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一個人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開啟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獨立地向新認識領域進軍,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識的頂峰。所以,要想讓同學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小學教師應該如何指導學生課前預習。歡迎閱讀與參考。

  全文如下:

  一、寫出預習提綱:

  1、讀一讀

  ***1***初讀課本x x頁內容,知道這一小節講了什麼主要內容,即這節課的課題。

  ***2***再讀課本內容,瞭解這一節課中出了一個什麼樣的例題。看完例題之後,在練習本上,自己把例題做一遍。

  2、想一想

  ***1***思考:在做例題的過程中,你覺得有哪些困難,即哪一步自己不理解或不會做,開啟書劃出來做上標記,

  ***2***再看例題,自己能不能解決困難。解決不了的,上課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聽;***下面的預習要求就不用去做了***自己能解決的,預習向下進行。

  3、圈一圈

  再讀課本,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概念、結論圈出來讀一讀,加深印象。在預習中遇到的疑難之處,做上標記,在老師講課時認真去聽。如有疑難問題寫出來,到校後,請教同學或老師。

  4、做一做

  做做課後的練習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如有不會做的題,做上記號,上課請教老師。

  二、預習提綱提出後,教師的做法:

  1、剛開始,教師要和學生一起預習,即教師要按照預習提綱指導學生怎樣去預習。

  2、當所有學生掌握了預習的方法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預習。

  3、當學生養成自覺預習的習慣後,根據學生預習的效果和能力層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預習提綱,尤其對能力強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預習例題時,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與書本上的對照,再想想還有其他解法嗎?

  三、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教師要根據自己的預習要求,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來檢查他們的預習效果。

  當然,預習貴在堅持,實踐證明,課前進行很好的預習,對於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學教師指導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

  1.任務落實預習法

  即教師佈置預習任務,同學帶著明確的預習任務去進行預習。因為同學初學預習時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教師設計好預習任務,讓同學帶著任務去預習,能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較強。教師先要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相關學習內容要進行了認真研讀,提出既有一定的價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學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的預習任務。教師佈置任務時,可以採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問的形式,讓同學去預習。佈置預習任務時一定要注意難度適中,具有誘發性和趣味性,預習要求要明確,可操作性要強。

  2.筆記預習法

  開始,可以讓同學在書上做簡單的眉批筆記,在閱讀課本後,把自己的理解、體會或獨特見解寫在書上的空白處;其次,可以讓同學做摘錄筆記,就是預習後,在筆記本上摘抄重點概念、關鍵語句等等,以加深對重要知識的記憶、理解,並簡單地記下預習過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處,也可以記錄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穫。開始時教師都要抽出一定的課內時間帶著同學進行,在要求、步驟、方法、格式上均要給以細緻的指導,然後再放手讓同學獨立預習、做筆記。對於基礎比較好的同學,還要會做思維含量較高的反思型預習筆記。在研究過程中,一方面要驗證這幾種預習方法的適用性,另一方面要尋求其他適用的科學預習方法。

  3.溫故知新預習法

  這是新舊知識聯絡的預習法。在預習過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複習、鞏固、補習與新知相聯絡的舊知識。要求預習新內容時要與學過的舊知識聯絡起來,做到“溫故知新”,聯絡舊知,學習新知,使知識系統化。

  4.嘗試練習預習法

  對於計算類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後再嘗試練習。通過嘗試練習,可以檢驗同學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數學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要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同學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要讓同學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

  5.動手操作預習法

  對於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同學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因為課堂中有動手操作的內容,自然少不了要通過熟悉教材,瞭解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課前準備好。同學只有親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6.合作式預習法

  同學之間互相切磋、交流,可小組合作分工,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預習方式,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共同完成預習任務。合作式預習培養了同學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了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