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馬邑之戰的起因

  公元前133年漢朝馬邑之戰爆發。馬邑之戰又被稱作馬邑之圍,也有人稱馬邑之謀。這場戰役的目的是誘惑敵人進而殲滅敵軍。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正如《續資治通鑑長編》所記載的那樣:昔漢之王恢,欲徼一時之幸於匈奴,故為馬邑之役,孝武許之,是恢欲奉詔以從事也。然後以謀出於恢,故下吏不赦,使恢自殺。

  當時漢武帝採取王恢的建議,準備進攻匈奴。當匈奴單于準備進入漢朝的埋伏圈內時,當時的一個守衛卻私下向匈奴單于告發了漢軍打算偷襲匈奴部隊的計策,匈奴單于接到告密就馬上下令讓還未抵達漢軍包圍圈的匈奴大軍立刻撤退,就這樣王恢的計策失敗,匈奴未受到任何損失,反而變本加厲的殘害大漢邊境百姓。

  漢朝馬邑之戰失敗的影響巨大,從此匈奴發狠,四處出兵侵擾漢朝的邊境,致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匈奴用這個方式來報復漢武帝對他們採取的馬邑之圍。

  漢武帝因馬邑之戰沒有成功伏擊匈奴,反而使黎民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中深感痛恨與自責,將馬邑之戰失敗的責任全部怪罪於當時提供計策的王恢,王恢不堪忍受,隨即自殺謝罪。

  從此以後西漢才開始與匈奴進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這次戰爭雖然失敗,但也結束了西漢初年以來所信奉的和親政策,而且還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文化交流,也有其積極作用。以上便是史上著名的漢朝馬邑之戰。

  馬邑之戰的背景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事件,那麼馬邑之戰的背景是什麼呢?馬邑之戰簡介中記載,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為了能夠自立為王,親手殺死了他的親生父親興曼單于並且把周邊部落都攻下,統一匈奴各部。隨著軍事的不斷增強,匈奴逐漸走向強盛。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因為漢朝朝廷無暇管理北部治安,所以冒頓單于藉此機會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攻入北方,這使漢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受到直接影響。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在爭伐韓信的時候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雖然最後漢高祖得以突圍,但自從這件事過後西漢王朝不得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委曲成全,同意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馬邑之戰的背景中記載,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鉅額財產並且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便使匈奴受到了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並且在政治上廢除了和親政策。

  後來漢武帝又派人去周邊國家進行友好往來並且在經濟、軍事、外交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西漢抗擊匈奴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起來。由於匈奴一直侵犯漢王朝的邊界領土,經常在邊界搶奪、殘害百姓。這一系列的挑釁最終激起了漢王朝的反抗,最終引發了馬邑之戰。以上便是漢武帝時期馬邑之戰的背景。

  馬邑之戰的過程

  馬邑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公元前133年農曆六月,漢武帝命大李廣、韓安國、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大王恢、李息率兵從側路準備襲擊匈奴並且切斷後路,目的是一舉消滅敵人。此次作戰漢武帝派遣30萬精兵,並且在出徵前,漢武帝同大臣及商人聶壹商議怎麼樣誘惑敵人前往馬邑。

  馬邑之戰的過程是漫長的,聶壹常年出塞經商在邊境也算小有名氣,聶壹單身一人去會見單于並且假裝投靠他,聶壹對單于說他手下有數百人殺死馬邑縣令簡直易如反掌,等事成之後財物全部歸單于所有,但為了防止漢兵追擊,匈奴必須得派兵前來接應。

  因為單于貪婪,所以他聽從聶壹的建議,親自率領十萬精兵進入武州塞,聶壹返回馬邑後與縣令商議並且殺死一名囚犯,把他偽裝成縣令的頭顱掛在了城門之上,以此來糊弄匈奴使者。

  單于聽到使者的報告,馬上起身率領大軍前往馬邑,當匈奴快要到達馬邑的時候,單于發現此處有牲畜卻沒有人。巧合的是匈奴此時正好攻下一個邊防小亭,俘獲了雁門尉使。威逼利誘下尉使將漢軍的作戰策略全部告訴單于,單于聽後先是大驚又是大喜,並說尉使是匈奴的福星,並封他為大王。

  漢軍的計劃敗落,單于下令撤退,王恢、李息等人已經埋伏好了準備開戰,得知匈奴退兵後非常驚訝,王恢認為自己的兵力打不過匈奴也就只好撤退。韓安國發現好幾天沒動靜於是就改變原來的作戰方案私自率兵出擊但一無所獲。以上便是馬邑之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