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成功創業的故事

  在經受了失敗和挫折後,我學會了堅韌;在遭受到誤解和委屈時,我學會了寬容;在經歷了失落和離別後,我懂得了珍惜。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歡迎閱讀!

  大學生成功創業的故事一

  這個創造財富奇蹟的個案,對於今年號稱“史上大學畢業最難就業年”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標杆……

  一個90後的千萬富翁之路一個標準的90後,即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即不是“海歸”,也非重點高校畢業,僅是個普普通通的職高學校的大專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了千萬財富。這個創造財富奇蹟的個案,對於今年號稱“史上大學畢業最難就業年”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標杆;對於當下的教育體制而言,也無疑是值得探討和思索。

  這個標準的90年後叫丁仕源,1990年2月出生,廣東梅州人。丁仕源在他小的時候就隨父母來到了深圳龍崗,因為他父親在這裡開了一家小醫院。由於家裡經濟條件還比較好,所以父母都希望他能夠過上一種平靜安穩的生活,根本沒想過要他去打拚賺大錢。

  然而,丁仕源從小就與同齡人相比就要成熟很多,顯得頗為另類。他喜歡冒險,喜歡挑戰,敢於去“衝殺闖蕩”。 小學時,班上很多的同學都喜歡跟著他去玩。雖說從小愛貪玩,但是學習成績卻並不差。12歲小學剛畢業的丁仕源,竟然自己跑到龍崗區成人培訓中心報名參加新聞、營銷等課程的學習和培訓。

  12歲就學這些東西,多少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就是這不可思議的舉動,讓他在兩年後讀初中時,竟然就有了用武之地。14歲那年,他看到有家服飾專業的報紙在招聘記者,他竟然報名前去嘗試。招聘單位見他年齡太小,自然是不予通過。可是,準備充分的丁仕源拿出了深圳300多家服裝企業的相關資料,並大談各企業的風格特色,順便表達了自己對服飾行業的看法。這家招聘單位的領導非常吃驚,當場決定聘用他。於是,丁仕源闖出了自己的第一項事業。他不僅當記者,而且還代理客戶廣告,每天都利用課餘時間跑客戶。在這家報社幹了一年多之後,丁仕源就去了另一家服裝類報紙做兼職工作。在為這家報社工作中,丁仕源結識了一大批女模特,並積累了這些模特的個人資料和***。丁仕源是個有心人,他知道這些資料以後可以成為自己幹一番事業的資本。

  果然,在2006年時,16歲的丁仕源就開始介入了一些企業和機構的選美比賽。由於他在幾大服飾專業報紙做過客戶外聯工作,對模特、企業等情況都比較熟悉,因此一些選美比賽機構看中了他,讓他負責組織策劃、統籌、招商等事務。丁仕源工作非常賣力,到處聯絡,甚至不惜自己倒貼交通費、通訊費等。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參與了200多場模特大賽、酒會、晚會等活動。還好這些活動的主辦單位在活動結束後,都會給他一些提成和獎勵。通過參與這些活動,丁仕源可謂是一舉三得,賺了錢,積累了人脈資源,鍛鍊了自己的能力。

  後來,由於各項選美比賽太多太濫,招商比較難到位,收益難以確定,故丁仕源便放棄了參與這些活動。他開始把模特介紹給客戶拍平面廣告或廣告片,他從中賺取一點介紹費。所以,在讀書的日子裡,丁仕源經常是下午一放學,就馬上回到家換上西服直奔市內,去赴約商談、簽約,或參加各發佈會、開幕式等。學校和老師對丁仕源經常早退和缺課很有意見,但是,丁仕源都讓父母給忽悠過去了。

  丁仕源是邊讀書邊賺錢,他的目標就是要在上大學前,創立自己的公司。儘管許多的商業活動影響了他的學習,但是他最終還是班上少數幾個考上高中的。17歲上高中後,丁仕源還利用業務時間在一家娛樂公司當總經理;此外,還負責一個模特網站的推廣活動。當丁仕源感覺自己的資本已積累到足夠開一家公司了,於是便決定開一家公司,讓自己為自己打工。2008年,丁仕源籌備創辦了“深圳互動文化傳播公司”,註冊資金100萬全是自己幾年來辛辛苦苦賺來的,未拿家裡一分錢。後來,又成立了“鬆雷文化集團娛樂部”,還參股多家文化傳播公司。

