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

  《》是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資訊中心。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資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本編《》,包括書目和報刊索引兩部分,分別按大體一致的類項編次。所收文獻的發表時間,為197工年至1982年。以公開發行的書籍、報刊為主,兼收我們見及的部分內部資料。

  二、為了考古研究參考的便利,這本《》除收錄中國考古學方面的各種論著資料外,酌收若干相關學科的文獻,如:中國古代史、中國文化史、中國藝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民族史、中外關係史,以及古人類學、歷史地理學、民族誌等。選錄的標準,主要視該文獻的內容與考古學關係的遠近,或引用考古資料的多寡而定。國外有關考古學方面的文獻,則除涉及中外關係者外,一般不收。

  三、書目部分,收中國考古學及有關論著共500餘種。著錄各書的編著者、出版單位和出版年月,儘可能註明其開本和頁數,並附載報刊發表的評介文章篇目,以便檢索。書名後加*號的,是重版書。通俗性小冊子和散裝小圖片,選收了一部分。

  四、報刊索引部分,收文獻資料7000餘條。

  篇名後加關的,是考古工作的簡訊、報道和一般介紹文字,本書著錄時作了選擇。凡本編已著錄正式發表的考古報告或簡報者,則不再收一般性新聞報道。

  五、本文獻目錄所收論著資料的編排,在各種分類項下,也儘可能按內容以類相從。

  六、各種論著資料的編著者,原題機關團體名稱又列有執筆人的,執筆人姓名括注於後。

  七、這本《文獻上當》,主要根據自藏的書刊,並參考中國版本圖書館編《全國總書目》、《全國新書目》和上海圖書館編《全國主要報刊資料索引》編成。

  早期的中國考古學

  公元前4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朦朧地懂得收藏古物的價值,甚至在當時東周京都洛陽建起了一個類似今日博物館的“守藏室”。至公元10世紀的宋代,我國金石學研究頗為發達,有志者開始編纂專注出版。例如:北宋元祐七年呂大臨編纂的《考古圖》,既繪有器形圖,還記錄了每器的尺寸、名聞和出土地點。它比起1842年丹麥青年考古學家沃爾索***worssae***所著的《丹麥早期古物》***The Prime Ual Anfig uifes of Denmark***一書足足早了11個世紀。

  此後,又有宋徽宗敕撰的《宣和博古圖》***1123***、薛尚功的《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歐陽修的《集古圖》、趙明誠的《金石錄》等等,不勝列舉。清代一來,分門別類的著作如雨後春筍,除繼北宋以來的金石著作外,又增添了錢幣、玉器、陶瓷器、碑刻......等等,其中古文字研究成果尤為突出。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館最早、 出版古物研究專著最早、萌發考古思想最早的國家。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一切努力並不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考古學,至多隻能說為近代考古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和初步發展

  1928年10月董作賓前往安陽小屯進行調查試掘,準備大規模地展開工作。這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的重要標誌。1929年,李濟作為當時中國唯一具有近代考古學知識和發掘經驗的學者,被聘任為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同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及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分別成立。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從事考古研究的學術機構。

  中國考古學的進一步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考古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人民政府頒佈了關於保護古代文物的法令,恢復周口店、殷墟兩項中斷十多年的考古發掘。隨後,在中央文化部設立文物局,主管全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在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專門從事考古研究工作。各大行政區和各省、市、自治區,也相繼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負責當地的文物保護工作,承擔配合基本建設的清理髮掘任務。北京大學創辦了考古專業,培養考古專門人才。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實踐中,各地的考古隊伍日益健全起來 。1979年4月成立了中國考古學會,這是中國考古事業走向繁榮的重要標誌。以後又相繼成立了安徽、湖北、青海、吉林、黑龍江、江蘇、河南、遼寧、湖南、山東、陝西、內蒙古、河北、山西14個省區的地方考古學會***或文物、博物館學會***,以及古文字、古陶瓷、古外銷瓷、銅鼓、楚文化等與考古學關係密切的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