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

  管理者是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又追求把握性的人。相信這是很多管理者的目標。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希望能給管理者們帶來幫助!

 

  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的祕訣:

  1. 自我反省:你的團隊制度落實得如何?

  有沒有領導帶頭不執行?

  制度頒佈後,領導要求其他人執行,自己往往不執行;或者中高層管理人員不執行,只要求一般員工執行。

  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大家都不執行了,又回到了“人管人累死人”的局面。

  有沒有忽略過程、只重結果而導致的不執行?

  因為制度本身可能不合理,如果執行的話,要這個稽核、那個簽字,很麻煩;不執行,只要是結果一樣,領導會同樣高興,甚至會誇下屬“聰明”“幹得好”。

  久而久之,大家都忽略了過程,只追求結果。

  事實上,過程是結果的必需,結果是過程的必然。沒有事前和事中控制的過程,不會導致有好的結果。

  即使是有好的結果,可能也是偶然的、個別的。

  而一旦沒有好的結果,再追溯原因,就已經晚了,因為從領導到員工已經養成了不要過程、只要結果的執行習慣。

  有沒有制度面前不平等所導致的不執行?

  有的企業裡,一把手可以“理所當然”地不執行外。

  高層違反制度後一把手鑑於自己都沒能執行制度,所以就“網開一面”算了。

  中層幹部違反了制度後,高層也以“有情可原”來開脫。

  對有的員工,因為人情關係等原因,也可以“下不為例”。

  口子越開越大,結果導致制度執行的“大面積塌方”。

  你的企業、團隊在制度面前是不是人人平等?

  2. 拋棄熟人文化,建立生人文化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部門的管理者,有沒有這樣的情況,你的下屬喊你叫大哥,叫老兄、老弟?

  如果有,這種“熟人文化”將會導致團隊的規章制度形同虛設。

  為什麼?因為你和下屬是兄弟關係,就算犯了點兒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他們為什麼要叫你大哥?只有一個目的:他要特權,想凌駕於所有人之上,不按規則辦,在團隊裡特殊化,橫著走。

  所以,管理者走“群眾路線”與群眾打成一片,與下屬稱兄道弟的結果是,下屬犯了錯誤,違反了制度,上司抹不開情面不了了之。 後遺症是下屬得寸進尺,不拿制度當回事,嬉皮笑臉,整個團隊管理接近失控狀態。

  如果不這樣呢?事情就好辦多了,咱們是工作關係,契約合同關係,就該公事公辦,該怎麼來就怎麼來,拿錢幹活,規規矩矩,照制度來。

  為什麼?因為大哥不在,我得小心點兒,否則會挨罰的,這就是“生人文化”。

  因此,不管是是老闆、總經理還是部門經理,要想把團隊帶好,必須拋棄“熟人文化”建立“生人文化”,不給那些投機取巧的、耍小聰明的人留有空間,這樣一來制度的執行當然就順暢多了。

  3.提高認識:制度管理是讓員工“重新做人”的系統工程

  制度的制定與執行實質上是一種塑造人的過程。

  為什麼要定製度?

  就是因為某個方面不規範,有問題,需要明確大家的行為要求,原來大家習以為常的習慣行為需要做出改變,按照制定的制度來。

  任何人都不喜歡受到約束,制度本身就是對人的約束,會讓人不習慣,不舒服,甚至傷害到某些人的利益。

  我原來一直是抄小路上班,你現在讓我走大路,遠了一大截子,那哪兒成!