  2009年,丁仕源參加高考,成績很一般,只考了400來分,一本二本讀不到,他只好選擇了深圳資訊職業技術學院。他一邊讀書,一邊經營著自己的兩個公司。學院的老師和同學都不知道他竟然有著雙重身份,一個是大學生身份,而另一個則是兩家公司的總經理。

  直到2010年11月,“第20屆世界模特小姐大賽國際總決賽”在深圳資訊學院舉行時,學院的老師和學生才知道,這次大賽的助理導演和國際總決賽賽務統籌的丁叮,就是自己學院的新生丁仕源。

  學校知道丁仕源的雙重身份後,給予了大力支援,並提供一個充分展示他才華的平臺。學院鼓勵他參加職業規劃大賽,他不但是積極參加,而且一舉獲獎。在大學的三年中,他上課的時間不多,經常是開著自己的賓士車往返於公司和學校之間。

  大學畢業之後,丁仕源便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公司經營上了。現在他的兩個公司經營得都還非常不錯,資產達到了1200萬元。他把最初創辦公司時加盟的親朋好友都設法讓他們退出去了,他深知,如果公司的員工和管理層都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那根本就不便於公司抓好內部管理,所以,他寧願花錢請職業經理人來給自己幹。

  時下,丁仕源說公司團隊成員都是從各方面渠道挑選來的,人員不僅素質較高、很專業,而且也都很敬業,公司業務開始得有聲有色。他期待著在自己30歲時,能進入億萬富豪的行列。


  大學生成功創業的故事二

  他們有的剛大學畢業,有的還在讀大二大三,他們走到一起緣於一個共同的夢想: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企業。他們沒有錢租辦公場地,沒有錢僱員工,甚至沒有錢進行工商登記,他們計劃著、爭吵著,一直吵到老師辦公室裡,最後他們做出了一個近乎童話般的決定:一起抱團組建中國最小的微型企業,每個人都當老闆,每個人只要出資幾百元。很快,位於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綜合樓4樓教室裡的“根號二品牌設計坊”開業了!

  抱團當老闆,大學生“微企”賣創意85後追逐創業夢,

  要把創意賣個好價

  2008年7月,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傳媒藝術系的大二學生金操與龐海洋跟著視覺傳達研究中心的老師俞明搞暑期調研。金操發現,重慶的很多品牌設計公司生意都不錯,而且這些公司有的也只有十幾個人。“他們能做的,我們也可以做,我就是學設計的,可不可以也賣創意賺錢呢?”辦工作室的想法在他腦子裡迅速醞釀。

  同系裝潢專業的龐海洋與金操經常在一起合作,一聽金操的想法,早想創業的他非常贊同,兩人一拍即合。

  但租場地的資金就首先讓出來自農村的金操和龐海洋犯了愁,兩人就向老師俞明求助,想讓他幫著出出主意。俞明吩咐他們只要負責找到新同事就行,房子的事情他來解決。

  金操沒想到,有創業激情的人其實並不少,僅僅一週的時間,整個團隊的主創人員已全部確定下來,形成了七男三女的創作格局。工作室的成員各有所長:在大學生機器人比賽中認識的大三學長鬍斌動手能力強;參加辯論賽認識的大三學姐嚴莎莎以口才見長;大一的學弟黃勇電腦玩得轉,軟體技術好;有在廣告公司打工經歷的丘斌以創意見長;中文系大三學生劉文則寫得一手好文章,擅長把握品牌的文化定位和人文精神;還有劉德海,擅長程式設計並曾獲得過微軟程式設計比賽大獎……他們抱團在一起,正好是一個設計公司完整的人員配備。

