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最新政治論文

  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飛翔,不再是夢想

  【摘要】曾有人說:“教師的工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陽。”是啊,我們今天的一切工作,不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一個輝煌的未來嗎?學生有優有差,參差不齊。優生讓師喜,差生讓師憂。久而久之,老師心理就會失衡,偏向優生,忽略差生。其實,學困生更需要老師的加倍關注和愛護。學困生只是某方面落後於其他學生,但也造成了他們在心理上充滿著自尊與自卑的矛盾。其自尊常以不容忍別人輕視的扭曲狀態出現,其自卑卻是真正悲哀的自卑。所以,老師不能對他們動輒挖苦諷刺,甚至處罰。教育家陶行知曾語重心長地講:“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因此那樣做非但不能促進他們,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實踐證明,只有對他們的缺點採取寬容的態度,尊重愛護他們,讓他們覺得有自尊;激發他們的鬥志,樹立遠大的志向,使他們奮發向上。這樣才能使學困生也擁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關鍵詞】班主任;學困生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0-0111-01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已深深地感覺到,只有關心學困生、愛護學困生,以誠相待、以心相交,深入學困生內心,做學困生的良師益友,學困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拋卻自卑,找回自信,樹立志向,奮發圖強,成為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

  一、瞭解學困生,關注學困生

  學困生對生活缺乏自覺性,對學習缺乏自信心,做事隨便馬虎,以玩為主,不懂也不問。而且少與人交往,自我封閉。如何才能使他們脫困呢?我苦思冥想。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豁然開朗,不瞭解成因,怎樣有法?我試著和他們溝通,想了解情況,可他們寡言少語,不願向我敞開心扉。我失敗了。我想,直來不行,何不轉個彎。我避開學生去家訪,從家長那裡先了解學生的一切情況,想好方法,再去與學生交談。慢慢地,學生願意和我交流了。就拿我班的楊朝陽同學來說吧,他其實是個聰明的學生,只是父母沒文化,又沒有工作,經常打麻將,對他的學習不管不問。他回家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即使出去玩一天,父母也不過問。這樣,他失去了學習的勁頭,跑出去玩,上網咖、遊戲室,動不動就和他人打架,養成了一身壞習氣。我瞭解情況後,對他說:“我可以幫你,使你的父母重視你的學習,關心你,給你一個好環境。但你能重新振作起來,拋掉壞習慣,努力再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嗎?”他沉默了許久,堅毅地抬起頭,望著我說:“能。”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誇道:“不愧是個男子漢。”我去他家了五次,終於改變了他父母的想法做法。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他現在又是一名優秀的學生了,而且還當了英語學習委員。

  就這樣,我經常與他們推心置腹地交談,瞭解他們的一切行為活動,並及時抑制他們的錯誤思想,鼓勵他們認真對待學習和生活。課堂上,我注意觀察學生,及時捕捉他們的喜怒哀樂,正確調控他們的情緒,用相信人、發展人的眼光看待他們。我與他們成了知心朋友,無話不談,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二、學會寬容和欣賞學困生

  林則徐曾說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於仞,無欲則剛。”寬容是溝通、融洽情感的潤滑劑,是撫平人們心中的傷痛,消除隔閡,打通永恆的友愛之門的鑰匙。理解學困生,寬容學困生,是老師應該具有的最起碼的道德。被別人欣賞是每個人都期望的,特別是學困生。欣賞如同和煦的陽光,能使瀕於枯萎的小樹苗重現生機,能使學困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健康成長。學困生心理自卑,對學習沒有信心,作為教師不能鄙棄他們,應分析原因,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極細小的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因為他們往往更缺乏別人的欣賞。課文背錯了,詞語寫錯了,教師首先應欣賞他們不怕錯的精神,再對他們說:“下次還請你,老師相信你能成功。”對他們的錯,要用寬容的心對待,不能緊盯錯處,大聲呵斥:“怎麼錯這麼多?你真笨。”應該肯定他們的正確之處,加以表揚。他們就會喜滋滋地改錯,加倍努力。作為教師應該在欣賞中捕捉學困生思維的火花,在欣賞中幫助學困生改正錯誤,與學困生共同成長。

