告狀式”家訪。在家訪中,有些家長是向來嬌慣自己子女的,為了應付,表面上唯唯諾諾,而事後卻聽之任之;有的家長則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慘遭皮肉之苦。前者是學生對老師的教育置若罔聞,後者則是學生覺得天底下再也沒有關心自己的人了,於是“破罐子破摔”。上述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學生走上邪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人格,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不能把學生看成只是接受說教的容器,把學生當成被管制和壓服的奴隸。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只有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交流思想,才能把自己的要求變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每一個學生,每一件事情都要堅持全面瞭解。要做到理智地、客觀地分析,特別是在學生犯錯誤時更要理智行事,要學會“冷處理”,力防主觀臆測,感情用事,或流於形式走過場,否則就會給以後的教育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難度或麻煩。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項極其細緻而又複雜的工作,因為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的思想可算是最複雜的事物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工作具有細微性、複雜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是細緻的——能夠知情;深入的——能夠入心;有針對性的——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而不應該草率行事,急於求成,更不應該魯莽粗暴,意氣用事。在整個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兩者都應該積極參與。

  兩者的積極參與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備條件。而要保證兩者的積極參與,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堅持師生心理相容的原則,即教師和學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師既要做學生的良師,又要做學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

  其二,教師必須利用一切機會深入到學生中去,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善於體會學生細微變化的心理因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啟發教育;

  其三,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況,點燃起內心的希望之火,使之總是充滿信心地面對生活;

  其四,教師在進行工作時,要有機動性和分寸感,要珍惜並不斷加強已經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聯絡。只有正確認識教師與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堅持師生心理相容的原則,才能保證教育工作的正常進行和達到預期目標。

  另外,在教育過程,教師要始終做到嚴以律己,表裡如一,做學生的表率。如果教師不能嚴以律己,對學生是馬列主義,對自己是自由主義,即使你在學生的身心上付出的汗水再多,最終也是徒勞。

  總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堅持我國教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所總結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情,持之以恆”的思想工作教育經驗,力戒簡單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為。只要教育工作者方法得當,“潤物細無聲”,就一定能夠培養出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