  在俞明的協調下,學校答應把一間八十多平方米的教室免費給他們用。有了“大本營”,就像有了自己“夢想”的家。一個月後,“根號二品牌設計坊”正式亮相。他們給自己“封官”:設計總監,策劃總監,行政總監……工作室10個人,人人是老闆。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大家輪流出去跑業務,拜訪客戶的腳步一分鐘也捨不得停下。在得知家庭連鎖洗衣店“衣能淨洗衣”要做企業形象設計時,很感興趣的金操直接找到這家企業,沒想到,出面接見他們的竟是企業總經理和七八個主管。大家圍著一張長條桌談事的時候,同往的負責文案的劉文手心一直在冒汗。

  經過幾番詳細闡述,這家洗衣店老闆最終拍板:“我不管你們公司是大還是小,只要設計出來的我們滿意,價格合適,我們就放心給你做。”這句話讓金操看到希望。

  接下這筆單子後,每個人都格外珍惜這次挑戰。為了讓設計與眾不同,金操和同事們到洗衣店的市場一線瞭解和觀察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查閱了大量資料。最終他們拿出了兩套設計方案:在方案一中,他們將標識以水滴作為創意源點,把水滴組合成“衣”字,突出企業的屬性和獨特識別性;水滴呈花瓣樣的散開,象徵著企業有著無限美好的前景。而在方案二中,他們結合洗衣店的根本屬性,創意性地將風乾的衣服和衣字相結合,設計出的標識易於識別又內涵豐富。加班加點的付出,得到的回報是客戶的滿意。

  抱團當老闆,

  窮學生也能幹大事業

  用心的結果是,每多走一步都是機遇。2010年,金操和龐海洋這些07級的學生即將畢業,學校承諾仍然讓他們免費使用這間教室。

  2010年6月,重慶市政府出臺徵求第八屆中國***重慶***國際園林博覽會吉祥物的公告,“根號二品牌設計坊”格外重視這個機會,仔細檢視客戶的專案要求,苦苦思索:吉祥物要是重慶市整體精神的抽象體現,要有地域特色、還得反映出這個可愛的城市的面貌……終於,根據重慶別稱“山城”設計出了兩個可愛的吉祥物——珊珊和誠誠,選用重慶市市樹黃葛樹、市花山茶花作為設計要素,體現園林核心理念和重慶地域特色,兩個活潑可愛的卡通形象動態十足,象徵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彰顯本屆園博會主題——園林,讓城市更加美好!

  2010年7月,第二屆西部國際動漫節將在重慶舉辦,在學校的支援下,根號二承擔下了本學校展廳的裝修方案。這是他們首次接下的大型展會專案,自5月10日接到參展通知,10個人就進入了非常狀態。先是吵架,七嘴八舌,直到確定下最讓人心悅誠服的方案。從學校湖裡撈上來的鵝卵石,藝術學院用剩的廢紙箱,從學校附近撿的碎木塊,在他們手中,全部成為布展材料,營造出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

  這次布展,這些窮孩子沒花多少錢,卻換來了10萬元的意向訂單。

  接著,一個好訊息傳來,重慶市“颳起了”大力發展微企的政策“旋風”。2010年8月,工作室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9月中旬,公司獲批成立,2010年9月底,“根號二品牌設計坊”變成了公司。10萬元註冊資金中,財政出了4萬,按照相關政策,他們還得到稅收減免和金融支援,3年內工商執照審驗費用全免。

  創意空間,

  微企帶動創業潮

  經過三年多的磨合,大家也逐漸達成了一個共識:抱團創業,就好比西天取經——善良執著的唐僧、精明強幹的孫悟空、熱情率直的豬八戒、忠厚實幹的沙和尚,一起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西天取經成功。對於團隊而言,夥伴之間的團結協作至關重要,無論什麼性格型別的成員,都可以憑藉自己的獨特性格魅力,贏得團隊夥伴的支援。缺了誰,這“經”都取不到。

  2011年,“根號二”半年的業績突破500萬元,純利潤50多萬元,令同行對這些“毛頭孩子”刮目相看。到了2012年,他們的業務已經遍佈深圳、東莞、北京、福建等地,客戶中不乏雀巢公司、上海採瑞化妝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

  他們的成功也帶動了學校的學生的創業熱情,到了2012年,學校傳媒藝術系的影視動畫、環境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產品造型設計、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和電視節目製作等6大專業已經有學生建立的公司和工作室31家。