  三、愛學困生,激勵學困生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們才可以教育孩子。”有人把師愛說成是教育的橋樑,有人把師愛說成是照亮學生的蠟燭,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應該出於誠,傳於神,言於情,止於理,應該無時不在,無處不滲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班主任要真心實意地愛學困生,要像母親熱愛孩子一樣無私,像父親熱愛兒子一樣嚴格而慈祥,像戰士熱愛祖國一樣忠誠,像兄長熱愛弟弟一樣寬厚,像姐姐愛妹妹一樣溫柔又體貼,像哲學家熱愛真理一樣執著而痴迷。比如我班的童雨寬同學,學習全班倒數第一,次次考試不及格,他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我經常找他談心,瞭解他學習上的困難,明確地對他說:“你有困難就找我,哪怕是一個不會寫的字。”最開始他不來找我,我就主動找他,看見寫錯的字,拼錯的字音,組錯的詞,就及時幫他糾正過來。看見他做對的地方,就送上一句鼓勵的話。沒過多久,他就主動來請教我這問題那問題。我問他:“你怎麼主動來了?”他笑著說:“老師,我也想成為優等生啊!你看我的作業,正確率越來越高,第二次考試比第一次考試足足多了24分。”自此,他一有困難就找我,我也經常問問他的情況。一分付出一分收穫,期末考試他居然考了79.5分,進步了4名。

  泰戈爾說過:“激情,是鼓滿船帆的風,沒有風,帆船就無法航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激情。因為沒有激情,做事就缺乏動力,成功的機會也就很小了。學困生同樣也有激情,只是因為他們很少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一次次的挫折又使他們的心理產生障礙,失去了進取心,因而激情就暫時沒被調動起來。如果老師為其創造一些“成功”的機會,就能夠喚起他們激情。激情一旦被喚起,他們就會像雨後的竹筍茁壯成長。我經常為學困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如讓善於表演的同學表演小品、課本劇、唱歌等,讓字寫得好的同學參加書法比賽,使他們一顯身手,體驗成功,找回自尊;任命他們可以勝任的班幹部職務,來滿足其成就心理。這樣,使他們覺得老師和同學都很重視他們,他們就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上進的激情,促使其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學習搞好。喚起學困生的激情就等於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就像帆船鼓足了風,可以奮發向前了。

  作為一名班主任,只有全心全意為學困生著想,瞭解他們的情況,寬容他們的錯誤,欣賞他們的優點,愛護他們,激勵他們,才能使他們拋卻自卑,擁有自信,發奮努力,成為優秀的學生。

  篇二

  從夢想到現實

  一、目標是焦點解決晤談的主軸

  設定目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經常在做此事。Dorner[1]曾說:“我們總是想著做些什麼行動來完成我們的目標,或是避免與預防我們不想要發生的一切。當我們在形成目標時,這些目標就成為問題解決的重要角色。”。

  目標最能激發人們的資源,最容易讓人們往前邁進,也最能成為自我監控系統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目標前進,每個人的行為都有自己的意圖。所以,諮詢師需要能瞭解當事人所欲的目標與意圖,才能幫助當事人向前邁進。

  以坐火車來作譬喻,若不知目的地為何,可能會搭錯車;若搭錯火車,那麼那班火車所有經過的車站也都會是錯的。一定要知道目的地才知道到達目的地的方式;想要改變,是需與“目標”而非與問題,進行連結。畢竟,當事人的行動是有內在影象***目標***的導引,而非只是靠著感官經驗來作決定。

  好的目標,是成功改變的開端;好的目標,也才能導致正向的結果。所以,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不會特別去想什麼問題是SFBT所無法有效幫忙的,反而是看重:如何達成目標[2]!

