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馬邑之戰的分析

  馬邑之戰又被稱作馬邑之圍,也有人稱馬邑之謀。這場戰役的目的是誘惑敵人進而殲滅敵軍。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由於漢王朝剛剛建立,不得不委曲求全同意匈奴提出來的“和親”等不平等要求。這為後來馬邑之戰的結果埋下了伏筆。後來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在經濟和政治上有了顯著變化,這對匈奴有了很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他決定徹底廢除“和親”這種屈辱的政策。並且對匈奴進行軍事和政治上的打擊,漢武帝派使者去四周部落進行有好交往,壟斷了匈奴和其他部落的聯絡。

  大王恢的一個商人朋友看到匈奴時常侵犯邊境地帶,於是就跟王恢提出了一個能夠消滅匈奴的計劃,王恢馬上跟漢武帝說了這個計劃,漢武帝同意並且派兵去討伐匈奴,本來萬無一失的計劃卻在要作戰的時候被一個怕死的漢人把計劃全部跟冒頓單于說了,冒頓單于立即帶領部隊撤退。

  因此馬邑之戰的結果對大漢來說是失敗的,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此次戰爭卻臨陣脫逃的罪名打入地牢,王恢買通太后求情卻沒有用,最後王恢只好以死謝罪,自殺在牢中。

  馬邑之戰的影響

  馬邑之戰的影響很大,它改變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所採取的與匈奴和親的政策,開啟了武帝一朝對匈奴戰爭的開端。事實上,與匈奴和親是帶有屈辱和無奈性的,漢武帝決心打破匈奴人野戰無敵的神話才悍然發動了此次戰爭。

  馬邑之戰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漢朝軍事力量的改變,也是一個民族性質和內涵的變化。此戰樹立了漢族前所未有的尊嚴,建立了一個國家挺立千秋的自信。雖然這一戰並未成功,卻使得匈奴王廷提高了警惕,也使得北疆胡人不敢輕易南侵。

  馬邑之戰的影響還體現在此戰使得大漢的人才不斷湧出,漢武帝著名的“帝國雙星”衛青和霍去病正是在此戰之後被武帝發掘。馬邑之戰的影響還體現在邊疆安全方面,這一戰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朔北的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的復興和文化的發展。

  馬邑之戰的影響十分深遠,民眾展現出極大的熱情,軍隊展現出朝氣。然而帶給朝廷顯貴們的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此戰沒能剿滅匈奴主力,沒能實現預期的計劃,更沒能活捉匈奴單于,而是在最為緊要的關頭功虧一簣,功敗垂成。

  最為不妙的是此戰使得匈奴人惱羞成怒,他們對漢人的敵視與日俱增,對漢地的侵略也是有增無減。使得一段時間內漢武帝疲於應付,顧此失彼,這是馬邑之戰的影響中消極的一方面。

  馬邑之戰的背景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事件,那麼馬邑之戰的背景是什麼呢?馬邑之戰簡介中記載,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為了能夠自立為王,親手殺死了他的親生父親興曼單于並且把周邊部落都攻下,統一匈奴各部。隨著軍事的不斷增強,匈奴逐漸走向強盛。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因為漢朝朝廷無暇管理北部治安,所以冒頓單于藉此機會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攻入北方,這使漢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受到直接影響。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在爭伐韓信的時候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雖然最後漢高祖得以突圍,但自從這件事過後西漢王朝不得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委曲成全,同意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馬邑之戰的背景中記載,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鉅額財產並且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便使匈奴受到了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並且在政治上廢除了和親政策。

  後來漢武帝又派人去周邊國家進行友好往來並且在經濟、軍事、外交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西漢抗擊匈奴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起來。由於匈奴一直侵犯漢王朝的邊界領土,經常在邊界搶奪、殘害百姓。這一系列的挑釁最終激起了漢王朝的反抗,最終引發了馬邑之戰。以上便是漢武帝時期馬邑之戰的背景。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