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相關論文

  公共政策是政府施行公共管理的工具,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務、從事公共活動過程中“看得見的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下載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論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連續性

  一、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的概念

  在非變革式的發展中,具有良性社會效益的公共政策在未完成自身使命之前,其於不同階段的目標、方法等應保持基本的連續性。公共政策的連續性指“不同階段之間的政策 在目標、手段和效果等維度保持的某種繼承性和一致性。”而公共政策的連續性不僅僅表現在不同階段公共政策內容等方面的繼承性上,也體現在其持續時間的適度性上,更呈現在其一整套公共政策過程 的連貫性上。因此,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即公共政策變動前後的內容、方法等維度脫節;公共政策缺乏階段穩定性;公共政策過程任意中斷。

  ***一***公共政策變動前後脫節

  公共政策變動前後脫節即政策較變動之前的內容、手段等層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打破了某種繼承性。例如湖北蘄春縣關於整治石材產業的政策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2011年,湖北蘄春縣政府為了提升縣裡石材開採企業品質,規定將按照“保大關小”整治原則 對相關企業進行處理。然而,縣政府於2012年又出臺了 “2013年全面關停飾面用石材礦山和石材加工廠”的政策***蘄文辦[2012]85號檔案***,政策變動之後的內容較之前的政策內容明顯脫節:前者是以產業整治為主,而後者以產業取締為主。

  ***二***公共政策階段穩定性缺乏

  公共政策連續性在某種程度上要求公共政策在各階段具有基本的穩定性。公共政策的穩定性指一項公共政策出臺之後,一般都會維持一段時間,直到其所指向的公共政策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階段性的持續穩定是公共政策能夠有效調節社會行為的基礎,離開了公共政策的穩定性,即無連續性可言。廣東省佛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於2011年10月11日釋出樓市調控新政,規定翌日起放寬限購***佛建管[2011]205號***。而此政策公佈不到12小時,即被該局自行取締, 是公共政策缺乏階段穩定性的範例。

  ***三***公共政策過程任意中斷

  政策科學的主流理論認為,公共政策過程是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監控、政策評估與政策終結等階段以及這些階段的連續運動所形成的政策週期。一項公共政策的出臺在沒有明確被取消的情況下,理論上,經過一段時間公示後即進入執行階段。而實際生活中則不然。深圳市交通委聯合交警局於2011年5月26日釋出“從7月1日起禁止安裝有動力裝置的非機動車上路行駛”的通告。6月23日,深圳市五屆人大會第九次會議上,將“禁令”修改為“限令”。到了該“限令”執行之日,有關部門卻沒有開展清查電動車行動,此前頒佈的政策成為一紙空文。

  二、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的危害

  ***一***資源浪費

  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造成了沉澱成本 的虛耗,如公共政策變動前後內容脫節不僅會造成已投入決策資源的浪擲,也會致使公共政策目標群體在各方面的損失:不管新舊政策在目標價值取向上或實現路徑上有多大的相似之處,因時間遷移存在著各種政策變動初始量的不同造成一定變動成本的損耗;隨著公共政策的更替,目標群體需要重新接受、學習新政策,拋棄對舊政策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的投入。新舊政策轉變越大,頻率越高,政策受眾者的學習成本就越高,資源浪費即越嚴重。

  ***二***公共政策的可操作性下降

  公共政策的連續性缺失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政策具體操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公共政策要順利執行,有關部門需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告知政策執行人員與政策物件明確的政策目標、內容等。公共政策在短時間內變動,而變動的相關細則又未及時跟進,此種情況不但會造成政府部門具體執行人員對政策內容等的不解,而且也易使政策目標群體感到疑惑。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

  地方政府公信力即地方政府在施政過程中通過合理地制定政策,有效地履行職責等而獲取公眾信任的能力。而在規範的現代政治生活中,絕大多數公民對地方政府的認識與評價來自於其接觸的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因此,如果地方政府決策嚴謹、政策執行力強,公正、合法、守信,那麼,公眾即會認為這是一個有公信力的政府。反之,公眾則對地方政府持不信任態度,甚至抱有牴觸心理。公眾對地方政府所持的不信任態度會阻礙正常的解決問題方式的產生,發展出各種不正常的社會問題。”

  三、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官員短期任職與晉升錦標賽

  地方政府官員的短期任職與官員為升遷而進行的政策創新是造成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不連續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其領導人大多是上級政府提名推薦的,有的官員任期未滿就因為各種原因被調離原工作崗位,而隨著每屆地方政府官員的變化,其思想和意志以及所關注問題角度也相應轉變,公共政策也隨之產生變化。此外,我國地方政府的“官員晉升錦標賽”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從未停止。官員關心其在“官場”升遷的機遇,而升遷的資本在於官員在執政期間之辦事成績,政策創新便是政績中重要的一類。此種公共政策創新在公共政策決策和終結缺乏制度化渠道的體制內,其生命週期易受到領導者個人對其角色定位認知和執政價值觀的強烈影響,也易於因領導者的變更而終結。   反觀蘄春縣石材行業綜合整治政策,2011年尚是“保大關小”,而2012年則一躍變為“一律關停”,顯然成為了某些官員的政績工程。蘄春縣石材行業綜合整治政策,使全域性性變成了片面性,長遠性變成了短期性,擾亂了市場、社會的原本秩序,降低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破壞了縣域經濟的穩定性。