  二、什麼是良好構成的目標

  形容解決之道的語言,乃迥異於問題描述。為了形塑目標,SFBT諮詢師在傾聽與接納當事人抱怨與訴說的同時,並不會特別激發當事人進行更多負面的探究,反而是對當事人的目標充滿好奇,企圖引導當事人將“抱怨”轉成“想要的”目標,並以“想要什麼”來替代“不要什麼”的語言陳述。

  諮詢師無法從當事人的訴苦抱怨中精確獲得他想要的目標。若當事人以負向語言描述自己的目標時,諮詢師會主動地與當事人確認:目前不想要特定負向事件的存在,那麼,取而代之***instead***的是,他“想要”是什麼。例如,當事人希望不再沒耐心,諮詢師則需詢問“不再沒耐心”時,會如何表現,而獲得“沉穩”等正向描述,並進而再邀請當事人描述,“沉穩”將會如何表現。此外,諮詢師除了避免自行為當事人設定目標外,也需從當事人口中獲得他如何描述目標的正向語言;例如,當事人不希望自己不快樂,不等於他就是想要快樂,可能他只是要平靜而已[3]。而這些原則,皆是希望進一步引導當事人設定出“良好構成的目標”***well-formed goals***。

  明確而言,良好構成目標的定義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目標是對當事人具建設性、重要性、吸引力的,是符合當事人價值觀與認同的,以及,是可能性高但又有些難度的。當目標是當事人想要的、對當事人有意義的、有好處的、可帶來希望感的,將會讓當事人產生高度的改變動力。當然,目標是需要當事人努力而得的,而非輕而易舉可致。

  再者,目標是可具體觀察評量、清楚明確、可反映改變訊號、具人際互動情境,以及描述行為動態歷程化細節的。當諮詢師與當事人是以這些原則在討論目標時,便讓未來種種可能性的探究,轉化為具體選擇的探討;而此過程也成為當事人心理事先模擬演練的素材,讓當事人更容易於真實情境中落實執行,於事後也存有具體的標準可自我評量有無達成目標。亦即,當諮詢師能協助當事人將小目標予以動態視覺具體化、去除抽象化,將使得當事人有所預習、覺得行動不至於過難,而增加執行的動機與成功率;在此同時,當事人往往更能接納與面對現在的問題或擔憂,並易覺得自己已經在解決或預防問題的軌道上,而更增加內心的合理掌控感。

  其次,目標是具人際互動情境及行為動態歷程化細節描述的脈絡。如諮詢師會詢問當事人會對誰說或做些什麼事情,或者別人會看到當事人哪些行為而有哪些反應等。由於當事人隸屬於社會系統的一部分,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總是與當事人的生活相互影響,因此當事人改變也一定發生於社會系統與社會互動當中,因此,SFBT諮詢師會特別去關注當事人身邊擁有的社會支援,並運用這些社會支援來幫助當事人獲得支援,或提醒、檢核自己的狀況。

  尤其,目標必須是在當事人可控制內及可承擔下,是合於目前現實與符合成本效益的,最重要的是,目標是於晤談後“立即可行”的,而非最終之目的點或所謂最核心的議題。也就是說,在當事人未來願景為大目標之下,諮詢師會與當事人探討所考量到各個面向,使當事人在確認與掌握已有的成功經驗或資源的同時,能發展出新的小目標,並思考其可能的結果,以能真正展開此刻認為重要的、願意立即執行的特定行動中實際具體可行的第一小步。若當事人可以“開始”行動,將拾回一種控制感;而且,由於實際可行的條件讓當事人容易創造出小小的成功經驗,如此也將能反過來提升當事人的自信與動力。反之,若目標設定是遠距的、難以達成的,往往使當事人更容易放棄。不過,諮詢師仍然需要以間接的方式讓當事人知道,達成目標是需要努力與練習的,以使當事人願意負起改變與建構解決之道的責任[4-5,1]。

