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語境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語境分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兩種。外部語境包括當時的社會性質、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社會因素,也指語言表達者所面臨的一定的情境,具體而言,即時間、地點、場合、物件等客觀因素和自身的思想、性格、職業、處境、心情等主觀因素。內部語境即某一語言的上下文現象。

  

  那麼,怎樣準確地感悟語境呢?

  一、讀懂遠時空的文章作品,必須瞭解相應的社會文化背景。

  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會發現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形象地反映了一定時代,一定地域的社會風貌,又曾發現,對紛繁各異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作真實描寫的語言現象,有時正是阻礙我們對作品深刻理解的絆腳石。對我們學生來說,倘能瞭解一點古文化常識及民眾知識,將有助於我們準確地深層次地理解作品。

  如讀《鴻門宴》,對“項王東向坐”僅作字面翻譯是不夠的,須知“東向坐”在秦漢時期是“尊座”,按當時文化習俗,劉邦作為上賓應“東向坐”,通過這一細節,司馬遷把項羽妄自尊大的性格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又如讀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我們對文中寫父親艱難地翻過鐵路上的障礙,買來橘子送給兒子的細節描寫,往往能津津有味地賞析一番,而對“橘子” 本身的蘊含的內容卻不一定注意。其實,揚州人特定的買橘是寄著深蘊的,“橘”與“局”諧音,送橘給親朋好友就是希望“走局”。聯絡《背景》寫作的特定背景,朱自清的父親失業賦閒,加上老母病死,家境已不景氣了,因而他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車站買橘送別,正是希望兒子“走局”遇好運,父愛子的情懷可見有多深切。

  總之,有些語言現象,一旦放置到更廣寬的社會大背景中去認識,讀者獲取的資訊就更豐富得多,深刻得多。

  二、唯瞭解情境,辨析情境,才能悟透深蘊。

  儘管“情境”包含的因素較多,但簡言之,它是由客觀的“境”與主觀的“情”所構成的使用語言的環境。

  請看下面的例子:

  “大嫂,你放著吧!我來拿”,“你放著吧,大嫂”,如果孤立看這樣的文字,表達人物的感情究竟是出於關懷對方,還是制止對方的某個舉動,恐怕很難斷定,對讀者也不會產生過分的刺激。但是,現在請你再讀魯迅在《祝福》裡的描寫。

  魯家祭祀時,四嬸嘴裡慌忙說出“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在祥林嫂捐了土地廟門檻後的一次祭祀時,四嬸慌忙大聲說:“你放著罷,祥林嫂!”

  至此,悲劇氣氛驟然強烈了,結果是,第二天,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不到半年,頭髮也花白起來,記性尤壞,後來終於被“打發走”,成了乞丐,最終死在除夕的風雪之中。

  四嬸慌忙地說這句簡單平常的話,不僅給當事人祥林嫂以強烈的震動,也給讀者以不平常的刺激,引起讀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仇恨和對封建禮教的犧牲者祥林嫂的同情。

  一句平常的話何以產生這樣大的效果呢?單從語言結構來分析,我們無法回答這問題。不過,一旦想到魯四老爺家對“祝福”這一年終大典的重視,想到魯四老爺這個講理學的老監生的身分;另一方面,又想到祥林嫂死掉兩個丈夫及兒子遭狼吃的噩運,再進一步想到祥林嫂受封建迷信的騙,以捐門檻做替身的渺茫希望,我們就不得不承認魯四嬸嘴裡說出的“你放著罷,祥林嫂!”這話必然會產生強烈的效果,讀者在魯迅用高度的藝術手法再現出來的上述語言環境中,自然會產生出對封建禮教和統治階級的憎恨,對被壓迫、被侮辱的勞動婦女的擔心和同情。

  大凡出色的文藝作品,作者都是精心營構了特殊的情境。我們是有全面瞭解、深刻領悟作品所描繪的具體情境,才能體味到作品中特定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

  三、推測語脈,揣摩詞句,求得語言的連貫協調。

  由於“外部語境”是一篇文章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特定的情境所構成的,因此,讀者往往感到它是隱匿的。被認為“內部語境”的上下文、前言後語則顯明多了。現從有關的閱讀試題中選擇兩例,揭示一點要領。

  1991年全國高考上海卷現代文閱讀第9題的設計,就屬於檢查學生對語段內部語境的辨析能力。這個語境是:

  “讀書吧,*** ***富有真理的書是萬能的鑰匙,什麼幸福的門用它都可以開啟。”  試題問道:

  括號中還有一句話,最確切的應該是*** ***

  A、從書裡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東西吧

  B、讓書本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吧

  C、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東西都在書裡

  D、書有助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無論是從語意還是從語氣的角度來體味,上下文確定有語脈存在,體察前後語境應選準答案的關鍵,“讀書吧”,是個祈使句,四個選項中只有A、B是祈使句,這跟前一句語氣應合了;進一步篩選,從語義的連貫性看,空處後一句“富有真理的書是萬能的鑰匙”是A句“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東西”具體化。故答案為 A。

  1992年全國高考卷談竹與中國竹文化的閱讀題,其中也有拿來可作例子的。有一題問道:

  下面的詞語分別能表現A蕭悅 B、蘇軾 C、倪雲林 D、金冬心中哪三位竹畫家的藝術特色?***只填序號***

  ①雄健、豪放*** ***②古拙、樸質*** ***③雅緻、逼真*** ***

  其實,只要捕捉到原文中明朗化的語言資訊,並作一點求同思辨,答案就迅速確定了。原文介紹說:“蕭悅工畫竹,有雅趣”,這裡的“雅趣”跟題目上的評價語“雅緻”是吻合的,原文又引白居易的詩稱讚蕭悅的畫,詩云:“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不似畫”豈不當做真竹了嗎?“疑有聲”,顯然更信以為真了。再作概括,便是言其畫太“逼真”了。原文又說蘇軾的畫“氣魄極大”。由下往上“線條和筆力都很強勁”,這就類似題目上“雄健豪放”的評語了。原文在介紹清代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時,說他的竹畫“格調清新,淳樸而拙厚”,一比較就會發現,它與“古拙,樸質”實質一樣。

  綜上所說,體察“內部語境”的要領是:

  推測語脈,揣摩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