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審美類參考論文

  自古以來,文學藝術就在人類精神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文學審美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網路文學審美取向

  【摘要】我國網路文學從萌芽到發展,已經走過了十幾個年頭。對網路文學的各種研究維度參差不齊,各不相同,其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網路文學審美取向問題,本文力圖展示近幾年來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倡導樹立與時俱進的審美觀。

  【關鍵詞】網路文學 文學性 超文字 互動式寫作

  1997年12月25日,網際網路在中國開放的第5個年頭,“榕樹下”原創人文網站開通,它為喜歡在網路上寫點什麼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個一試身手的平臺。十多個年頭過去後,在它的四周已經生長出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2008年10月,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和中文線上聯合主辦了“網路文學十年盤點”活動,如今,已經有3部作品從入圍的20部網路文學作品中脫穎而出,網路文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本文將從網路文學的定義入手,進而探討網路文學的審美觀。首先從書寫權利的迴歸和狂歡化中的角色僭越來分析審美的第一個角度;其次將從超文字、互動式寫作和文學性三個方面來分析審美的第二個角度:網路文學的後現代主義特徵。

  一、網路文學定義

  吳炫說,並非所有出現在網路上的文字都可以成為文學,網路確有文學和非文學之分1。馬季通過網路文學的形態間接為其下了定義,他認為符合以下三種形態的文字內容都可以算作網路文學――經過電子掃描技術或人工輸入方式將已經存在的紙質文學作品放入網際網路;直接在網際網路上“發表”的文字;由特殊計算機軟體生成的文學作品2。有學者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來闡述網路文學的概念。廣義上,網路文學可以理解為“運用網路這個新的媒介和載體,來創作、傳播、儲存和閱讀,以文字為主要媒介的新文學形式。”3狹義上,則應該指超文字文學,它打破了傳統文學的平面感,賦予文學立體化,可以稱為後現代文學4。

  網路文學的發展目前還處在嬰兒時期5,所以現在為網路文學所下的定義還不完整。筆者認為,馬季先生的定義很值得參考,與其絞盡腦汁從不同維度來分析,倒不如尋求實際中存在的形態,從具體的網路文學形態來把握其特點。

  二、網路文學的審美取向

  網路文學的審美取向如同網路文學本身一般,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研究者們主要從兩大方面入手,分別是:書寫權利的迴歸和狂歡化中的角色僭越;網路文學的後現代主義體現。

  1、書寫權利迴歸大眾,狂歡中的角色僭越

  網路中,書寫權利迴歸大眾,是因為網路傳播的特點有傳受身份的雙重性、物件的小眾化與個人化、傳播的去中心化等7。在這樣的平臺上,作者和讀者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者和受者。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是網路打破了文學精英對話語權的壟斷8。

  獲得了書寫權利的人們會怎樣使用他們剛剛到手的權利呢?有研究者用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來解讀。巴赫金認為,在一個狂歡廣場上,人們擺脫了平日裡各種身份帶來的束縛,宗教、政治、道德全都被拋在了腦後,人們可以盡情地僭越自己的身份,敞開自己,捲入狂歡的海洋9。網路的匿名性和隱身性使來到這裡的網民無拘無束,盡情狂歡。人們將利用網路敘寫行為進行人格重塑和人際吸引,獲得現實的補償感10。

  這樣的補償感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其一,網路文學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為依託,抒發對生活的感悟,他們可以在故事裡寫自己和自己的朋友,也可以將主人公打造成心目中的英雄,尋求讀者的共鳴。其二,網路的隱身性和寬容性使讀者和評論家們暢所欲言,他們可以圍繞某一作品大膽地批評。王琰在論文中指出,這類狂歡可以分為兩種形式11,一種是“笑文學”,即那些無關痛癢,可以一笑了之的評論,比如諷刺。另一種是語言的“下身化”,即那些言語粗俗卑鄙的評論。

  2、網路文學的後現代主義

  現實的社會環境,在語境上已經離不開後現代主義――它帶有遊戲性質,化解了高雅和通俗文化的界限,或者說,是消解了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後現代社會中,“巨集大敘事”已經顯得荒謬和不可能。網路文學的個性表徵正體現著後現代主義的種種特性,筆者分別從超文字、互動式寫作和文學性三個方面來探討。

  ***1***動感的超文字

  德特・納爾遜於1965年創造的術語“超文字”是指“用超連結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資訊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字”12。