  此外,SFBT的目標發展,除了前述良好構成目標的標準外,也有以下幾個小訣竅:由多選一,由負面到正面,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體,由內在到人際,由他人到自身[4,6]。例如當事人表示改變後內在會有所不同,諮詢師則繼而追問:內在改變後會有哪些不同於以前的外在行為表現,他人會如何注意以及注意到哪些層面,以及別人會有何反應的人際互動連鎖擴大效應。

  三、發展良好構成目標的具體操作

  ***一***開場的成果問句展現目標導向的邀請

  為了發展目標,在具體技巧運作部分,諮詢師常常以成果問句作為起點,針對當事人所用的關鍵詞加以突顯及具象化,以探討與確認當事人每次晤談的目標:

  “希望我怎麼幫忙你處理此事?”

  “如果來接受諮商可以有用,你希望能有什麼改變?”

  “今天我們討論什麼主題,對你會最有幫助?”

  “你希望你生活中有哪些小小的改變?”

  當諮詢師以成果問句來作為開場時,乃暗示著負責解決問題的是當事人本人,諮詢師只是輔助的角色,如此,容易催化當事人負起主控思考之責,也會促使當事人較願意為問題解決負起行動責任。這類問題也代表著一種開放的態度,表示諮詢師願意從當事人想要討論的話題開始,並顯現當事人有決定輔導內容與方向的空間,如此,將會增加當事人更為主動參與諮商過程的可能。尤其,若當事人能夠從他想要的目標開始談起時,常使當事人會最具有關注力與改變動力,諮商工作的成效自然事半功倍。   ***二***從最容易開始的一小步開始邁進

  在每次結束晤談時,若能幫助當事人找到可以開始行動的一小步,就是非常難得與足夠的了,特別對於目前正處於困境的當事人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諮詢師、當事人周圍的重要他人,往往希望當事人速成或大步躍進,如希望一位成績排名在後的當事人於下次月考時進步十名、要求一位情緒容易失控的當事人能在一週內立刻改變自己的情緒習慣等。然而,每一個成功行為的背後,都是由很多小步驟所構成的。比方說,一位成績差、很少唸書的當事人,希望其成績能從30分變成60分,此時他需要的改變包括:要有讀書的空間與環境、要擁有唸書與考試的定力與時間,以及學習應考方法等;一個人的情緒控制則包括情緒覺察、正向策略以及自我療愈的能力培養等,所以要求當事人大幅進步並非常能立刻達成。又例如,許多人要求當事人應該改變的行為,對某些人來說已經是一種自動化的簡單反應,如與人好好溝通、不與人衝突,但是對於從未被同理對待、甚至被暴力相向的當事人來說,好好溝通、不與人衝突就成為沒有學習過的高難度功課。因此,諮詢師以貼近當事人的目標與現況為起點,並將許多行為改變的過程解析為更為細微的動作,乃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尤需特別注意的是,若諮詢師與當事人設定的改進目標太大、太難時,當事人很容易再次經驗到挫敗,甚至會導致當事人想要放棄嘗試。

  諮詢師也需要有心理準備,若當事人的能量很低、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對未來毫不抱任何希望時,是很不容易產生想要什麼的目標或願景,因為擁有夢想,是需要相當能量支撐的。因而,在面對一些沒有目標、暫時不知所謂為何的當事人時,優先開發其因應之例外問句與因應問句,將較能滋潤當事人產生“敢於夢想”的能量,進而也才能幫助當事人醞釀自我期許的目標。

  即使與當事人討論後,當事人可以選擇開始進行的一小步常不只一個,此時,除了思考最為重要的一小步之外,SFBT仍會鼓勵當事人從其所重視的目標中,找到他認為“最容易開始”的一步;因為最容易開始,也就最容易成功,而成功之後,也就更容易激勵當事人接續改變的意願與行動,對於處於困境的當事人而言,更是如此。

