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教案設計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於死地。人的高貴在於靈魂,那麼它是怎麼樣表現出來的呢?下面是有小編為你整理的《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教案設計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儲備點

  1. 學會分析議論文的一般結構,體會作者有力的說理方法;

  2. 理解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係。

  ***二*** 能力培養目標

  1.能夠總結文章的中心論點;

  2.能夠把握文章的結構和擺事實論證的方法。

  ***三*** 情感體驗點

  讓每一個學生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

  ***結合典型的議論文的特點,按照新課程理念,從“知識與能力”的角度確立了第一、二個教學目標;基於學生已有的議論文的知識和文章所滲透的人文思想,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確立了第三個教學目標。***

  二、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教會學生理解文章的說理方法。

  ***2***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嚴謹的結構。

  難點:和學生一起探討出靈魂的真正內涵。

  ***重點、難點的確立緊扣教學目標。***

  三、 教學設想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陣地。先放手讓學生自讀文字,在閱讀的基礎上結合議論文的特點,共同探討,挖掘文章的主旨,揣磨寫作的意圖;再引導學生連結生活,理解“高貴”的深刻含義,感悟人生。

  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佈置課前預習

  1.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周國平先生的生平。

  2.複習有關議論文的基礎知識。

  3.閱讀文章,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何種論證方法來證明這個論點?

  4.文中的事例與中心論點有何關係?你能再舉出幾個類似的事例嗎?

  5.你怎樣理解“高貴在於靈魂”這句話?

  ***瞭解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精神內涵。預習議論文的基礎知識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奠定基礎。後三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六、教學過程:

  ***一***課堂匯入:

  同學們,我們常喜歡說,人是“萬物之靈長”,到底人的靈性何在?我們也注意到,同樣為人,為什麼有的人高雅純正?為什麼有的人卑下齷齪?作家周國平對此做出了特有的思考,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哲理性議論文《人的高貴在於靈魂》。

  學生介紹課前查閱的有關作者的資料。

  教師補充: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當代有影響力的學者、作家。1978年恢復高考後考入中國社科院,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國內著名的尼采哲學研究專家,出版各類著作二十餘種,其中《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人與永恆》、《愛與孤獨》等作品在讀者中產生重大影響。集哲學與文學於一身,融理性與感情為一體,是周國平作品的顯著特色。

  ***二***整體把握

  人究竟緣何高貴?請生整體感知課文,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哪句話揭示了作者的主要觀點?

  ***2***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1、分析概括中心論點。請生作答。

  “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

  “我們當然不能也不該否認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貴在於他有靈魂生活。”

  實際上,本文的題目——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就是文章的觀點。

  ***這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議論文,教者注重學生在閱讀中體味,注重學生自我發現,真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點撥文字觀點的方式水到渠成。***

  2、理出本文的寫作思路之前,回顧議論文的一般論證過程:提出問題***提出論點***——分析問題***論證論點***——解決問題***得出結論***,討論本文的寫作思路。以合作小組為單位討論這個問題。

  ***板書***提出論點***第1段***——舉例論證***第2—5段***——表達期望***第6段***

  ***蜻蜓點水式的滲透議論文文體特點,又暗暗指導議論文觀點提出的方式,讀與寫交融滲透。在閱讀的基礎上縱觀全文結構,這樣處理不溫不火,恰到好處。***

  ***三***深入研究

  1、作者為證明自己的觀點,選用了哪些事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獨立概括。

  事例:

  ①、面對即將闢向自己的劍,阿基米德依然專心想著他正在研究的“圓”。

  ②置亞歷山大大帝的詢問於不顧,第歐根尼繼續他陽光下的“沉思”。

  ③當海關人員詢問出境的王爾德有什麼東西要報關時,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麼也沒有。”

  ④置身鬧哄哄的車廂,一個少女旁若無人,全神貫注讀自己的書。

  ⑤默默無聞的青年畫家節衣縮食,自籌旅費,趕到北京,在世界名畫前流連忘返。

  ***注重學生自主閱讀,自我感悟小結。較好地體現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理念。師在總結時需強調事例中與中心論點密切相關的情節,以便下一教學層次的推進與理解。***

  2、討論作者所舉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係。

  教師提示:“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寶貴的。”

  “在他看來,面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句話在舉例後闡述有何作用?

  另外,在列舉完這兩個事例後,還有一段更為深入的闡發,揭示了事例所蘊涵的道理:;在這些有著高貴靈魂的偉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又是那麼的毫無價值。即使生命將被別人奪取,有高貴靈魂的偉人,是那樣的珍惜精神世界。所有這些分析和議論,就如一條條紐帶,把事例和論點緊密聯絡起來,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

  ***師生共同合作探究議論文的舉例說理的寫作特點,教學層次與學生髮展水平同步。***

  3、討論事例與事例之間的關係。

  思考:1 事例是不是越多中心論點就越有說服力?

