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級政治論文免費參考

  目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思想政治在整個初中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對幼兒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

  摘 要:家庭對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作為其最重要功能之一,對幼兒思想品德的成長起著最基礎的、持久的影響。重視家庭教育,對幼兒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有著深遠影響。鑑於此,本文從家庭教育的內涵、幼兒思想品德特點及其與家庭教育的關係的分析著手,再以我國學者趙忠心的家庭教育諸要素觀點為劃分維度,進一步分析得出家庭教育各構成要素對幼兒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為以後的幼兒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思想品德;影響

  1、家庭教育及其與幼兒思想品德教育的關係

  學者趙忠心在《家庭教育學》中的定義 :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也主要是父母,對家中年幼者也就是子女的教育和影響。筆者認為,家庭教育比較完整的涵義是指其並非僅指家長對孩子有什麼要求和規範,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語言、環境等綜合因素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過程。

  關於思想品德的內涵,一般表述為 :“個體在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思想體系指導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規範行動時,集中表現在個體身上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綜合。”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思想品德認識、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思想品德行為,簡稱知、情、意、行。

  弗洛伊德認為,嬰幼兒期的生活經驗是構成個人人格的主要因素,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最重要的階段。幼兒期的人格發展奠定了個人一生髮展的基礎。而人在幼兒時期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響最為深遠,是所有教育中最具有奠基性的教育,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則相對較弱。家庭教育的重點首先就體現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要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

  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在內容上應側重於對孩子愛國主義情感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傳統美德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及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本文從家庭教育對幼兒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這一角度分析,認為幼兒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指通過家庭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以及家長自身素質等家庭教育各構成要素對幼兒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有著直接地、持久地、深刻地、潛移默化地影響的活動。

  2、幼兒思想品德形成中家庭教育的影響

  幼兒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目標,家庭教育也是幼兒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之一。下文將從我國學者趙忠心劃分的家庭教育的各構成要素的角度來論述家庭教育對幼兒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和影響。

  2.1、家長***主要指父母及養育者***的自身素質,包括言行舉止、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等

  ***1*** 家長的言行舉止 : 由於家長在家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其對幼兒的影響力是重大的,在幼兒學前階段尤為如此。這是由幼兒人腦和心理髮育的規律所確定的。幼兒期的人腦和心理髮育會出現兩個高潮期,在此期間,幼兒對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模仿能力也出現兩個高潮期。而伴隨著幼兒接受、模仿力強的這一特點,家長又是與幼兒的親密關係,家庭是幼兒成長的首要場所,父母是幼兒一生中最初的教師,父母所扮演的具有權威性的角色以及父母幼兒之間血緣關係的維繫,幼兒對家長的依戀情緒,使得幼兒會不自覺的模仿家長的各種行為舉動,所以在一個家庭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成長中的幼兒,決定了家長必然成為幼兒的第一教育者的角色。在幼兒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應符合社會品德規範,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榜樣。

  ***2*** 家長的文化素質 :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 , 內在的基本品質 , 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 , 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 , 水平和個性特點。文化素質是其他一切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其餘各方面素質的工具性組成部分。教育者的文化素質對幼兒的品德具有重要影響。家長的文化素質高,就具有較為正確的教育觀念,能較為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對人才思想品德素質的要求,重視幼兒幼兒期的思想品德教育,選擇合適的家庭教育內容;家長的文化素質高,就能具有較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及較強的教育能力,通常能正確處理家庭成員間的關係,順應幼兒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傾向於採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家長的文化素質高,就能較好地組織家庭生活,有良好的親子關係,能為幼兒幼兒期的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創設良好的家庭氣氛,所以也就有利於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順利進行,形成積極健康的心態和良好品德。當然,家長的文化素質與幼兒品德面貌並不是絕對正相關關係。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品德形成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長文化素質只是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的外在因素之一,而這個有利因素是否能真實地發揮積極作用,還需要家長有較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和較強的教育素質。不過,總的看來,家長的文化素質同幼兒幼兒期的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還是密切相關,家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會有利於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有利於家庭教育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功能實現。

  ***3*** 家長的思想品德素質 : 家長的思想道品素質主要是指生活中家長在思想品德上的造詣,其中包括家長對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的認知以及思想品德行為等方面。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與品德形成是人們在社會交往的實踐活動中實現的,而作為社會初級群體的家庭,是幼兒出生後進行社會交往的第一個環境,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是幼兒最先交往的物件。因此,幼兒在與其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認知模仿、內化機制,形成最初的思想品德意識和思想品德行為。而且年幼的幼兒的思想意比較單純,行為習慣還未定型,再加之其在生活上與心理上對家長存在特殊的依戀和愛慕,家長很容易成為幼兒的權威。家長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用思想品德標判斷無論是正確或錯誤,幼兒往往都會作為積極的東西加以肯定並學習模仿,最終化為思想品德品質。所以家長是幼兒的榜樣,其思想品德素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引領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和品德發展的方向。同時,家長的思想品德素質也決定著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影響著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目標和方向。

