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必修一的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

  教學基本理念

  1、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初一的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缺乏理性認識。本節課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學的思想。通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

  2、 採用討論比較方法展開“活動”

  考慮到學生以前學過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採用比較法進行討論,使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了解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的異同點,有利於知識的掌握,以及比較分析能力的培養。

  3、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教師通過閱讀專業書籍,蒐集一些關於地球運動的資料,對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補充、說明。

  知識目標:

  1、 知道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週期、方向。

  2、 知道地球公轉引起的晝夜長短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化

  3、 記住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的度數、五帶的名稱和範圍。

  能力目標:

  1、 初步學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繪製簡略的地球公轉示意圖,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活動用地球儀演示地球公轉,使學生能夠初步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及四季的變化與地球公轉的內在聯絡。

  情感目標:

  1、 通過介紹地球運動的形式和規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通過講述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1、 地球自轉及帶來的影響。

  2、 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影響。

  教學難點:

  1、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更替。

  2、 地球公轉且地軸是傾斜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產生

  ①一年中正午太陽的高低變化。

  ②一年中白晝的長短變化。

  地面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 四季的變化

  教學用具:

  地球儀、手電筒等。

  教學課時 擬用2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感受下列現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東、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產生的現象

  【講授新課】

  一、地球的自轉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9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學生閱讀後提問:

  ①、生活中我們感到是天轉還是地轉?

  ⑵、哥白尼的“日心說”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問題。

  今天,我們就學習關於地球運動的一些知識,首先學習地球運動的一種形式——自轉。

  演示一: 教師展出地球儀,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並思考:地球是繞什麼在不停地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怎樣?***地軸。自西向東******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歸納,並講述自轉的週期***哪位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轉?***請2-3名學生上講臺演示***

  板書:1、自轉運動的規律

  ①概念 繞地軸旋轉

  ②方向 自西向東

  ③週期 一天***大約24小時***

  ***承轉***日出日落現象是怎樣產生的?日月星辰為什麼不西升東落?***由於地轉的自轉;因為自轉是自西向東***

  演示二:教師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演示晝夜的產生,並講解產生的原因;然後再轉動地球儀,演示晝夜更替,並講解產生的原因。

  板書:2、晝夜產生的原因

  地球自轉一週,地球表面就完成一個晝夜交替,其經歷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地球的自轉,注意晝夜是怎樣交替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在圖上找到中國北京、美國紐約、日本東京,並在地球儀上作好記號。

  學生討論:

  ①當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東京哪個是黑夜,哪個是白天?***紐約是黑夜,東京是白天***②北京和東京哪個地方先見到太陽?這說明哪個地方時間早?***東京。東京時間早***

  ③東邊的地方和西邊的地方哪個時間早?***東邊***

  ④教材圖1.18: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時,為什麼會有時間上的差異?如果暢暢中午12點打電話給姨媽是否合適?為什麼?***由於地球的自轉導致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不合適,因為這時紐約正是半夜******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略作講解***

  教師小結:板書3、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產生晝夜交替

  ②產生地方時差

  《地球的運動》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晚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地球的運動”,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解析我的課堂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於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為本節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為了說地”,在簡單瞭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徵,迴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於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對於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於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於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裡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瞭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衝突。因而如何將本節課的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模組,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於讓本節知識成為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週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恆星日、恆星年、迴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通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於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時的計算

  ***6***理解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律

  ***8***學會分析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迴歸運動形成的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之間太陽輻射的分佈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週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並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通過對不同區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生偏移現象的影象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5***通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

  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的總結,闡述全球範圍和不同季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的學習,能夠解釋生活中的與之有關的例如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等自然現象,形成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並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 教學難點

  ***1***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

  ***2*** 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 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於本節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於本節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於本節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迴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律的運用發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於本節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1.匯入新課

  情景匯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

  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裡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呢?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於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麼***

  2.新課講授:

  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採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

  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並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裡採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後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別和聯絡,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於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裡主要採用講授法,通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因而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用2012年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例項承轉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通過這個例項講解地方時、區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後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目是什麼,最後分小組對各自喜歡專案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為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於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什麼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採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後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時的概念,和區時的計算,並指出一些地區主要的分割槽計時方式與區時的區別與聯絡。最後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具體的教學模式如下:

  教學例項 解決例項的問題

  定義和計算 區時 地方時:定義和計算 幾個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通過一段視訊資料瞭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的事物發生偏移的現象,借視訊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律,然

  後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後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瞭解其他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