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長沙會戰的時間介紹

  長沙作為抗日戰爭中受到嚴重摧殘的城市之一,歷來為人熟知。持續六年的四次長沙會戰,戰況空前、鬥爭慘烈,前三次均以中方大勝收場。四次長沙會戰具體都在何時開始,何時結束,讓我們來了解一番。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四次長沙會戰的時間,希望你喜歡。

  四次長沙會戰的時間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939年10月13日***

  岡村寧次指揮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進犯長沙,國民黨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嶽動員戰區所屬部隊約24萬兵力迎戰。10月15日,30集團軍克復三都並繼續追擊,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10餘萬大軍,配備強大的火力和大量騎兵,於9月中旬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中國第9戰區所轄兵力為11 個軍30個師。日軍9月27日攻入長沙後僅3天就被迫撤退。10月8日敵我雙方恢復到戰前狀態,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我軍損失近7萬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1941年10月11日***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總兵力達12萬餘人,在司令官阿南惟幾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19日,日軍抵達汨羅江北岸地區。為阻止日軍向長沙推進,第9戰區電令第 37、第99軍堅守汨羅江南岸,阻擊日軍。此時日軍破譯了第9戰區作戰命令的電報,決定放棄原作戰計劃,命令各師團向東挺進,於撈刀河以北地區圍殲從東面側擊日軍的中國軍隊,並於28日佔領長沙。中國第9戰區已於27日奉最高統帥部電會,轉移攻勢,從各方調集增援部隊陸續趕至戰場投入戰鬥,將日軍包圍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與此同時,第3、第5、第6戰區部隊分別向當面之日軍發動了攻勢。11日,中國軍隊恢復了原陣地,與日軍對峙於新牆河,會戰結束。

  此次會戰歷時月餘,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15日***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強渡新牆河展開進攻。 中國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進行防禦作戰。於是被迫退卻。中國軍隊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竄,至1942年1月15日,中日兩軍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此役,日軍遭重創,被斃傷5萬餘人。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27日~1944年6月19日***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揭開了序幕。這次會戰又叫做長衡會戰。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豫湘桂戰役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

  長沙會戰的次數

  長沙會戰一共打了四次,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本方面的指揮官是岡村寧次,他指揮日軍從在贛北、鄂南、湘北三個地區攻擊中國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中國傷亡遠大於日本傷亡,但卻阻止了日本攻下第九戰區的企圖。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軍方面的指揮官是阿南惟幾指揮12萬日軍在湘北地區同中國軍隊交戰。中國方面的指揮官薛嶽使用天爐戰法將日軍引之新河牆進行決戰。中國軍隊的傷亡雖然大於日本軍隊,但是粉碎了日本企圖消滅第九戰區的野心。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遭到了重大失敗,被擊斃5萬餘人,這次會戰是中國軍隊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次勝利是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也對當時世界上反法西斯國家的人民和軍隊起到了鼓舞作用,歐美國家的媒體特別報道了這次大會戰。

  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本出動36萬人,是四次長沙會戰中出動兵力最多的一次,日軍在這次會戰中,採用速戰速決的方式,一開始就直接攻擊嶽麓山,中國軍隊沒來得及防備的時候,日本已經攻下了嶽麓山。嶽麓山攻下後,日軍在嶽麓山上對長沙城進行炮擊,長沙陷落。僅隔幾天,衡陽也被日軍攻陷。

  長沙會戰雙方兵力分析

  在激烈的攻防戰中,中國投入100多萬兵力,日本投入60多萬兵力。

  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日本集中了10萬長沙會戰兵力,包括第6、第33、第101、第106以及三個旅團,在岡村寧次的指揮下,發動了湘贛會戰,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指揮16個軍30多個師師約40萬人的兵力阻擊日軍。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日本方面的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配有戰車第13聯隊,野重炮第14聯隊,獨立野戰重炮第15聯隊第一大隊及部分工兵、空軍、海軍部隊,總長沙會戰兵力達到12萬餘人。中國方面聚集40個師,約50餘萬人的兵力對抗日軍。

  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日軍調派11萬軍隊,並調派了100多架飛機以及海軍的一部分兵力,中國方面派遣了20萬兵力阻擊日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遭到慘敗,本來要增援駐香港英軍的中國派遣軍被阻隔。

  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本集中36萬兵力來進攻長沙,有第3師團、第1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第40師團、第34師團、第58師團、第27師團、第37師團。中國方面有30萬守軍。由於長沙會戰兵力的懸殊,長沙最後失陷。

  長沙會戰中薛嶽指揮作戰的講述

  薛嶽接掌第九戰區是在1938年底。經過仔細分析,薛嶽發現,日軍要進攻長沙也並非易事。長沙以東及東北有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等山脈,地形複雜,如果道路被徹底破壞,則崎嶇難行。只要中國軍隊依據險要,重兵佈防,日軍插翅也難通過。因此,日軍主力最有可能的主攻路線是從岳陽到長沙,但這條路線經過水網地帶,須突破山嶽丘陵及水網地帶也很困難,此外,湘北地區水網密佈,只要將道路破壞,日軍"陷身其中,實無異自投羅網,彈糧運輸皆為騾馬是賴,機械化部隊更無法運用"。薛嶽認為,這樣的地形"正有利於我處處設伏,猛烈夾擊"。

  薛嶽認為,不宜在第一線與敵決戰,必須加大防禦縱深,"依星羅棋佈之縱深據點陣地,以均敵勢;加大空間,節節抵抗,以均敵力;張羅四維,形成天爐,以熔解之"。因此,他在利用湘北有利地形修築了新牆河和汨羅江兩道防線,同時加強長沙防禦,在嶽麓山上增設炮兵陣地。薛嶽決心:如敵進攻,則利用已設陣地,予敵消耗後,即有計劃地向長沙和東面的幕阜山、九嶺山轉移;待敵進到長沙附近時,我集中大量預備隊與敵決戰,退到幕阜山、九嶺山一帶之部隊亦同時攻擊其側後。這就是薛嶽後來總結的"天爐戰法"。鑑於南昌會戰中,日軍大量使用機械化部隊和重武器裝備,在突破中國軍隊陣地後,即快速向目的地挺進,致使中國軍隊措手不及的沉痛教訓,薛嶽於1939年4月號召湘贛戰地民眾"化路為田,運糧上山"。

  這兩項措施的實施確實打中了日軍的痛處。由於日軍缺乏大型築路機械,築路能力相當差,即便能在短時間內趕築簡易少量公路,其承載能力也很弱。這樣一來,日軍不僅機械化部隊和重武器的使用大受限制,戰役後期前線部隊的補給也成了問題。不僅如此,由於道路全部被破壞和電臺數量有限,日軍的電臺及其零部件運輸不便。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截獲的兩封日軍向後方催運彈藥和給養的重要信件都是從擊落的信鴿身上搜出來的。第九戰區長官部正是通過這兩份信件判斷出日軍一線部隊糧彈告罄,做出了就地反擊的決策,使整個會戰得以反敗為勝。這樣的戰績即便稱不上"戰神",也足以使薛嶽在國軍將領中躋身一流。另外,薛嶽還專門撰寫了著名的論文《天爐戰》,對會戰期間的作戰指揮、作戰準備等八個方面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詳盡的闡述,對保障會戰的勝利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