  金操和他的同事們不羨慕別的同學拿著高薪有車有房,因為他們很享受現在的創業過程,他們的眼光放在未來3年、5年乃至10年後。


  大學生成功創業的故事三

  畢業一年多來,郭高林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大膽創辦自己的蔬菜連鎖超市,再到現在擁有了4家連鎖店的成功創業者,每天獲得1萬多元的營業額是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

  讓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創業,不僅給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也幫助同學王彥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業並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連鎖店共有員工20多人。

  大學畢業,湊錢開店賣菜

  “80後”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學院2007級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

  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在鄭州牧專外面的那條路上,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路兩邊都是賣小吃、賣衣服、賣雜貨的地攤。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裡擺地攤賣起了衣服。姜茵做老闆和銷售,郭高林的任務是進貨。

  “練攤”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在這個過程中,郭高林學會了基本的經營技巧。

  郭高林愛琢磨。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身邊賣菜的雖說生意不錯,但因為零星分散,又沒有品牌,蔬菜的質量、價格、信譽總不能讓一些顧客滿意。“我就琢磨,肉類可以有品牌店,蔬菜為什麼不能打響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開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穀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

  在面臨畢業的那段日子裡,在眾多同學焦頭爛額地忙於找工作的時候,郭高林並沒有慌亂,因為他已決定創辦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學校領取畢業證時,將想法告訴給了好友,結果頓時在年級裡炸開了鍋。大學畢業生賣菜?很多人認為他根本吃不了這個苦。

  郭高林並沒有放棄。“誰說我是3分鐘熱度?一個有夢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最終,郭高林用堅定的決心說服了幾位好友,同學王彥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湊了5萬多元錢作為啟動資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義註冊的“咱地裡”蔬菜自助店在鄭州市馬李莊正式開張。

  開辦四家連鎖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郭高林和好友們開始忙碌起來。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鄭州毛莊、劉莊、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是他們考察好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劉莊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進蔬菜時,他們就直奔劉莊。

  到了之後才發現,這裡批發的蔬菜動輒就是幾千斤,不散批。他們磨破嘴皮子,最後才批了200斤大蔥、幾包大蒜和幾百斤土豆,結果大蔥爛了一屋子,損失了幾十斤,剩下的半個月才賣完。

  “我們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掉頭到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到了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才發現,這裡的蔬菜種類多,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的採購需求。直到現在,我們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裡採購的。”郭高林說。

  那時每天早上5點,郭高林和王彥峰就要爬出熱被窩,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片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他們甚至都不會用收款機,還收過假幣,丟過東西。蔬菜生意對時間的要求很特殊,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裡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淨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凍傷了。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堅持是有難度,但萬事開頭難,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說。

  郭高林和大夥兒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受累,認真做市場調查,虛心向同行和前輩“取經”。

  在幾個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裡”的生意越來越好。走進“咱地裡”蔬菜超市,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品種齊全,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價格低廉。除了蔬菜,店裡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學生熱情的態度,使很多顧客成了回頭客。

  就這樣,“咱地裡”蔬菜自助超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跟小商販比,我們的優勢是菜價便宜、種類多、乾淨、不缺斤短兩;與大超市比,我們的優勢是價位低、離家近。”蔬菜超市在幾個大學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漸走上正軌,並加盟了雙彙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

  那段時間,超市每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他們的贏利非常有限。“創業初期,我們沒打算賺錢,首先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培養客戶群,賺錢是以後的事。”郭高林說。

  隨著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郭高林決定擴大規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鄭東新區成立了第一家分店。這家店面附近,是一個有1000戶人口的住宅小區,一間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業的又一個起點。

  規模擴大了,對新環境的適應、員工素質、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等問題也接踵而來。“新店開業後,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新店的寂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是年輕人。但是,真誠的傾訴和相互安慰、鼓勵,讓我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咬著牙走過來了。”郭高林說。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他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銀製度、招聘培訓制度、採購制度、倉管制度。這些正好是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咱地裡”發展的基礎。

  現在,4家店都已實現贏利,每個月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