  是以,諮詢師需要注意諮商大目標是否是當事人所認同的或想要的目標,越是當事人認同或想要的目標,當事人就越容易去執行。而且,諮詢師也需注意,每一個目標下的行動的內容與順序,若都是由當事人所決定的,效果將會更佳,而其中,最容易開始或最容易成功的一步,則是可以優先考量的一個選擇。而對於執行力較弱的當事人,則可以對一小步如何執行的具體細節進行詳細討論,這一過程將會協助當事人增進執行的可能。

  ***三***從開場大方向到第一小步間的技巧綜合應用

  在正向開場之後,除了常用一般開放式問句來蒐集相關基本背景資料、瞭解當事人對問題現況與困難處的主觀詮釋外,更常用假設問句、奇蹟問句、差異問句、評量問句、關係問句,持續探問當事人所欲未來及改變後的可能情況,及其與現況之差異距離,以及此差異距離所反映的意義與價值。例如,諮詢師會藉由探問以前沒有問題或已有進展的例外時刻,在肯定當事人所擁有力量的基礎之上,瞭解當事人還希望繼續發生的具體目標及其意義為何。而奇蹟問句能帶出的場景通常是實際化、細節化,且符合個案生活脈絡、可達成的,也是當事人能力範圍內可促成的。將奇蹟場景細節化或加以測量,將更有助於當事人掌握。而評量問句是最常用來確認:在此刻當事人認為10分代表的所欲願景、目前分數所代表的狀態或已有成功經驗與策略之下,催化當事人先維持目前分數或再往前突破1分時或0.5分時,所需立即具體行動之詳細細節、各面向考量與可能的結果。假設問句、關係問句及迴圈問句也常接連結合使用,以使當事人對可立即開始的第一小步更為視覺具體化、實際可行化。諮詢師亦會大大肯定與讚美當事人自發所想出來願意開始行動的第一步,並摘要其所提及的細節內容。倘若當事人提及擔心行動失敗的可能性,除了會探討當事人需要什麼才能增加成功率外,也會以一般化加以支援,並用重新建構來提醒其目標的重要性,以促使當事人繼續往前[4]。

  具體晤談片段可能如:

  諮詢師:如果剛講的奇蹟發生了,你說:“我會比較穩”,當你比較穩的時候,你會是怎麼樣?

  當事人:離婚後,我前夫來恐嚇我說,你以後會很慘什麼的,他已經預言了我會真的那麼慘,會那麼不堪,下場會真的那麼淒涼。我才不要讓他預言成功呢。我不要這樣子,我不要這樣子。我一定、一定要讓他刮目相看啦!

  諮詢師:所以,當你比較穩而且可以讓他刮目相看時,他會看到你是什麼樣子?

  當事人:養得起孩子,甚至還可以擁有另一份幸福。對,我就是想變成有幸福的樣子。

  諮詢師:當你變成有幸福的樣子時,目前一直在鼓勵你的那些好朋友,會看到你跟現在有什麼不同?

  當事人:不再這麼擔憂、氣憤。

  諮詢師:那他們會看到你的反應是什麼呢?或是會開始做些什麼事?

  當事人:會笑啊,會多跟他們出去啊,不再聊我前夫的事情了。

  諮詢師:還有呢?

  ……***繼續奇蹟發生的影象***

  諮詢師:離婚後這些年,什麼時候你孩子看到你會笑、與朋友出去、不再聊前夫的事情?

  當事人:我不知道啊。很少吧。想不起來。

  諮詢師:如果以0到10分,10分是你看起來擁有另一個幸福、養得起孩子、會笑、會跟好朋友多出去、不再聊前夫,0分正好相反,你覺得目前的自己在幾分的位置?

  當事人:5分。

  諮詢師:已經有5分了,你看到了自己已經做了什麼所以打5分?

  當事人:我有好朋友啊,他們常找我出去、安慰我啊,我也已經有了工作了!

  諮詢師:所以,你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再進1分?

