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習新《標準》,改革舊教材”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作為一位教師,我也在最近粗略的新《數學課程標準》。它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使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體,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那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本人有以下幾點粗淺建議:
        一、發疑才能有悟,把提問的權利“下放”給學生
        在許多教師眼裡,學生不斷的提問是其“順利”教學的絆腳石,嚴重“阻礙”了學生獲得知識。“教師提一個問,學生答一個題”才是正常的,“師不提而生自問”是無法接受的。讓平靜的教學局面起了***其實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體現,也正是教師所求之不得的現象。愛因斯坦曾講過一段精闢的話: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我們都知道一切偉大的發明創造源於人類的提問與假設,可能孩子的提問是天真的、荒謬的,但即便如此,教師也應加以引導和保護,絕對不可以給與否定,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受到極大的抑制。
        在教學中,有一類學生是教師既愛又怕的,那就是愛“鑽牛角尖”的學生。怕,怕他們在上課時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愛,則是喜歡他們這種愛“鑽牛角尖”的個性。說也奇怪,每到課堂中出現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學生的學習勁頭就來了,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各抒己見來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通分”一課,講到為了計算簡便,通常用原來幾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為公分母時,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不簡便,他說:“每次通分都要再求一次最小公倍數多麻煩,我有更簡便的方法:用原來幾個分母的積作為公分母,不是既快又方便嗎?”說到這裡,其他學生也討論開了。這時我們及時引導他們討論兩種方法的利和弊,整節課氣氛濃烈,達到了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常常利用課餘問師長,查資料。對此,我們深深感到學生“鑽牛角尖”是一種勤奮好學的表現。所以我們在平時課堂中非常注重民主,總是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質疑,允許不同意見在課堂上討論。雖然有時侯學生的提問有點幼稚,甚至有些“異想天開”,但是科學上的創新和發明,往往是從異想天開地“鑽牛角尖”開始的。明代教育家李贄指出:“發疑才能有悟。”19世紀法國作家司湯達也說過:“天才的特徵是:不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凡人所造的軌道上”,這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滿足前人現成的結論,敢於質疑,勇於幻想,這實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創新精神,一種璀璨閃亮的智慧“火花”。
        因此,教師把提問的權利“下放”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和解決,對於培養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都是大有好處的。
        二、善待童真,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幅漫畫:入學的新生好像是一個個呈不規則狀的、稜角分明的各不相同的幾何圖形,而到畢業時,卻快成了磨光稜角的、整齊劃一的橢圓型。學校不是軍營,培養的不是隻懂服從的軍人,而是要培養有個性、富有想象力的人才。想象力也許是一種本能。教育主要是本能的培養,而不是壓抑。對個性的造就來說,教育的祕訣就在於給學生提供一些有益與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的空間。
        數學教學需要學生想象,需要學生聯絡生活發揮想象。曾經在教育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小學生這樣解答“雞兔同籠”問題,他說:我的雞和兔都是我培訓過的,能聽懂我們的命令。我向它們發命令:“雞不動,兔子起立。”這時,兔子只有兩隻腳在地上和雞一樣,現在我可以把所有的兔子看成雞……到此,這位學生的思路已非常明瞭。多麼豐富的想象力啊!在這充滿童真的言行中,迸發著學生智慧的火花,展示了他們大膽的想象和新異的思維。羅素說過:“真實是重要的,想象也是重要的,但想象在個人歷史中開發得更早一些,就像人類歷史的開發一樣。”學生幼小的心靈可以讓想象的翅膀繼續放飛,也可以從此平庸的如一潭死水。當孩子們已經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時,我們的老師卻仍在為孩子不鑽自己已經設定的“圈套”而煩惱。老師啊,請留住孩子童真的笑臉,還給學生想象的天地,給他們一把創新的鑰匙吧!
     三、摘去“有色鏡”,尊重學生的差異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教師都非常重視學識水平的提高,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許多教師過於自信,總是以嚴師的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習慣於灌輸、說教,用規定和命令來使學生服從,久而久之,學生就形成了膽怯、從眾、推卸責任等等影響個性發展的負面性格。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要及時瞭解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照與幫助,要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去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由此可見,教學是要求教師去迎合學生,而不是學生來取悅,迎合教師。
        四、以開放題為載體,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的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於結合課堂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採集生活數學例項,為課堂教學服務。
        數學開放題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在教學中,適當穿插一些開放題會給課堂帶來生機,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在課前安排這樣一段插曲: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比嗎?讓學生將拳頭翻滾一週的長度和腳底長度比?身高與兩臂平伸的長度比?腳底長度與身高比?並引導學生想想在生活中的用處……這樣利用“人體中有趣的比”開放題,引出“比例”的學習,可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來探索新知識。
        “一題多解”是設計開放題的一種典型代表,對於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加深對教材和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但一題多解的最終目的不是來展示有多少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也不是所有的題目都需要用多種方法去解決,而是要尋找一種最佳、最近的途徑,也就是說,掌握“一題多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一題一解”。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求認識問題的正確途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要害,這是培養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根本所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解決多個相同數相加時,乘法的應用就是一個捷徑,假如這時仍有學生用機械的加法來做,你會怎麼想呢?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誘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更要善於幫助他們總結歸納問題,使其認知水平有所提高。由此反映出新舊教學認識和觀念的差異,是重形式還是重實質,是看過程還是看目的,是側重知識的機械記憶,還是著眼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教師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特思維,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以新《標準》為指標,處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我們的教育事業推向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