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相關論文範文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於調整和規範社會利益結構,以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有利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

  摘要:

  公共政策作為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價值分配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通過選擇行為來完成利益協調和實現一定目標的過程,它必須遵循公平原則,而公平原則的正當性是以公共事務為前提的,以全體公民獲利為目標的。因而,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應該具有公共性。

  關鍵詞:公共政策;公共性;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

  政策背景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大國,我國也是世界第一大產量大國,而在農業作物中,受氣候、水利條件的限制,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的傳統糧食作物的增產潛力已如強弩之末。

  與傳統農作物相比,馬鈴薯的適應性和增產潛力巨大。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世界第一,在有“中國馬鈴薯之鄉”美譽的甘肅省定西市,馬鈴薯產業是其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定西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地位。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對保障定西糧食增產、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優化定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我國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都不高,用於生產薯條、薯片、薯泥等高檔食品的馬鈴薯大都依賴進口。過少的優質種薯制約了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制約了定西當地經濟的發展。現在,發達國家脫毒種薯的推廣率達到了90%,而我國才20%。這也從側面說明,馬鈴薯在我國有巨大的增產潛力。有資料顯示,通過我們國家這幾年的高產建立,馬鈴薯的高產潛力已經完全顯現出來了,只要用上合適的脫毒種薯,我國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水平是不成問題的。但是,脫毒種薯繁育投資大、回收期長、價位高,農民難以接受。定西馬鈴薯良種普及率雖然已達到61%,但經過脫毒的商品種薯供種面積還不到10萬畝,供種率只有8%。為提高良種普及率,2008年,甘肅省財政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實施馬鈴薯良種推廣補貼試點專案,補貼面積3.3萬畝,每畝補貼150元。但因地方財政困難,進一步擴大補貼規模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2010年國家將馬鈴薯納入良種補貼範圍。

  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共性

  由以上政策制定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政策的出臺伴隨著很對社會公共問題,只有存在問題,才會出現相關政策去解決問題。從本質上看,公共政策是公共權力機關經由政治過程所選擇和制定的為解決公共問題、達成公共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價值分配過程中所制定的引導規範有關機構團體及個人行為的準則。公共政策的本質在於其公共性,這可以從很多方面表現出來。

  一、 從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來看

  公共政策作為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價值分配的過程,實際上是政府通過選擇行為來完成利益協調和實現一定目標的過程,它必須遵循公平原則,而公平原則的正當性是以公共事務為前提的,以全體公民獲利為目標的。因而,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應該具有公共性。

  就拿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來說,因為廣大的農民群眾需要這樣一個政策去支撐他們的產業,無論是在種植過程還是後期加工過程,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農民可以自己解決的,但有些卻是需要政府出面去為他們排憂解難的。政府的政策支援無疑會大大減少他們生產過程中的阻力,農民的目的是增收,而對於政府來說,必然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使農民增收。

  二、 從公共政策的目標取向看

  公共政策是為了解決某一或某些社會公共問題而制定的,目的是實現一定的目標或達到一定的狀態,因而具有明確的方向性。不管任何性質的政策,其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維護和實現統治階級的利益。政府作為公共政策的主體,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必須實施社會管理職能,根據社會發展的情況,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發展科技文化事業。只有通過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積極化解各種利益矛盾,努力創造和諧穩定的政治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制定的各種政策在維護統治階級政治統治的前提下,也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公共政策的目標取向具有鮮明的公共性特徵。

  從馬鈴薯良種補貼的政策制定上來看,社會公共問題只有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才能進入政府的議事日程,上升為政策問題。政府在決策過程中,要樹立民本思想,體恤民意,瞭解民情,建立政府與公眾溝通協調的平臺,疏通民意輸入管道,保證公眾的利益訴求能夠快速、有效地傳輸到政策制定系統。根據公眾的利益訴求發現政策問題,確立政策目標,設計政策方案。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資訊要儘可能公開,為公眾積極參與創造條件。

  三、 從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來看

  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是保證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內在要求。公共政策是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

