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測量課後反思

  教師們在課後進行的教學反思與總結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到他們的課堂教學!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測量課後反思,相信這些文字會對你有所幫助!

  ***一***

  本節課的內容,是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學生了解了長度單位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和邏輯推理,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銀行卡,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有多厚,然後實際測量一下,學生一下犯難了,因為銀行卡的厚度不足1釐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並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後,可以測量不是整釐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拿出10釐米長的硬紙條,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現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說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生活中學習了數學,這對於我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好的收穫。

  人們經常說“備課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備教材容易,備學生卻難,因為人是活的,他的思維一直是變化當中。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學生採用填鴨式教學,而要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你對學生的情況只能是把握一條主線“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只有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於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創造性思維”才不會只是一句空話。

  通過這節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學生的興致很濃。當我在課堂小結時,有個學生自主提出了一問題,“還有比毫米小的單位嗎”,他的話還沒落音,有個同學馬上回答說:“有,是微米。”還有一個學生竟然說:“還有比微米小的是奈米”,他們的回答讓我感到很意外,知識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同學們的知識面還是很廣的。

  ***二***

  生對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及 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一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質量單位“噸”,通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不僅是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提供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釐米、質量單位中的千克與克,已經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測量問題。因此,學生的已有經驗是比較豐富的。教材的編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將它作為發揮學生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比如,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所以,教材在這裡讓學生估、測、議,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另外,這一單元中經常出現的課堂、操場、校園等,都是學生熟悉的環境,很容易開啟學生的話題。合理安排活動內容,為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提供便利。

  本單元的內容是“測量”,無論是分開的“測”或“量”,還是連在一起的“測量”,都預示著強烈的活動性,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活動的教學不能稱其為測量的教學。基於這種考慮,教材的編排中安排了許多活動,可以說本單元的內容是以活動展開的,其目的就是為教師安排學生的活動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認識中測量課本,分米的認識中的測量書桌,以及通過具體的活動感受1千米等等。為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無論是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還是質量單位噸,許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瞭解,教材在編排時考慮到了這一點,在許多內容的編排中,將所學的概念設計在學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讓學生去發現、探究、體驗。比如,在噸的認識中,創設動物過橋的情境,提出的問題是“能同時過橋嗎?”,將“限重1噸”作為一個重要的條件,以確定情境的主題。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生活中,在測量長度或質量時,有時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確的結果,即使需要精確的結果,也要先做一個恰當的判斷,以確定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從這方面考慮,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立長度和質量觀念是合理估測的前提。教材加強了學生的觀察、操作活動,併力求將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噸與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聯絡,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運動場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1千米。”以及安排“在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看看有多遠。10個100米就是1千米。”等等。這些內容的安排為解決諸如“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是1千米?”等問題奠定了基礎。練習中,還安排了“先估計,再測量”的訓練,以便逐步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不足之處: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應該作為檢驗本單元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以及1噸的質量觀念時,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外,同時還要多舉一些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對比。比如,醫療保險卡、電話磁卡、儲蓄卡厚度大約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讓學生從一沓紙***或作業本***中量出1毫米,數一數有幾張。讓學生用作業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數一數有多少本,等等。對於大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感受,可將實際感受與發揮學生的想像力結合起來,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過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長度,讓學生想像出10個100米就是1千米。估測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也是用“測量”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體現。為此教材作了一些安排,如,讓學生先估計課本的長、寬和厚以及常用物品的長***寬***,再測量驗證。再比如,讓學生說一說從學校門口到什麼地方大約是1千米,在練習中設計三個不同路程的出遊情境,提出“他們該怎樣去?大概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的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自覺地對常用物體進行估測的意識,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先估測,後測量驗證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部分內容一方面操作性很強,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間的相互啟發,所以可以多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安排動靜的時間,小組討論、交流要建立在個人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安排的教學活動要給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時間,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價值。

  ***三***

  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單位米和釐米,並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概念的建立,比如1毫米的認識,可以讓學生觀察1分硬幣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一打紙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長度。也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記住這些長度,如1米張開手臂的長度,1分米手掌的寬度,1釐米是手指甲的寬,1毫米是兩個手指先捏住再分開一絲,眼睛剛剛可以看到一條縫的寬度。這樣有助於估計,即使手邊沒有工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肢體來估計。

  2、關於單位間的進率,雖然沒有學過兩位數以上的乘法,但我是本著先用了再說,比如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是100,如果是大單位到小單位就在資料的後面添上兩個0,小單位到大單位就在資料的後面去掉兩個0。這樣就比較容易做了,學生掌握的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