  2 文中的事例有何不同點?

  ***看黑板***:

  阿基米德:面對生命威脅,思想不止 ***西方物理學家***

  第歐根尼:面對顯赫權勢,沉思如故。 ***西方哲學家***

  王爾德:無視物質財富,珍愛藝術才華。***西方現代作家***

  少女:無視喧鬧浮躁,保持精神追求。 ***中國普通百姓***

  青年畫家:牽心名畫,保持純正追求。 ***中國普通畫家***

  師:這幾個事例,有古代的,有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賢哲,有普通人,故事發生的時刻也不同,有生命的關鍵時刻,也有平常時刻,作者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選擇最典型的事例,體現了議論文舉例的典型性。

  ***從各個角度分析所舉事例的典型性,滲透議論文的寫作知識,努力實現能力培養目標***

  4、“布魯諾因堅持自己的學說,最後被宗教裁判所判為‘異端’燒死在羅馬廣場。”這例子同樣能證明本文的論點,能否把第三段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例子換成布魯諾的?為什麼?

  明確:不可以。因為作者選取的三個事例,有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換成布魯諾的就跟第歐根尼的例子重複,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來做事實論據,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論據,論證很嚴密。大家寫作議論文時要記住議論文的舉例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採用換例的方法讓學生深切體會議論文舉例的另一特點:唯一代表性。***

  5、文章利用過渡句和過渡段把事例銜接起來並展開逐層論述。請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

  在事例1、2後,用過渡句“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

  事例3後,用過渡段“其實,無須舉這些名人的事例,我們不妨稍微留心觀察周圍的現象。我們常常發現,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點不起眼的靈魂生活的跡象,也會閃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

  請一個同學朗讀第4段,其餘的同學思考:它是如何承上啟下的?

  明確:

  名人的事例:指上文的阿基米德:面對生命威脅,思想不止;第歐根尼:面對顯赫權勢,沉思如故;王爾德:無視物質財富,珍愛藝術才華。

  平庸的背景:下文的車廂裡鬧哄哄的,旅客們在聊天、打牌、吃零食,嘈雜的人聲。

  靈魂生活的跡象:一個少女躲在車廂的一角,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讀得那麼專心

  動人的光彩:她彷彿沐浴在一片光輝中的安靜的側影,我心中充滿感動

  師總結:事例的敘述雖然簡潔,但緊承過渡段,扣住中心論點突出重要細節;分析與議論緊承事例,闡發深刻的內涵,銜接自然,轉換流暢。

  ***精彩自然的過渡,議論文的論證結構顯得“渾然天成”。***

  6、齊讀文章最後一段,讓生聯絡全文論點進行推想:

  最後一段說“揣摩他們現在不知怎樣了”,到底現在會怎樣?

  理由呢?***始終保持純正追求的人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恰如其分的想象延續了中心論點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內涵,由此展開課堂的情感體驗環節。***

  ***四***拓展延伸

  1.挖掘靈魂的更多內涵。

  看一個故事***螢幕顯示***:

  “林海燕是茂名市體育彩票10060銷售點業主。化州彩民吳生用電話向林海燕預定體育彩票共700元。在吳生未交款和未取票的情況下,他電話購買的彩票中獎518萬元。當彩票還在林海燕手上時,林海燕在500多萬元鉅款面前,不為金錢所動,立即通知了投注者前來領獎.”

  問題1:你怎樣評價主人公林海燕?

  問題2:在她身上,靈魂又有怎樣的含義呢?

  ***板書:靈魂的真正內涵 誠信,信任,…… ***

  問題3:靈魂的內涵還可以包含什麼內容?能否舉例?

  2.屏顯公益圖片,挖掘靈魂的更多內涵。

  3.圍繞中心論點,說說你對人生對生活的思考。

  ***“高貴的靈魂”含義多而廣,師點滴的引導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情感的碰撞,挖掘到靈魂的更多內涵。***

  ***五***總結

  請生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內容。

  ***課堂上的總結更能夠完整理解學習目標,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感。***

  ***六***質疑

  學貴質疑。

  ***給學生一個自我發展思維的空間,去補充課堂上教學內容的不足,去發現解決學生主觀意識的疑問,畢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七***師總結

  結束語設計:同學們,這篇議論文用舉例、引用的說理方法,論證了人的高貴在於靈魂的道理,提倡人們在生活中應該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有人說,我們要像凡人一樣生活,要像哲人一樣思考,要像詩人一樣體驗,我們的生活定會幸福美好,讓我們努力塑造自己的靈魂,讓它日益高貴,放出動人的光彩!我們下課!