  特別是對於自由慣了散漫慣了的人來說,管理者定製度之前一定要再三思考:這個制度能不能得到落實,有沒有信心、決心落實好? 如果這個制度落實起來有難度,自己也沒有太大的把握,就乾脆不要定,連說也不要說,否則,只會讓管理者沒面子,降低管理者的威信。

  4. 制度管理根本上是對員工的負責

  高明的管理者明白,制度管理就好比擰螺絲,雖然擰緊需要費很大的力氣,但只要咬緊牙關堅持住,擰緊它,從一開始就嚴格執法,之後,團隊就會形成按照制度自動運作的機制。

  如果擰得不夠緊,慢慢地就會跑風漏氣,制度之牆就會成為殘垣斷壁,團隊失去規則約束,風氣便會越來越糟。

  商鞅認為:“行罰,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商君書·靳令》***。

  就是說,制度管理一定要用好處罰,對於較輕的犯罪如果施以重罰,那麼輕的犯罪就不會來,重的犯罪也就不會發生了,從而達到用刑罰遏止刑罰,以收到不用刑罰就做成事情的效果。

  怕得罪人的管理者就像“水”,軟弱無力,對違反制度的下屬不敢管、不想管,員工也會覺得上司脾氣好,甚至有點喜歡這樣的管理者。

  但是,一來二去,一些員工養成了蔑視制度,輕視規則的惡習,最後犯了不可饒恕的大錯誤被開除甚至違法犯罪,“溺水而亡”。

  而嚴厲苛刻的管理者就像“火”,熊熊燃燒,鐵面無情,敢抓敢管,制度面前員工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長此以往,大家養成了遵章守紀的好習慣,小錯不犯,大錯沒有,一生平安。

  我們俗話說的“打是親罵是愛”也是這個道理,嚴格的制度管理是對員工的愛與負責任,而對下屬的違章行為有情可原,就是一種慫恿和溺愛,下屬的小錯就可能導致大錯的發生,這實質上是對員工最大的傷害和不負責任。

  管理者應具備的能力

  一、溝通能力

  為了瞭解組織內部員工互動的狀況,傾聽職員心聲,一個管理者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其中又以“善於傾聽”最為重要。惟有如此,才不至於讓下屬離心離德,或者不敢提出建設性的提議與需求,而管理者也可藉由下屬的認同感、理解程度及共鳴,得知自己的溝通技巧是否成功。

  所謂的溝通***communication***即是在於將自己的資訊、情感訊息傳達給他人,並且希望藉此得到對方反應的一種言語行為。以下羅列的六大重點,就是主管與下屬溝通時,所必須注意的重要事項。

  1.當你有事情必須求助下屬的幫助時,最好能明確告知下屬你的用意,像是你希望他如何進行,又為何會挑選他執行這項任務,以及其他相關的具體事項。若是抱持著“既然是上司所指派的工作,下屬無須知道太多,只要聽命行事即可”的態度,那麼,負責協調的中間管理者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而這往往也是最為笨拙的溝通方式。

  2.管理者與下屬溝通時,最好避免抱持“高度主管立場”的自我意識;事成之後,不要忘了任務或工作的成功,也是源自於下屬辛苦的執行,故應當給予部屬適當的獎賞與鼓勵。

  3.身為中間管理職位者,除了要消化上級的命令外,也要以自己的方式將訊息傳遞給下屬,讓其明確得知。然而,包含動機因素的建設性談話容易為一般人所忽略,所以,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上級釋出命令,再傳達給下屬的傳聲筒,也應避免人云亦云的說話方式。

  4.管理者與下屬溝通時,不妨在進入談話主題之前,先詢問下屬的意見,才能充分掌握下屬對於接下來的談話內容,所抱持的關心度、興趣,以及理解的程度。

  5.遇到迫不得已的狀況,導致計劃變更時,管理者必須對下屬坦誠相告,讓其明瞭情況,並且儘可能告知下一步可能會採取的應變措施,以便讓下屬有時間做好準備。

  6.當你發現下屬在你下達命令時,臉上總是“按照你說的去做,不就得了”的不耐煩表情,或是讓你感覺到他有一種“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受辱感時,你就必須開始反省自己平常的言論是否過於獨斷專行,是否因而忽略了下屬的想法與感受,造成下屬對你的不信任。

  此外,管理者若要在工作上有效地與下屬溝通,也要有為下屬設想的認知。換句話說,管理者應該試著以下屬的角度,看待下達命令者所傳達的訊息內容,並且試著易地而處,去發現自己能否從下達命令者的聲音、姿態、視線,得到理解、認同,以及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