  當事人:我決定和朋友在一起時,我要努力快樂、享受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真的很關心我,為了他們和孩子,我一定要振作。   ***四***增進當事人朝向目標的承諾

  為了型塑良好構成目標所帶出的另一個思考重點是:諮詢師無法替代當事人練習或學習,或替當事人過他該走的人生,所以諮詢師應成為一位協助當事人練習解決問題的人。SFBT不像傳統的諮詢,不以諮詢師為專家或以諮詢師的專業知識為主要素材;諮詢師只是一位輔佐者,不是當事人本人。諮詢師若能看到自身角色的意義與限制時,往往會看到自己更能集中火力地於可協助當事人之處一一幫助當事人如何更為自助之[3,7]。

  為了要使當事人真正能朝目標前進,在持續對話的過程中,提升當事人朝向目標前進的“承諾”,也是很重要的。除前述之外,引導當事人能對目標有所承諾的一些其他原則,包括[7]:

  1.諮詢師需具備使用“要……”***而非“不要……”***的語言習慣,並引導當事人也如此使用;

  2.運用當事人的語言,並讓當事人知道你從他的話中聽到了他的渴望與在乎之處;

  3.於每個段落處,以當事人的語言清楚地重述當事人的目標,並在特定目標上,與當事人重複確認;

  4.多詢問當事人所有相關的行動細節,以提高行動意願***如:要“如何”進行、要“做什麼”等***;

  5.提醒當事人他已經做到的每個步驟,並將問題的變化與結果進展列為改變脈絡的里程碑;

  6.有時候與當事人不斷地重新約定目標,會是常見的事。

  當然,對於當事人的目標,諮詢師不能比當事人更為熱切、樂觀或關心,而是要能同步地與當事人前進;因為SFBT相信,當事人乃擁有權力設定形成目標與達成目標之速度與方式。

  三、當事人的目標是逐步概念化的尊重歷程

  當事人的“未來”是被協商創造出來的,而此也正是探討可能性徵兆的意義所在。儘管夢想與目標是相關但仍不相同,然而引導當事人於可能實現的夢想願景處停留久一點之後,將容易更進一步建立設定良好構成的目標[5]。

  SFBT是從正向層面找尋可參考的解決問題資源,不管這正向層面是存在於過去、最近或未來。然而,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從過去、最近或未來正向層面的多元檢索後,仍然需要回到此時此刻,當事人可以開始、願意開始、容易開始的一小步,而讓當事人在有合理控制感的情況下,推動問題的改善,至少不是一直卡在問題的僵局中***見圖1***。

  圖1.尋找解決之道的架構圖

  須知:針對當事人口語表達出來的所欲目標來進行諮詢工作,對於當事人來說就是一種深度信任、尊重與賦能的行為,但是,如何讓當事人從問題困擾中釐清其真正想要的目標,並不容易,其實這是一個精細的“同步與傾聽”的歷程;而且,目標的形塑也往往是一個“不斷確認”的“變化”歷程。所以,於SFBT建構解決之道過程中,真可謂是一個“目標概念化”的歷程[4]。

  [1]Egan G. The skilled helper ***9th ed.*** [M].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2010.

  [2]Korman H. The Workshop of 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M]. Beijing: China,2011.

  [3]許維素.建構解決之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

  [4]許維素.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應用[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5]De Jong P D, Berg I K. Interview for solutions ***4th ed.***[M].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2012.

  [6]Taylor L. Workshop manual for training for trainers and supervisor[C]. Alberta, Canada: 2010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0.

  [7]許維素.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理論與實務[M].臺北:心理出版社,2014.

  [8]Corey 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th ed.***[M]. Brooks & Coles, Cengage Learning, 2013.

  [9]De Shazer S, Dolan Y M, Korman H, Trepper T. More than miracle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M]. Philadelphia: Haworth Press, 2007.

  [10]Korman H. Common Project[C]. Solution Focused Brief Association 2007 Conference, Retrieved from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