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問題和對策探討

  古詩文教學現狀
    1.古詩文教學退化為死記硬背課
    有些教師從傳統文化裡找到依據:古人死記硬背,大學問家比現在還多。不過只聽說古人背原文,現在,教學“創新”到連譯文也讓學生死記。誠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學生“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是,“課程標準”強調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與死記硬背有本質區別的。
    2.古詩文教學窄化為“說文解字”課
    古詩文與現代文語境畢竟大不相同,“說文解字”是必需的。可是把教學目標只定位於“知識”,未免失之偏頗。且不說另外兩維目標如何達成,單是“知識和能力”中的“能力”就無從提高。掌握知識是基礎,訓練能力是基本,陶冶和昇華人文情感是根本。由於對人文素養的漠視,我們的古詩文教學,雖知識明確,但不能給學生以價值引領,學生“無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
    總之,古詩文教學可謂重“言”(語言材料)而輕“文”(人文價值)。重“言”卻低效,學生不能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輕“文”致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育人目標不可即。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揮棒”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降低了古詩文考查難度,並且只考課內,還規定了基本篇目。這就無怪乎教師課內古詩文還要“選擇”講,“遊刃有餘”於上述兩種課型了。“指揮棒”也導致教師不肯深解教材,古詩文人文素養的出發點、落腳點在哪裡,心中“無底”,也就無從“教”起。二是教師理念守舊,不肯與時俱進,總抱著傳統教法“以不變應萬變”。也有人視“價值觀”形成為教育的“副產品”,於是“順其自然”。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試成績;而“文教”只有可倡導的“軟要求”——課標。前者有形後者無形,於是厚“言”薄“文”就理所當然了。
    由此看來,導致古詩文教學現狀多方有責,但最終落實的責任卻在教師,所以下文談談作為教師的應對之策。
    古詩文教學的對策
    1.變死記硬背為吟詠玩味
    死記硬背只會泯滅學生的靈性,吟詠玩味必定給學生帶來快樂情趣,促其自得。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描述了壽鏡吾先生吟詠玩味的情景:搖頭晃腦,陶醉其中,以致學生遊戲起來而不知。吟詠玩味是區別於為背而讀的賞讀,是為理解而讀的品讀。吟詠,是一種由口入心、意會、品味的過程,韻味吟中得,興趣吟中生。多吟,自會進入文中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豐盈和深刻。所以,教學古詩文應該引導學生反覆吟詠,品味語言的音韻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等,進駐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完美學生人格。吟詠玩味到如出己口,應試也就不成問題。
    2.變“說文解字”為“授之以漁”
    “說文解字”,字字落實,教師苦矣,學生收穫微矣。為其自得,應變教師“說文解字”為學生“咬文嚼字”。先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然後相互討論、補充、糾正,最後教師點撥,“授之以漁”。如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註釋:整體註釋的,要據此落實關鍵詞的含義;只註釋關鍵詞的,要前後貫通全句意思;沒有註釋的詞句,要結合語境探究意義。如《出師表》中“願陛下託臣以討罪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中兩個“效”字課下無注,但聯絡語境不難看出,前為名詞“責任”之意,後為動詞“完成”之意。再要根據大語境(如課文主旨)推斷。如《陳涉世家》中“弗勝,守丞死,乃如據陳”一句中“弗勝”的主語是什麼,有說為義軍,有說為守軍。一些教參所謂鼓勵學生多元個性解讀,模稜兩可。其實,結合文字表現的義軍浩大聲勢看,後者才妥。還要教學生根據文字所寫地域環境理解。如《岳陽樓記》中“虎嘯猿啼”的解讀,就要考慮洞庭湖地區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實,所謂“虎嘯猿啼”只是形容“陰風怒號”之聲而已。
    3.變架空分析為討論探究
    由於薄“文”,教師對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盤托出,不引領學生提高人文素養。上乘之法是變教師架空分析為學生討論探究。如教學《岳陽樓記》,可讓學生以結句“微斯人,吾誰與歸”為切***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為此,探明“斯人”至關重要。從上文看“斯人”指“古仁人”,沒有“古仁人”我和誰同道呢?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會使學生肅然起敬;聯絡作者寫作此文的緣由分析,“斯人”暗指同道好友滕子京。作者不忘借題發揮,勸勉滕子京勿因“謫守”而“以物喜”“以己悲”的良苦用心會令學生怦然感動。再如賞析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抓住“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一句提問:“一般情況下‘負者’走累了,要‘休’;‘行者’高興了,會‘歌’。那麼把原句改成‘負者休於樹,行者歌於途’如何?”通過討論,明確:“負者”會“歌”、“行者”要“休”,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於是“負者”“得意忘累”,“行者”“得意忘行”。討論探究與架空分析比起來,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使學生學會因“言”悟“文”和據“文”賞“言”的方法,提高語文素養。
    4.變“題海苦練”為活動體驗
    古詩文鞏固練習,依然“題海戰術;,令學生倍感苦惱。如能適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體驗,益於學生自得。譬如背誦,《陌上桑》中側面描寫羅敷之美的句子,“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可讓學生以啞劇表演;《答謝中書書》語言精美凝練,可用對對聯的形式,由學生一人出上句,一人對下句,或反之;許多古詩詞本是歌詞或又譜新曲,採用學唱歌曲的效果不亞於反覆背誦。再如綜合練習,引“開心辭典”進課堂,設定詞句理解、行文思路、表情達意等一系列問題由學生闖關,優勝者即評為“語文之星”,對於鞏固理解知識、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人文素質的效果也絕不遜於“題海苦練”。
    總之,學問之道,貴能自得。“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師要靈活運用“四變”之法,引領學生自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