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圖知識點

  學會看圖,才會解圖,方能高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線段式、數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範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範圍越大,內容越簡單。

  4、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5、地圖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圖,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的地圖,用指向標定向法:指向標的箭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6、圖例: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要記住常用的圖例***

  7、註記:地圖上,用來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二***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線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º,以東的180º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º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ºW和160º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週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週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º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迴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迴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迴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三***

  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型別。

  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佈。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蕩。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複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