  ***二***地方政府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自利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在中央利益即全國人民利益面前,地方政府利益必須服從於國家利益。因此,若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忽視了國家利益,公共政策不連續的現象也即隨之產生。

  地方政府作為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之一,其價值取向是指導社會資源進行權威性分配的基本原則。一般情況下,“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個人和組織活動的根本動力因素,其以需求與對需求的滿足為基礎,自利性即利益主體對自我需求滿足的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地方政府的自利具有一定的客觀合理性。但地方政府建立在人民的公意達成和公意授權的基礎上,其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因此,其公利性才是第一位的。自利性從屬於公利性的原則不僅適用於處理地方政府內部事務上,也適用於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關係上。中央利益與地方利益之間有時存在矛盾,這是由於中央領導與地方領導所處的位置、考慮問題的角度、對利益的要求不同所造成的,是兩者在利益總量中為爭取更大份額產生分歧所導致的。然而,國家利益是一國之內的最高利益,在全國人民的公利面前,地方利益成為了一部分人的私利,根據自利性從屬於公利性原則,地方利益應服從國家利益。

  廣東佛山市放寬樓市限購政策“一日遊”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不顧國家利益,違背了從嚴調控房地產,遏制投機和過度投資的國家政策目標造成的。該市有關政府部門為了地方利益試探國家房地產調控之決心的行為,最終成為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的典型。

  ***三***公共政策責任追究主體不明

  公共政策責任追究主體不明是導致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共政策責任追究主體不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國地方政府多數公共政策以集體決策的形式產生,現行法律制度中將組織作為主要的責任主體,因此,除了公共政策失敗引發了重大事故,官員個人一般不承擔公共政策失誤的主要責任或承擔次要的連帶責任;另一方面,在我國公共政策重大責任事故發生後,由行政主管人員負責而不是由行政首長負責。

  深圳市交通委聯合交警局原定於7月1日全面實施的“限電令”在沒有明確取消的情況下成為了一種政策虛設。正是缺乏明確的公共政策失誤責任主體,正是這種集體決策中官員持有的法不責眾的僥倖心理,公共政策連續性問題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執行的漸進式改革土壤裡滋生。

  四、結語

  貫穿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現象始終的一條主線是“人治”的強勢與“法治”的弱勢。傳統公共決策實際上是官僚決策,而現下不論是公共政策變動前後脫節或是公共政策缺乏階段穩定性又或是公共政策過程任意中斷,無不體現“人治”的主導因素。公共政策法治化要求貫徹有限政府與責任政府原則,加強市場主體的社會、道德責任;政府、市場及社會認同善治和共治理念,完善知情權、表達權、結社自由等權益,相應完備資訊公開制度、利益表達機制與非政府組織相關管理規則等。從此種意義上說,公共政策法治化不失為解決公共政策連續性缺失的一劑良方。

  下載篇2

  淺談股利政策主要理論的對比

  一、股利政策定義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東大會或董事會對一切與股利有關的事項,所採取的具有原則性的做法,是關於公司是否發放股利、發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時發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針和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司對其收益進行分配還是留存以用於再投資的策略問題。

  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從狹義方面來說的股利政策就是指探討保留盈餘和普通股股利支付的比例關係問題,即股利發放比率的確定。而廣義的股利政策則包括:股利宣佈日?A確定、股利發放比例的確定、股利發放時的資金籌集等問題。

  二、股利政策理論對比分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學術界對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股利政策與公司股價的市場反應之間的關係,代表觀點有Miller和Modigliani的股利無關論、“一鳥在手”理論,以及稅差理論。20世紀八十年代,股利政策研究焦點集中於股利政策為何會引起股票價格的變化,代表理論有訊號傳遞理論、股利代理理論等。以MM理論為起點,眾多學者對股利政策進行了長期、大量的研究。

  1、MM理論

  股利無關論是由Miller和Modigliani於1961年首先提出的。在一系列嚴格假設的基礎上,他們提出,在投資決策給定的情況下,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對公司的市場價值***或股票價格***不會產生影響。該理論是基於三個嚴格理想的假設:

  ***1***完美的資本市場,具體包含:交易雙方都是價格接受者;資訊對稱,雙方能無成本獲得資訊;不存在股票發行費用和交易費用;利潤分配和留存收益在稅法處理上無差異,投資者資本所得和股利所得無稅收上的差異。

  ***2***理性行為假設,即投資者追求個人財富的最大化,對股利收入和資本利得無偏好。

  ***3***完全確定性,即每一個投資者對每一家公司的投資計劃和收益情況都清楚,沒必要區分股票和債券。投資者不關心公司股利的分配,並且股利的支付比率也不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公司的市場價值***或者股票價格***只由投資決策決定的獲利能力所決定。

