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伶官傳序》與《六國論》一樣,是一篇結構嚴謹、說理嚴密,論證充分的議論文。文言作品的語言雖然和現代文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說理議論的方法總是一致的,所以可以通過分析本文的議論方法,來指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

  

  一、教材分析

  《伶官傳序》是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五單元的自主賞析文章。本單元均是古代散文學習。單元學習目標是“散而不亂,氣脈中貫”,學習重點為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脈絡。學習方法主要有“提要勾玄”與“因聲求氣”。《伶官傳序》首先是一篇文言文。《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同時,《伶官傳序》又是一篇選修教材中的自主賞析文章,這就要求學生能運用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新五代史·伶官傳》總結了後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瞭國家盛衰取決於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一篇史論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行文特點,都堪稱中學生學習的典範;並對學生認識“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重要意義,從而養成關注細節,提高素養,樹立理想有著深遠的現實影響。當然文章提出的觀點如果能更客觀辯證地去認識,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級語文基礎知識薄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耐心也不夠,較多學生華而不實,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為意,所以要特別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並利用本文讓學生明白“事在人為”的深刻道理。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

  2、提要鉤玄,把握本文的論證結構,學習史論以史帶論,以史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因聲求氣,誦讀品味本文抑揚頓挫且富於感情的語言,體會作者行文的匠心,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4、引導學生樹立“興亡之理在於人事”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因聲求氣,把握文章的情感及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自讀品味,同類比較,由淺入深,因事而明理。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時間: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

  教學過程:

  伶官傳序

  一、 匯入: 我們從六國論的學習中學到鑑賞文章的方法:提要鉤玄、因聲求氣。今天我們就用這兩種方法來學習《伶官傳序》,進一步體會古代散文“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二、釋題: 看預習資料【關於五代】 以及課文註解一

  伶官,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後唐莊宗李存勖取得政權後,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寵用伶人,讓他們做官掌權,以致敗政亂國,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國滅。

  在史書上有記載。莊宗自己會譜曲子,“御製”的歌曲到處都是,他還給自己取了個藝名:李天下。莊宗李存勖有多寵伶人呢?有一次,他寵愛的伶人周匝被樑國俘虜了。後來莊宗滅了樑,把周匝救了出來。莊宗非常高興,忙著賜周匝財物,犒勞他說他興苦了。周匝說他是被陳俊、儲德源***兩個伶人***救出來的,要賜兩個州給他們。莊宗當場就答應了。後來,有大臣說有戰功的將士還沒受封就封伶人,這樣會失去民心的。莊宗就說:我已經答應周匝了,我沒臉見他們。 最後還是封了這兩個伶人為州刺史。 莊宗寵愛伶人可見一般。

  三、 讀文章,梳通字詞,課堂解疑:

  1、 一生朗讀課文***劉露***,請同學們將預習中的字詞方面的疑難問題稍作整理,請小組組長代表提出***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答。

  重點:預習檢測題第3小題與第4小題相關內容。

  附:難句譯註。

  1.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黃嬋、劉威蒙***

  之:助詞,的。理:道理。這裡指原由。事:動詞,從事,做。“人事”,可譯為“人幹出來的”,“人為的”。一說,“人事”即“人為之事”。哉:助詞,在句末表語氣,相當於“嗎”。興盛和衰敗的原因,雖然說是上天決定的,難道不也是人為的嗎?

  2.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抑:連詞,還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詞,那。之:第一個和第二個都是代詞,指代“天下”;第三個是助詞,的。而:兩個都是轉折連詞,相當於“卻”。自於:由於。人:人為的。歟:兩個都是助詞,都表語氣。第一個相當於“嗎”;第二個相當於“呢”。難道是得到天下困難而失掉天下卻容易嗎?還是推究那成功和失敗的事蹟的根源,卻都是由於人為的因素呢?

  3.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謝維***

  夫:語首助詞,不譯。忽微:名詞,極細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極小的計量單位。而:承接連詞,不譯。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語修飾的中心詞有時被省略,只剩下定語部分。於:兩個都是介詞。第一個相當於“從”;第二個相當於“被”。所溺:溺愛的人或事。“所”,代詞,指代後邊的“溺”涉及的物件。“溺”,沉迷不悟,嗜好過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語氣助詞,相當於“嗎”。災難禍害常常是從小的事情上積累起來的,聰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難道單單是幾個伶官***造成的***嗎?