  2.2、家長對幼兒的態度,包括家長對幼兒的關愛程度和教育方式、家長對幼兒的期望

  在家庭教育中,幼兒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家長教育態度的影響,更鮮明的體現為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兩個方面。教育內容是指教育者為促使“受教育者”實現社會性的轉化而對其開展的教育影響。教育方式則是教育者為了達至教育目標而採取的教育的方法策略。如果說正確的教育觀念把握了教育的正確方向,那麼正確的教育內容就是為朝著這個正確的方向前行而揚起的風帆,而教育方式就是推進教育發展的舵手。

  ***1*** 家庭教育內容 : 家庭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教育學,包含各個方面的內容。就目前而言,家庭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對孩子身體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智力發展教育三個方面。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中心內容,其他兩個方面的教育內容,能夠更好的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的形成與提升。合理的選擇家庭教育的內容,安排家庭教育各內容的比重,能夠促進幼兒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反之,則會對此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除了傳統的受到公認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教育者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更強調開放性、時代性的內容:如關注社會公益、集體主義思想、勞動光榮等內容,為幼兒參與社會生活打下良好品德基礎。

  ***2*** 家庭教育方式 : 家長的教育觀念只有轉化為家長的教育方式、教育期望等外顯形態的傳遞,才有可能對幼兒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品德形成產生影響。家庭教育方式是家長作為教育者將家庭的教育內容合理的傳輸給孩子的方式與策略。面對教育過程中受教者與教育者這一主要矛盾,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方式過於簡單粗暴,往往會影響受教者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為了給幼兒提供正確的教育內容,促進他們思想品德的形成與提升,作為教育者的家長應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掌握有效的教育手段與方式,給予幼兒正確的教育。培養幼兒終生受用的品質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標,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對這一目標的達成,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由於環境和條件尤其是家長的素質不同,具體方式方法的選擇和實際運用有所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將會不同。從客觀效果而言,積極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從教育的規律和幼兒的接受能力出發,以愛為先導,堅持正面啟發、表揚鼓勵為主,以情感的關懷、精神的鼓勵、透徹的道理相結合。並聽其言、觀其行,循循善誘,堅持到底,抓出成效。

  2.3、家庭生活環境,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家庭經濟生活狀況、家庭生活方式

  ***1*** 家庭成員關係 : 家庭成員關係指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其中的夫妻關係 *** 父母間的關係 *** 與親子關係 *** 雙親與子女的關係 *** 是家庭人際關係的核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如何,會直接影響家庭氣氛以及家庭穩固程度,影響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從而制約子女的思想品德社會化發展與品德形成。家庭成員關係良好尤其是父母關係良好,父母之間可以根據幼兒的特點,切磋最佳的教育方式,還可以在教育方式上優勢互補,以減少教育的盲目性,從而促進幼兒思想品德向理想方向發展。反之,如果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緊張失調,那麼就會影響良好家庭氛圍的形成,給家庭成員尤其是幼兒帶來很大的不幸。家庭人際關係緊張,會對幼兒造成心理壓力,易使他們產生焦慮、緊張、挫折感、不安全感、自卑感等消極情緒,影響幼兒思想品德的積極塑造和主動內化。

  ***2*** 家庭結構 : 家庭結構的含義是“在家庭中家庭人員中的構成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影響的狀態,和因為家庭成員的不同配合及組織的關係而形成的聯絡模式”。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家庭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結構形式。如按照家庭規模可以將家庭結構分為小家庭 *** 核心家庭 ***和大家庭 *** 主幹、聯合家庭 ***。據調查,在我國現階段,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為核心家庭,其次是主幹家庭。

  家庭結構的型別不同對幼兒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必然產生的,不同家庭結構型別所對幼兒產生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相互交錯的。如在家庭教育上,核心家庭中要注意對幼兒自主性,互助性的品德培養,主幹家庭更應多關注有關隔代教養的問題。家庭結構的差異確實可能會對兒童的道德社會化發展與品德形成產生不同的影響,但它並不必然直接導致兒童道德社會化方向、水平的差異及品德表現的差異。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的各構成要素都對幼兒的思想品德形成產生著或多或少的影響,影響的側重不同,方向性也有所差別。本文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性考察在家庭教育影響下幼兒思想品德的形成,為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考察如何使得家庭教育諸要素對幼兒思想品德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 . 教育》[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0.

  [2] 吳奇程,袁元 . 家庭教育學 *** 第二版 ***[M]. 廣州 :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3] 趙忠心 . 家庭教育學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4] 趙忠心 . 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J]. 河北教育,2005.***12***.

  [5] 李阿盈 .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D]. 無錫:江南大學,2008.

  [6] 馬曉 . 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德育的影響 [D]. 煙臺:魯東大學,2014.

  [7] 李文麗 .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及其機制研究 [D]. 海口:海南大學,2011.

  [8]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 關注幼兒父母的教育素質對問題家庭進行社會干預 [R]. 專題研究報告,2003.