  七、作業佈置

  1.寫一段話談談自己讀完這篇文章後的感受,儘量用上“高貴”、“純正”、“安靜”“珍愛”、“平庸”、“顯赫”、“嘈雜”、“無足輕重”這些詞語。

  2.同學間交流在平時的生活中發現過的“動人的光彩”。***引得學生理解“動人的光彩”即能夠堅守住自己的靈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質的競爭中享有豐富的精神追求等。***

  ***作業佈置從文字到生活,使語言水平和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體現文字精神力量的輻射體驗。***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是一篇議論文,是一篇說理透徹的議論文。作者在此文中,引用了幾個事例,很有說服力。作者是如何步步深入、多角度剖析中心論點呢?教者在備課時,先讓學生閱讀文字,熟悉文字,理解文章的層次結構,探究作者的觀點以及作者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這一點,學生在已學有的議論文知識的上很快能夠掌握。那麼如何滲透“議論文的舉例講究典型性和代表性”這一知識點呢?教者設計了換例與去例兩個教學步驟,第一步換例,先讓學生理解典型性與代表性,第二步舉例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以上環節通過師生的互動,實踐下來效果較好,學生能夠很快理解作者所舉每個事例的意圖與作用,鞏固了議論文寫作的基礎。

  但是議論文的事例是如何去論證文章的中心論點的呢?教者採用讓學生再讀文字的方法,細品事例中主人公的行為表現,如阿基米德說“不要擋住我的陽光”,第歐根尼說“不要踩壞我的圓”等語句,都能充分體現主人公一顆高貴的靈魂,緊緊扣住了中心,事例後短小的論述就如一條條紐帶,把事例和論點緊密聯絡起來,使論證更有力量。

  作品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當學生面對一篇課文、作品時,他們實際上是帶著自己對這個世界初步的觀察、感受和思考,帶著自己對這個世界樸素的解讀,如何實現情感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者設計了拓展延伸環節。教者先舉一例,接著組織指導學生交流身邊的故事,在各類生活事例中去談敘靈魂的更多內涵,讓學生用自己發現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研究這個世界,激起學生的情感漣漪,讓學生與自我對話,在體驗反思中昇華情感,提高人文素養。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忽視了與文字的融合,交流過程有些鬆散,有些偏離了文體中心,是為本節課的主要缺憾。

  人的高貴在於靈魂課文原文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於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我們當然不能也不該否認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於他有靈魂生活。作為肉身的人,人並無高低貴賤之分。惟有作為 靈魂的人,由於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

  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一座城市,他們發現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 個圖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羅馬軍人的劍下,當劍朝 他劈來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 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更早的時候,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替你做些什麼?'得到的回答 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他看來,面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 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傳為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臘優秀人物對於靈魂生活的珍愛, 他們愛思想勝於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 更加高貴。

  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 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麼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 麼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 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 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實,無需舉這些名人的事例,我們不妨稍微留心觀察周圍的現象。我常常發現,在平庸的 背景下,哪怕是一點不起眼的靈魂生活的跡象,也會閃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車旅行。列車飛馳,車廂裡鬧哄哄的,旅客們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個少 女躲在車廂的一角,全神貫注地讀著一本書。她讀得那麼專心,還不時地往隨身攜帶的一個 小本子上記些什麼,好像完全沒有聽見周圍嘈雜的人聲。望著她彷彿沐浴在一片光輝中的安 靜的側影,我心中充滿感動,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那時候我也和她一樣,不管置身於多 麼混亂的環境,只要拿起一本好書,就會忘記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經是一個作家,出過好幾 本書了,可是我卻羨慕這個埋頭讀書的少女,無限緬懷已經漸漸遠逝的有著同樣純正追求的 我的青春歲月。

  每當北京舉辦世界名畫展覽時,便有許多默默無聞的青年畫家節衣縮食,自籌旅費,從全國 各地風塵僕僕來到首都,在名畫前流連忘返。我站在展廳裡,望著這一張張熱忱仰望的年輕 的面孔,心中也會充滿感動。我對自己說: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的確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若干年過去了,我還會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車上的那個少女和展廳裡的那些青年,揣摩他 們現在不知怎樣了。據我觀察,人在年輕時多半是富於理想的,隨著年齡增長就容易變得越 來越實際。由於生存鬥爭的壓力和物質利益的誘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 再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其結果是靈魂日益萎縮和空虛,只剩下了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 軀體。對於一個人來說,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願他們仍然保持著純正的追求 ,沒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