  超文字和傳統文字的區別在於,由現行結構向連結結構轉化,定向結構向彈性結構轉化,以及由封閉結構變為開放結構13。連結結構、彈性結構和開放結構使超文字小說變成一個迷宮,其中有多條路徑和多個出口,要選擇怎樣的情節和結局全憑讀者個人喜好。這種超文字文學作品儼然成為了後現代文學的代表,它體現的是後現代話語的邊緣思維、不確定性和非中心化14。有學者認為,正是因為超文字小說具有這些特點所以吸引了讀者。因為讀者在閱讀超文字小說時,可以選擇一些邊緣主題,而不是被傳統意義上的巨集大敘事所羈絆。不確定性給了讀者更大的挑戰性,閱讀變得比過去更有趣,就像在做一個遊戲。

  ***2***互動式寫作:挑戰傳統文學

  目前對於互動式寫作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大塊:一類是集體創作,或者稱為接龍小說,另一類是作者採納讀者通過跟貼等方式表述的意見,實時對自己小說的內容進行修改。

  關於集體創作,馬季認為可以分為三個型別15:一種情況是由一個人牽頭,決定創作主題和形式等,再由多人蔘與,每個人負責創作一部分,合起來變成一部整體作品;另一種情況是大家共同擬定一個主題,經過商議確定題材、人物和情節等,由一個人執筆創作,完成後再聽取大家的意見進行修改;最後一種情況是已經發表的網路文學作品在被讀者閱讀過程中不斷得到讀者的加工和修改,最終成為許多人集體創作的成果。集體創作在網路文學BBS上已經漸成氣候。

  第二類互動式寫作主要通過跟貼的方式來實現。傳統文學中,作品一旦印刷成紙質書本,便難以改變其中的內容,儘管不乏評論界的聲音。網路文學則不然,許多寫手會在文學網站上及時貼出自己的最新作品。而讀者則會在迅速讀完每一章節後,在BBS上發帖,如果是“當紅”的網路文學,帖子的數目會越來越多,跟帖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雖然執筆寫作是由作者一人完成,但其中的內容卻是綜合了眾多網友的意見後拼貼而成,實現了互動。

  有研究者表示,網路文學不會誕生偉大的單一作者,但是會誕生偉大的作者群16。在互動式寫作的過程中,已經無法簡單地區分讀者和作者的身份,傳統文學中二者對立的二元結構在這裡被解構了,看來文學重又回到了自由的遊戲時代。

  ***3***寬容的文學性

  許多研究者的研究還糾結於網路文學的文學性問題上。什麼是文學而什麼又是非文學呢?他們的區別在於,“篇章結構的獨特表現,對語言媒介的藝術處理,不求實用目的,以及突出的虛構性、創造性、想象性等”17。無法提供終極意義,不能滿足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在學者眼中成為了網路文學的致命弱點18。

  在這樣的語境中,一些學者提出,審美標準的變化,不能簡單地說網路文學沒有“文學性”19。後現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形成了新的感知生活的方式。休閒娛樂是這個時代的主題,網路文學正好應景。人們需要的不是巨集大的敘事,而是輕鬆、解嘲的氣氛。網路文學不是不美,而是美得不一樣了,它是對“現實世界中無法存在或難以存在的世界的描述、期待和幻想”,它是輕靈的,解構的20。網路文學的美存在於傳統意義上的非美領域。

  有學者表示,當下我們急需一種“大文化文學觀”21,這是一種寬容的“文學性”。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性在這樣的研究者面前似乎顯得有些狹隘,的確,也許給予網路文學更寬容的態度,將更有利於其發展,畢竟網路文學目前還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

  研究者們在這裡提出的“大文化文學觀”非常值得關注和肯定,它將使人們的視野擴大,心胸開闊,它鼓勵一種寬容的審美態度。但是,所謂的大文化文學觀究竟要“大”到何種程度呢?筆者認為再大的審美觀也應該有其底線,否則網路文學的審美觀將變得毫無原則,走入相對主義詭辯論的怪圈。

  三、結語

  面對網路和文學的新生兒――網路文學,人們需要一種新的審美觀。書寫權利重新迴歸大眾,網民瘋狂地進行角色的僭越;超文字小說、互動式寫作和傳統文學性的失效,體現的是網路文學作品中後現代主義的特徵――高雅和通俗二元對立、巨集大敘事的消失、邊緣思維、不確定性和非中心化……在網路文學審美觀的問題上,研究者們雖然為人們打開了新的思路,但卻給了這種審美觀無限的發展空間,定語的缺失是這種新的審美觀的美中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1、9、14、16、18、19、20、21、中南大學文學院,《人文前沿――網路文學與數字文化》

  2、8、13、15、馬季,《讀屏時代的寫作,網路文學10年史》

  3、4、5、12、17、金振邦,《新媒介視野中的網路文學》

  6、阿雷恩・鮑爾德溫等,《文化研究導論》

  7、杜駿飛,《網路傳播學概論》

  10、王琰,“解讀網路文學的狂歡化”

  11、百度百科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