  股利無關論是建立在完全市場理論之上的,也被稱為完全市場理論,與實際情況有很大距離。

  ***1***資訊不對稱。MM理論認為投資者和企業經營者資訊對稱,而現實的資本市場並不是這樣子,一般而言,企業的內部人擁有更多的資訊。

  ***2***不存在股票發行費用和交易費用。MM理論假設企業可以無成本地進行外部融資,資本所得可以無成本的轉化為等額的股利收入,而現實情況是市場存在著外部融資成本和交易費用。

  ***3***稅收差異。MM理論假設資本所得和現金股利收入無稅收差異,而實際上現金股利稅率高於資本所得稅率,投資者在二者之間存在偏好。

  ***4***完全確定性。MM理論建立在完全確定性的假設下,實際的資本市場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1963年James E.Water對MM理論提出了質疑,認為公司的股利政策幾乎總會影響到公司的市場價值。MM理論假設前提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成立,因此學術界提出了各種理論進行解釋,通過放寬完全市場的一系列假定下,後來的學者發展出了其他的股利理論,如顧客效應理論、稅差理論、訊號傳遞理論、“一鳥在手”理論和代理理論。

  2、“一鳥在手”理論

  “一鳥在手”理論是最早關於股利政策研究的理論,由Gordon於1963年提出,認為投資者更偏好於現金股利。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投資者認為獲得現金股利比留存收益所帶來的未來收入更加可靠,對於風險厭惡型投資者而言,更願意得到實實在在的現金股利,也不願意等待留存收益在將來所帶來的更大的價值增值,因為通過留存收益在投資獲得收益的不確定性要高於支付股利所得收益的不確定性。簡言之,該理論認為“一鳥在手,強於兩鳥在林”。因此,隨著公司股利支付率的提高,公司股利支付的越多,其股價就越高,公司價值因此也會上升。反之,當公司降低其股利支付率時,其股價就會降低,公司的價值也會降低。

  “一鳥在手”理論以投資者的心理為研究出發點,得出股利支付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強調了公司支付股利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廣為接受。但其也存在侷限性:第一,混靖了股利政策和投資決策對股價的影響。留存收益在投資形成的收益和風險主要是由投資決策決定的,而不是股利政策所決定。第二,該理論並沒有量化股利政策對股價變動的影響,只是停留在定性描述。

  3、稅差理論

  該理論在MM理論基礎之上,放寬無稅收假設之後形成的,最早由Brennan***1970***提出,認為發放現金股利的公司必須有一個更高的稅前收益,才可抵消因股利發放所導致的不利影響,公司最好的股利政策就是不發放股利。公司分配股利的比率越高,股東股利收益稅收負擔會明顯高於資本利得稅負,因此,企業應該?取低現金股利比率的分配政策,以此提高留存收益再投資的比率,通過延遲資本利得收益而延遲繳納所得稅,使得股東在實現未來的資本利得中享受稅收節省。如果公司發放現金股利,那麼就會導致公司價值的下降,降低股東的稅後收益。

  在資本利得稅較低時,稅差理論基本成立,但該理論仍然與實際情況有偏差,因為現實中普遍存在著公司發放股利、上市公司也重視股利政策的現象,因此,稅差理論有其侷限性。

  4、訊號傳遞理論

  訊號傳遞理論是在放鬆了MM理論資訊對稱假設的基礎上形成的。該理論試圖解釋企業為什麼利用股利政策而不是其他更低成本的方式來向投資者傳遞公司前景的資訊。認為公司的經理層和外部投資者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經理層佔有更多關於公司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等方資訊。因此,可以認為股利政策是一種傳遞資訊的機制,投資者可以據此作出對該公司的投資判斷。Miller,Merton和Kevin Rock認為在理性預期的市場中,投資者可以根據股利宣告的內容推測出無法直接看到的東西。如果公司的發展前景良好、未來盈利即將大增,管理層就會通過增加股利的方式將利好訊息傳遞給外部投資者和潛在的投資者;反之,當公司的未來盈利前景不被看好時,管理層通過維持現有股利水平,甚至降低該股利水平,將該不利預期和資訊傳遞給外部投資者和潛在投資者。股利政策所傳遞的訊號,以及投資者對其解讀將影響其對股票價值投資的判斷,最終引起股價的調整,高的股利支付水平將引起股價上漲,反之則股價下跌。

  該理論將資訊不對稱引入股利政策研究中,突破了以往研究的資訊對稱的假定,為解釋股利是否具有資訊含量提供了一個基本分析邏輯。但該理論也有侷限性:一、對於股利政策是否一定向股東和投資者傳遞了資訊的認識,學界並不一致;二、某些行業的股利支付水平低並非是由於前景不佳,可能是由於其需要保留盈餘來支援其高速發展造成的,以該理論解釋,可能會對其價值做出相反的判斷。

  三、歸納和總結

  基於經典的MM股利無關論,通過考察不同導致資本市場不完善的因素,包括稅收差異、代理成本、資訊不對稱,甚至是心理與行為因素,有關企業支付股利動機的研究形成了很多股利理論,上表就是對這些理論的研究側重點的歸納與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