  的本質屬性。公共政策作為公共利益有效配置的權威性手段,其公共性需要最終落實到公共利益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是經濟活動的主體,公民經由各種政策參與途徑表達自身的利益要求,是對政策體系制定公共政策進行選擇的一種行為。隨著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呈現出多元化、複雜化和理性化的趨勢,不同社會力量的政治參與越來越表現為圍繞具體公共政策和利益調節問題的相互協商、相互妥協以及相互制衡,也就是說,社會公共資源的配置一般不通過階級鬥爭的方式,而是通過制度建設和政策的完善來解決。

  縱觀馬鈴薯產業的政策制定,政府正在尋找這樣一個調節方式來保障農民的利益,這是公眾利益的需求,也是公共政策公共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霍海燕;吳勇 公共政策本質初探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7年04期.

  [2]鄒建鋒 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質與價值 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3]張學彪 我國良種推廣補貼政策分析 中國農業科學院.

  [4]尚勳武 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應儘早啟動 人民政協報 2012年4月2日.

  篇2

  試談公共政策價值理念

  摘要:本文認為,以人為本是新時期我國公共政策的核心價值取向,它是對“以物為中心”的反思、揚棄和超越,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決策目標人性化,決策程式民主化,決策主體群眾化,彰顯公共利益價值,弘揚公平原則,探索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都是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以人為本,公共政策,價值取向

  改革之初,為了抓住機遇促進發展,我國公共政策採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一政策取向打破了“大鍋飯”、“平均主義”的僵死局面,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使我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同時也使得自然生態矛盾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係極不諧調。這些衝突和矛盾是公共政策在社會全面改革和轉型過程中的價值偏頗的集中體現。面對改革開放程序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公共政策的人本價值取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第一次把以人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心價值的地位,明確了我國公共政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我國公共政策人本取向的理論與現實依據

  第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馬克思主義哲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人是世界之“本”,認為人是世界的本質和終極本質;人是價值之“本”,認為人是世界上最有價值意義的生命存在;人是歷史之“本”,認為歷史是人的活動史,人是歷史的主體,人類創造並主導著歷史。

  第二,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價值理念,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同心協心、共同奮鬥,我國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第

  一、第二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其實,這種小康只解決了人民的物質層面的需求,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而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僅僅滿足了人民的物質方面的要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在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又要以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目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第三,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價值取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置於首位,強調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把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公共政策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我國的公共政策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願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四,公共政策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國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的內涵就是要讓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係融洽、協調,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幫助,氣氛良好。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這一過渡和變革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極化、利益差別顯性化、利益矛盾尖銳化。在這樣一個不穩定的特定狀態下,如何有效整合社會各成員、各階層、各利益群體、各地區之間的利益關係,實現社會和諧,關鍵在於我國公共政策秉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以物為中心”的公共政策的弊端

  第一,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目前,無論從人均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城鄉勞動生產率、工農技術裝備水平等經濟差距看,還是從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差距看,我國城鄉差距都很大,並且呈現出繼續擴大的趨勢。衡量城鄉差距是否適度的標尺,通常是基尼係數。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我國城鎮居民基尼係數和農村居民基尼係數均在波動中呈現擴大的趨勢。1990年,我國農村居民基尼係數為0.31,城鎮居民基尼係數為0.23;到2002年,我國農村居民的基尼係數上升到0.365,城鎮居民的基尼係數為0.32,從中可以看出擴大的趨勢是十分明顯的。

  第二,地區差距不斷擴大。我國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實現了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但由於自然稟賦、歷史基礎、區位條件、政策取向等種種差異,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仍然是不平衡的,地區差距不斷擴大。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間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在不斷擴大;東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也明顯擴大;東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也在拉大。