  4、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陳萍***

  與,給。爾,你。其,語氣副詞,表祈使語氣。乃,你的。之,的。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

  5、其後用兵,則遺一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此後出兵,就派遣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它歸還到祖廟。

  6、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

  四、 分析文章結構層次:

  《古文觀止》的編者清人吳楚材和吳調侯評點這篇文章說:“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一***自讀課文,思考: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張:“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2***請同學翻譯此句。***並朗讀***

  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的作為嗎?

  ——明確:國家的盛衰在於人事。

  誦讀指導: 反問句要重讀反問詞、強調的觀點。開篇感嘆,表明作者對此事的感慨和遺憾之深了。作者內心鬱結之情深到了極點,不得不發,卻又一時不知說什麼。因此,讀書人一聲長嘆,多少惋惜,多少感慨!此句奠定了全文的基調。“嗚呼”一詞以無比的惋惜、感慨口氣來讀,語速放慢,“嗚”字後要有稍長時間語音的延長,延長中語調要有低沉到感慨的過程。

  ***3***追問: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請同學翻譯此句。

  明確: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明確,概括:通過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5***通過課文大家推知本文運用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和對比論證

  ***二***再自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如何來寫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

  1、學生齊讀第二、三段,用文中的話概括:作者寫了莊宗的哪些事?

  2、用文中的話概括:作者寫了莊宗的哪些事?

  教師利用課件整理。教師黑板板書關鍵動詞。

  908年***23歲***,接受遺命,“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912年***27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滅後梁,“函樑君臣之首”,建後唐;

  926年***41歲***,身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再追問:從這四個時間節點上的四件大事來看,莊宗的人生其實就是兩個過程

  ——明確: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3年。

  3、 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於什麼原因,“衰”又是由於什麼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4、“憂勞”體現在哪裡?

  “憂”:→ 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內憂外患***

  ——“勞”:→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身先士卒***

  追問:為什麼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

  ——明確: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更好地突出“憂勞興國”,突出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5、“逸豫”體現在——寵愛伶人,沉溺聲樂。

  6、寫莊宗由極盛到極衰,作者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對比***

  作者是怎樣運用對比論證的?***指出相應的句子並朗讀相應的句子***

  ——引導:先找出對比的句子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從過程和結果兩方面來對比,突出盛衰在於“人事”。

  7、教師引導朗讀第三段:讓學生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讚一嘆。再引導齊讀。

  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和情感強烈的句式描述了莊宗由盛轉衰的過程。這是文章的重點。 “ 方其 …… 可謂壯哉! ” 極言莊宗志得意滿,在讚歎中含有輕蔑;又為下文張本。昂揚激越

  “ 及仇讎已滅 …… 何其衰也 ” ,沉痛悽愴

  作者對莊宗得天下時的盛,以昂揚的情調、激越的筆勢記錄了自己對此事的情感態度。但是僅3年的功夫,莊宗就倉皇出逃,君臣相顧,泣下沾襟,場面是多麼的悲慘,結局是多麼的可憐,“何其衰也”,筆試至此迂迴,情調低沉悽愴,猶如從萬丈高空跌落下來,充分傳達出作者對此事深深的遺憾和惋惜。與先前形成強烈反差。

  8、 在寫莊宗的“盛”與“衰”時詳略是如何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麼作用?面對唐莊宗由極盛到極衰,作者發出怎樣的感慨?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明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通過莊宗的事例我們看到的還是成功與失敗都是由於“人事”。

  ***迴應論點***

  ***三***.學生齊讀第四段, 思考:既然已經強調了“盛衰之理在於人事”,為什麼在第四段中還要加上“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哉?”這一結尾?***自由發言。***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 小結:教師完善板書。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板書設計:

  伶官傳序

  歐陽修

  1、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 “嗚呼” ***惋惜感慨***

  2、論證: 得天下***受/藏/告/請/盛/負/納/還*** “意氣之盛 ”***昂揚激越*** → 憂勞 詳

  失天下***倉皇/不知/身死/國滅*** “何其衰 也”***低沉悽愴*** → 逸豫 略

  3、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推論: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六、拓展提高。

  你認為文章中哪些語句可以視為格言警句?選擇其中一句,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它對你的啟示。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參考提示: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莊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他最後死在自己寵幸的伶人手裡。這個現象啟示我們,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這些因素由小積大,由少積多,最後來個總爆發。這就啟示我們,要防微杜漸,發現不良的苗頭,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歐陽修的這句話,其實是寫給北宋最高統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權,正是因為不能自強,所以最後也落得個“身死國滅”。歷史就是這樣無情,也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隋煬帝楊廣,驕奢淫逸,修宮庭,疏運河,凡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不一而足。終於導致農民大起義,國破家敗,身死部將之手。繼之的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古人教訓,勵精圖治,換來了“貞觀之治”,名垂青史,實為憂勞興國之典範。

