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狀元學習方法

  歷史科目的內容多、頭緒多、線索多、細節多,因此學好歷史的關鍵在於記憶的牢靠和全面。但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盲目而機械地記憶,必須有效率地進行記憶。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廣西文科狀元董春

  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是需要背的東西多。史實是基礎,連史實都不清楚就更談不上分析、歸納和總結了。

  背記史實時,知識網路起的作用相當明顯。歷史是由幾條主線構成的,如世界史就是由資本主義發展史、無產階級發展史和民族解放史組成的。這三條線就是樹的主幹,每一課就是樹的枝葉。

  對史實的把握,就像是看一塊樓盤,先了解大致的佈局,就是對主幹的把握,再看房屋的內部結構,就是要了解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由於歷史是環環相扣的,還可以把歷史書想象成一部歷史劇,放電影似地對史實進行回放,這樣可以加深記憶。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訓練可以採取問答題的形式,把每節設定成一道問答題,不要看書自己作答,再翻書對答案。

  問答可以包括事件的背景、經過、意義、影響等,這樣不僅可以鍛鍊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還可以檢驗自己是否掌握了本課內容。

  寧夏文科狀元喬良

  歷史是最需要背誦的科目。

  高一、高二時我會花大量時間做歷史題,到高三就會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背課本上,沒著重講的知識點也要記住,因為也許考試時考的就是某個小小的知識點。背書的技巧很重要,一般我會先背大標題,這樣能形成一個主線。第一次背誦是個比較艱苦的過程,以後的複習會相對輕鬆點。

  一定要堅持,你可能99%的內容,但高考可能就只考那1%的內容,所以必須進行地毯式“搜尋”,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在多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整理也很重要。

  可以將每個歷史階段的階段特徵、政治、經濟、文化等作縱向比較,也可以將整個歷史劃分為不同的“塊”,作橫向比較,還可以整理出一些小專題,進行專題比較。這樣在縱橫交錯的知識網路中,每個知識點都能很好地掌握。

  很多人認為歷史十分枯燥,那是因為他們覺得歷史只是死記硬背,其實不然。

  課本上的歷史是濃縮的歷史,也不會寫得很有趣味,所以高一、高二時擴大知識面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大事件中瞭解一些書上沒有的有趣的小故事,這樣會增加我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我們還可以選取一些喜歡的專題進行深入瞭解,也可以通過閱讀通史建立基本的歷史框架。

  高三歷史學習技巧:

  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絡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牢記歷史教學的目標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應試性的歷史複習,應注意把握模式與事例的結合,即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為答題的框架、結構,把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事例充當這種模式的基本內容,即使用歷史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此種方法的應用是進行各種形式邏輯的練習,以加強自己的應試技巧性。在複習歷史教材時,不僅按歷史的具體面貌進行,還顧及抽象理論要前後一貫的原則。比較和分類,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應手的方法、橫向的,縱向的,比較始終是訓練邏輯思維的有效方法。選擇、例舉、材料、問答是歷史的基本題型,它們的題目和答案中都含有歸納和演繹的萬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別是答問答題時很注意前後的關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我總結的歷史發散性思維和收縮性思維的並用,思路要開放,要全面,但觀點要統一,要準確。即思想要受觀點的約束。同時答題時應先有條理的列出答題要點,即觀點,然後再根據觀點來擴充歷史事件,以事實來證論觀點,圖表始終是解答歷史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後果,在今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