  第三,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失衡。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與市場機制作用的強化,社會公眾的利益正在分化,有些人成為市場化的正收益者,有些人則成為市場化的負收益者。因此市場機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優,但無法矯正由自身引起的不同利益群體利益失衡,具體表現為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利益失衡。在現實中,強勢利益群體已經結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團體,有能力利用各種資源,以各種形式訴求自身利益,影響公共政策制定。有些強勢利益集團在某些地方政府決策中甚至會影響政府,使得政府決策向強勢利益集團偏向。但另一方面,弱勢群體自身既沒有資源,也沒有能力利用資源,缺少有效途徑和渠道來訴求利益,他們在公共政策過程中往往被邊緣化。弱勢群體本來在市場機制過程中利益已經受損,而其利益訴求在某些公共政策過程中又不能得到反映,因此社會利益格局愈發失衡。

  人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體應用

  ***一***建立“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決策機制

  公共決策要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健全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方面:首先,決策目標人性化。決策目標人性化就是決策目標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而且也要滿足人民的社會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種需求,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把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利益作為公共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使人民不斷獲得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為人民群眾造福。

  其次,決策程式民主化。決策程式民主化,是公共決策以人為本的關鍵之所在。所謂決策程式民主化,就是在整個決策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全體決策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正確決策。無數的事實證明,凡是堅持以人為本,按民主集中制進行的決策,決策方案一般來講是正確的或比較正確的,即使有了缺點或錯誤也比較容易發現和糾正;而凡是搞家長制、“一言堂”、個人專斷所作出的決策,由於沒有決策的民主化,決策的原材料不足,資訊不夠,決策過程簡單,缺乏科學可靠的依據,主觀隨意性大,根本談不上科學,決策失誤就在所難免。

  再次,決策主體群眾化。長期以來,我國公共決策一直實行“精英”決策模式,公共決策由少數人操縱,而普通人民群眾被拒之門外。這種不民主的決策作風,必然導致決策失誤。所以,公共決策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決策中的主觀主義、唯意志論、獨斷專行的作風;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筆者強調人民群眾是決策的主體,並不是否定領導者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在決策中的“拍板定案”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我們只是想通過強調人民群眾在決策中的主體地位,使領導者在深入瞭解民情、廣泛集中民智的基礎上作出的公共決策能充分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構建“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這就意味著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時,都必須把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人民群眾的權利作為根本前提。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顯公共利益取向。公共政策作為對社會利益的權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會利益,從而決定了公共政策必須反映大多數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許多學者都將公共政策的目標導向定位於公共利益的實現,認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和邏輯起點,是公共政策的本質與歸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對於公共政策應該與公共利益還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將選擇公共利益。”堅持公共利益取向,就是制定公共政策必須反映、綜合、表達絕大多數人們的利益,滿足絕大多數人們的利益需要,必須從維護和謀取人民的利益出發。只有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接受,才能調動人民群眾執行政策的熱情,才能維護社會穩定,才有利於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其次,探索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將更加重視人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作用,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民主基礎上通過充分討論來完成政策制定過程。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公民的獨立自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斷增強。一方面,探索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組織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訓練、基層意見蒐集法、聽證制度和網上公開徵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入口網站、個別接觸、輿論擴散、集體推動、遊說工作等政策參與渠道。

  ***三***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應弘揚公平原則

  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公共政策是實現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代內公平,即當代人之間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階層之層、不同地域之間在機會選擇和成果佔有上差別懸殊和兩極分化現象,尤其把消除貧困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二是代際公平,即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公平強調,人類賴於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所以,當代人不要為自己的發展和需要而掠奪式地使用資源,從而損害後代人發展和需要的條件,要給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權利。因此,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要在其目標取向上做到:以橫向的代內公平,促進經濟社會現實的發展;以縱向的代際公平保障經濟社會未來不間斷的發展。公共政策要以立體公平為目標,促進和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映.地區差距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雲南社會科學,2004

  2.文力.多元利益集團下的社會均衡[J].中國改革,2005

  3.趙爾奎,佔紹文.構建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J].理論觀察,2006

  4.潘爾春.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以人為本”[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5.吳湘玲.縮小我國城鄉不合理差距的公共政策分析[J].科學社會主義,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