  明末農民領袖闖王李自成通過大小几百戰,雖然其間有過挫折,有時甚至只剩下幾十人,終於推翻了統治了200多年的明王朝,可是進入北京城後,被勝利衝昏頭腦,內部不和軍紀渙散,最後竟敗於他手下敗將吳三桂手裡,叫後人扼腕長嘆。

  其它:

  莊宗繼承晉王遺志,為了報仇雪恨,發奮圖強治國,終於消滅了仇敵,平定了天下。之後,莊宗沒有了奮鬥目標,無所事事,整天只跟寵愛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縱情聲色,朝政日非。一個武夫兵變,四方響應,連父親養子的矛頭也指向自己,莊宗豈不身亡國滅?所以,為人須心中時時有志向,要始終給自己留下一點壓力,並將其轉化為動力,不能沉迷於享樂,須時時奮進,處處小心,防微杜漸。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成了歐陽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就是最好的例子。越王被吳王打敗,獻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負重替吳王做了幾年的奴隸,才獲得回國的權利,且要年年向吳王進貢。幾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極討好吳王,使吳王不再警惕,而且摸清吳國的種子全是從越國進貢的種子中挑選的。次年他們就進貢了熟的種子;吳王用了,顆粒無收,國內大亂。越王趁機討伐吳王,大獲全勝。

  曾記得《湖南人口報》登過這麼一篇報道:岳陽湖畔一個女孩,父亡母病,身負重重債務,還要供兩個弟弟生活、學習。每天她起早貪黑,田裡種水稻還養魚,多種立體作業,家裡雞鴨成群,肥豬十幾頭,她的感情、她的智慧全都投入進去。多種的作業讓她幾乎沒有太久的休息時間,但迎來了每年的大豐收。幾年後,她不但還清家裡的鉅債、送兩個弟弟讀大學,而且儲蓄十幾萬。同樣在農村,別人種田只能養家餬口,誰不羨慕她的成功?但誰又曾付出她那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呢?誰又有她那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恆的精神呢?

  動畫片《愛迪-奧特曼》中,冰雕藝術的迷人被心魔利用,它把人迷住並唆使人們自相毆打,連護衛隊隊員也忘記消滅心魔的任務。只有奧特曼克服心魔對他的心理召喚,最終戰勝心魔。其實“心魔”在我們生活中無時不在,有時是來自外部的,有時是源自我們自己,它就是我們的弱點,它就是其他阻礙社會文明和進步的因素。所以,希望我們都象奧特曼,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頑強的毅力,不懈地努力,事事有成。

  【教後反思 】

  《伶官傳序》是一篇史論性文章,論述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一歷史盛衰規律。本文平易流暢,論證條理井然,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上突出兩個內容:一是文言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梳理。二是文章結構的梳理與情感的體驗。重點放在第二個方面。

  在設計本文的教學設計時,自我感覺還不錯,覺得抓住了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提要勾玄”與“因聲求氣”。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剛開始引導學生讀“嗚呼”一詞,激起了學生朗讀的熱情,開啟了他們對文章情感體驗的心門。在對比朗讀“意氣之盛”與“何其衰也”中,情感體驗產生共鳴,課堂學習達到高潮。

  學生課前預習工作做得比較充分,所以上課表現積極,回答問題也比較活躍,整堂課也上的比較流暢,教學任務基本完成。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難度不大,更多的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但在梳理重點字詞時,雖有設計學生提問,師生答疑的過程,但教師過於謹慎與擔心,還是利用課件與學案把5個重點句子挑出來逐一地講。因而字詞鞏固環節稍長了,導致最後總結環節只能草草作結。連帶的結果是,對全文的論證結構與方法的講解,沒能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清晰的概括。成為最大的遺憾。

  反思本堂課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到教學節奏把握的藝術性,想到問題的根本還在於教學思想的開放性。

  如果在字詞梳理時能放開手腳,那麼可能不僅省下了時間,而且獲得了師生、生生交流的思想的火花,課堂的生成將可能更加絢爛。

  如果在分析文章的論證部分時,不把問題細化,而是以“文章是如何展開論證的?”一個問題帶動對文章主體部分的學習,那麼課堂節奏不僅更緊湊了,還能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空間與表達能力的鍛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便深刻了。

  教無止境,學無止境。每上一堂公開課,就是一次蛻變的 機會。教學探究的路,正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