  篇2

  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

  初中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道德基本理論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覺悟,指導學生的實際行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是知、信、行的統一。宗旨是行動,即:實效。下面就幾年初三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聯絡實際用辯證的觀點引導學生走出思想認識的誤區,達到實效。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利用青少年知識的侷限性和認識問題的片面性,宣揚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否定我國的社會主義方向,他們脫離我們國家的國情,簡單地進行攀比,造成有些學生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和錯覺,認為我國什麼都不行,西方資本主義國傢什麼都好,崇拜洋產品。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第一課,從理論和事實上系統地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這樣進行教學的:用縱橫兩方面的對比,使學生能用辨證的觀點分析我國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走出思想認識的誤區。

  ***一***縱比:就是從我國建國到現在40多年的發展變化比。教材用大量事實論述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我國經過40多年的建設,發展成為初步比較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學生相信了我們國家自己的力量,並激勵學生決心把我國建設得更好。

  ***二***橫比:就是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從建國史和生產力進步史比。1、從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建國史來比,西方某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時期算起經歷了大約400多年的時間,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1949年算起,才不過40多年,資本主義這400年的發展靠的是剝削、掠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眾多國家,其中也靠的是對中國侵略,掠奪了一個世紀,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所賴以建立的基礎卻是被這些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掠奪得貧窮無比,災難深重的舊中國。這樣一比,學生認清了帝國主義的本質,激起了氣憤之情,防止了盲目崇外。

  2、教材用事例分析了我國生產力發展和西方生產力的差距,教材指出:“我國農業生產率低下,許多農村裡,基本上還是用鋤頭、鐮刀,犁耙極簡陋的工具和畜力進行耕作。我國農業勞動力大約是美國的100倍,而生產的糧食卻跟他們差不多,工業上,我國紡織廠裡,一些三、四十年代的紡紗機還轉”。要想改變這種落後的現狀就得靠科技,科技又靠的是人才,人才靠的是每一位同學,現在我國人民科學文化總體水平不高,所以,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刻不容緩的。這樣一橫比,就幫助學生在瞭解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樹立了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而學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學生產生了壓力,學習上產生了動力。通過辯證分析,縱橫對比,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達到了教育的實效。

  二、利用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的實效性。中學生是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在初中學生中,由於共同的心理特徵、生活方式、共同的活動環境,使他們對某些問題表現出相同的關注和熱情,這些問題就是學生中的熱點問題。

  ***一***如何看待金錢的問題。

  由於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正面臨著劇烈震盪和深刻變革,由於市場經濟的正確導向乏力,社會道德生活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無序、滑坡,某些人的行為出現了失範,有些人為追逐金錢而不擇手段,認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錢能買文憑,犯了法可以拿錢去保,有錢能使鬼推磨……敗壞了社會風氣,甚至損害了民族氣節。初三政治教材第四課《重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課用理論和事實透徹地分析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及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用道德做為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同時,對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道德標準。通過學習,幫助學生認清了拜金主義的危害及社會存在的各種消極現象,培養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二***怎樣看待改革開放這個問題。

  初三學生大多十四、五歲,生長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的新思想、新觀念,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在改革開放中,社會上的陳腐舊觀念,保守思想也影響了他們。有的人對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制度有些懷疑,還有的人認為開放後我國的錢都叫外國人掙去了。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第一課從理論和實踐上對這兩個問題分析得很清楚。第一,改革是否改變了社會制度,教材用小崗農民改革的成功和首鋼改革經驗的事實來說明了改革的正確性,通過對我國舊的體制弊端的分析,證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使學生真正認識到了,不改革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沒有出路,不改革,社會主義事業有被葬送的危險,改革不是動搖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的前提下,使各種具體制度和具體管理形式逐步完善,適應生產力發展,這樣做,恰恰是為了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第二,對外開放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詳細地敘述了什麼是對外開放及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使學生真正理解了列寧這段話的真正涵義:“資本主義得到的將是多餘的利潤,這種多餘的東西由它去吧,我們所得到的將是最主要的東西,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就一定能夠鞏固起來,在經濟上戰勝資本主義”,澄清了學生的認識。通過教學,提高了學生分辯是非識別善、惡、美、醜的能力,把握住了學生思想脈搏,使政治課發揮實際效應。

  三、解開思想疑點,引導激發學生走好人生之路。

  學習——認識——實踐——落實。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教育的一系列過程,要使學生實現由“知”到“行”的飛躍,存在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信”,有些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持懷疑態度,甚至產生逆反心理,認為書本上的例子都是唱高調,書中的道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就是思想政治課的疑點,要認真分析產生疑點的原因,再找出實際可行的解決辦法,分析原因有二:第一,少數中學生受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誤解,在實際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兩手抓,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解開疑點,達到信。第二,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一些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如社會上的某些腐敗現象,以權謀私、損公肥私等也毒害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思想政治課要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道理引導教育學生走出誤區、相信教材、相信真理,激發學生走好人生的正確之路。總之,思想政治課,要想達到教學教育的目的,必須從學生的認識實際出發,解決好學生的疑點、難點問題,教育學生用辨證的觀點看問題,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正確方向,提高學生的免疫能力,做到知、行統一,實際中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