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之戰是誰的錯

  馬邑之圍又稱馬邑之戰、馬邑之謀,是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西漢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看看吧。

  馬邑之戰的始作俑者

  不同的人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馬邑之戰的始作俑者是漢朝當時的大行令王恢,是他最先建議漢武帝發兵伏擊匈奴,於是漢武帝調派了三十多萬重兵埋伏在邊境線上。匈奴單于發現情形不對之後逃脫,王恢卻按兵不動,這才導致了後來馬邑之戰的功虧一簣。

  但是王恢的確是想為朝廷一勞永逸的解除邊患,事發突然也真的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且他當時可以直接調動的兵馬不足三萬,匈奴單于卻有十多萬騎兵,一旦交戰後果不堪設想,他是為了國家,為了朝廷,寧可自己負罪下獄也要保全這三萬精兵的性命,以便他們在日後可以尋找戰機再與匈奴開戰。因此這一問題應客觀分析,王恢雖有錯,卻不應該是此戰失敗的負責人。

  蔡東藩先生在他的書中曾就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馬邑之戰最大的錯在於當時被俘的漢朝亭長。當時匈奴單于看見牛羊遍地,卻沒有放牧的人,心生疑惑,就抓住了漢朝邊境的一個亭長。那個亭長洩露了漢朝的一切計劃,這才導致了這次馬邑伏擊的功敗垂成。那個亭長為了自己的性命充當了一個大大的漢奸,使得數十萬人勞而無功,空耗錢糧,嚴重打擊了漢朝軍民的士氣。單于逃脫之後,開始集合部隊對漢朝的北方邊境不斷地侵擾,製造了很多麻煩,這都是那個亭長為了一己之私所造成的結果。

  馬邑之戰的背景

  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事件,那麼馬邑之戰的背景是什麼呢?馬邑之戰簡介中記載,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為了能夠自立為王,親手殺死了他的親生父親興曼單于並且把周邊部落都攻下,統一匈奴各部。隨著軍事的不斷增強,匈奴逐漸走向強盛。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因為漢朝朝廷無暇管理北部治安,所以冒頓單于藉此機會利用兵強馬壯的優勢攻入北方,這使漢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受到直接影響。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在爭伐韓信的時候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雖然最後漢高祖得以突圍,但自從這件事過後西漢王朝不得為了換取邊境的安寧委曲成全,同意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馬邑之戰的背景中記載,漢朝在經過“文景之治”後,積累了鉅額財產並且在政治和軍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便使匈奴受到了強大的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並且在政治上廢除了和親政策。

  後來漢武帝又派人去周邊國家進行友好往來並且在經濟、軍事、外交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西漢抗擊匈奴的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起來。由於匈奴一直侵犯漢王朝的邊界領土,經常在邊界搶奪、殘害百姓。這一系列的挑釁最終激起了漢王朝的反抗,最終引發了馬邑之戰。以上便是漢武帝時期馬邑之戰的背景。

  張遼和馬邑之戰

  張遼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首,他鞍馬一生為曹魏大業立下不世之功,而馬邑之戰是漢武帝時期一次針對匈奴的失敗的軍事行動。那麼,張遼和馬邑之戰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張遼先祖其實並不姓張,而是姓聶名壹,是漢武帝時期的邊境富商。在張遼先祖生活的時期,漢武帝發動了一場規模十分浩大的馬邑伏擊戰。當時的聶壹在邊境經常與匈奴通商,單于對他十分信任。出於一片報國熱情,他通過好友王恢向漢武帝獻計,自己假裝賣國,引誘單于帶領大軍來到長城邊境,然後設伏兵攻打單于,可以一勞永逸。匈奴單于果然上當,他率領十多萬匈奴鐵騎進入朔州城。

  可是這位單于十分奸詐,他發現牛羊遍野卻無人放牧的怪異現象,就拒絕前行。之後抓了一個附近的亭長,從他口中得知聶壹與漢朝廷之間的全盤計劃。最終單于順利脫險,逃出生天,大漢王朝功虧一簣,功敗垂成。聶壹兩面不得好,只得隱姓埋名,從此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之中,為避禍改姓為張。張遼就是聶壹的後人,因此張遼和馬邑之戰的關係十分緊密,是這場馬邑之戰間接地引出了後世的張遼,而張遼的發跡使得人們追根溯源,瞭解那場驚天動地的馬邑伏擊。張遼和馬邑之戰的關係使人們瞭解到歷史的曲折和巧合。張遼隨曹操北征匈奴,他奮勇殺敵,一雪前世之恥,使得先祖的夙願得以在他的身上實現。雖然他的先祖沒能實現馬邑之戰的計劃,張遼卻在三百五十年之後以另一種形式取得了成功。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